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山区桥梁的特点,首先利用CFD数值模拟对某山区大跨桥梁桥址处的风场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桥址处的风速放大系数和攻角变化范围,指出山区桥梁做抗风设计时必须考虑的攻角范围。对山区大跨桥梁经常采用的桁架梁主梁断面通过风洞试验进行了气动优化,研究得出利用气动翼板提高主梁颤振临界风速的方法。根据山区的风参数特征,指出了山区桥梁气动翼板的安装角度。 相似文献
2.
3.
为确保斜风作用下大跨度悬索桥的抗风稳定性,采用考虑静风效应和全模态耦合影响的斜风下大跨度桥梁三维精细化颤振分析程序,以润扬长江大桥南汊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在0°和±3°初始风攻角下,分析了斜风下成桥状态和加劲梁从跨中向两侧桥塔对称架设全过程的颤振稳定性,并揭示了斜风作用和静风效应对成桥和施工状态大跨度悬索桥颤振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悬索桥成桥和施工状态的颤振临界风速随着风偏角的增加呈现波动起伏变化特征,且主要在斜风情况下达到最低值;斜风作用和静风效应不会影响悬索桥施工期颤振稳定性的演变规律,但会显著降低悬索桥成桥和施工状态的颤振稳定性;斜风作用使得成桥和施工状态颤振临界风速的最大降幅平均值分别达到了8.0%和19.6%,而斜风和静风的综合效应则进一步劣化悬索桥成桥和施工状态的颤振稳定性,最大降幅平均值分别达到了11.5%和22.4%,因此大跨度悬索桥成桥尤其是施工状态的颤振稳定性分析必须考虑静风和斜风综合效应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5.
6.
7.
大跨度悬索桥颤振可靠度分析的改进响应面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一种新的计算悬索桥颤振可靠度方法——改进响应面法。该方法利用传统响应面法将极限状态方程近似表达为简单的多项式形式,有效地解决FORM和SORM无法求解隐式极限状态方程的可靠度问题。另外,改进响应面法的使用还能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确定性颤振分析软件。通过引入有限元方法,改进响应面法可应用于悬索桥颤振可靠度问题。通过使用重要抽样技术,提高改进响应面法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有效地解决传统响应面法在结构可靠度较大或失效概率较低时出现的迭代不收敛问题。数值算例验证该方法的效率和精度。最后,用该方法计算江阴长江大桥的颤振可靠度,结果表明基于经验公式的改进响应面法会过高地估计大跨度悬索桥的颤振可靠度。实际的悬索桥颤振可靠度应该采用基于有限元法的改进响应面法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8.
对某单跨175m大跨度人行悬索桥进行线形实测,并对实测线形与设计线形进行误差分析,基于实测线形建立修正的有限元模型,确定静力试验工况及加载方式,并对结构静力性能进行评价,同时,根据依托工程实际,建立动力分析模型,拟定2种行人过桥舒适度评价工况,即单人跨中激振及人群过桥激振,针对行人过桥时的竖向舒适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跨度悬索桥结构一般由梁体、桥塔、桥墩、主缆、锚锭基础以及连结上下部结构的连接构件(如支座)等组成,组成桥梁的各部分构件的性能、重要性各不相同。悬索桥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部件,一旦地震作用下基础发生损伤和损坏,不但很难检查和修复,更谈不上替换。论文依托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沉井基础的应用实例,验算大跨度悬索桥沉井基础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0.
大跨度悬索桥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基于静力和动力的损伤识别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受到的各方面制约,提出了一种大跨度悬索桥结构损伤识别的静动力实用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特点,并以阳逻长江大桥为工程背景进行损伤识别模拟与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1.
12.
以某景区大跨度人行悬索桥为背景,采用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分别研究了原设计断面和四类气动措施方案的风致振动性能.结果表明:采用下中央稳定板可以有效提高板式加劲梁人行悬索桥的颤振稳定性,可为类似桥梁断面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土木工程学报》2019,(12)
针对传统被动气动措施难以满足超大跨度悬索桥颤振设防需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调姿态气动翼板的颤振主动抑振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Roger颤振自激力时域模型建立主梁-翼板动力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并通过系统重构优化使该表达能更加合理、有效地反应翼板姿态调节机制。此后通过引入基于主梁-翼板系统振幅控制权重的线性二次型指标,建立从桥梁振动状态监测到翼板姿态控制的颤振稳定性实时调节方法。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研发针对桥梁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的反馈控制系统。研究发现,作用于两侧翼板上的反相气动升力在翼板间距的放大作用下形成的力偶是颤振控制力的主要成分,当迎风侧翼板振动相位滞后于主梁扭转振动约90°、背风侧翼板振动相位超前于主梁扭转振动约90°时有最优抑振效果;调节主梁控制权重至翼板控制权重的2倍时,可以提高颤振临界风速33%。 相似文献
14.
15.
以琼州海峡跨海工程为背景,研究了跨度达10000 m特大跨径悬索桥的概念设计,研究表明,采用碳纤维加劲塑料可满足特大跨度桥梁的要求,辅助缆索在提高结构抗风性能方面作用很大,混合双悬臂体系在静力和动力方面均有更大优势,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被动气动措施难以满足超大跨度悬索桥颤振设防需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调姿态气动翼板的颤振主动抑振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Roger颤振自激力时域模型建立主梁 翼板动力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并通过系统重构优化使该表达能更加合理、有效地反应翼板姿态调节机制。此后通过引入基于主梁 翼板系统振幅控制权重的线性二次型指标,建立从桥梁振动状态监测到翼板姿态控制的颤振稳定性实时调节方法。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研发针对桥梁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的反馈控制系统。研究发现,作用于两侧翼板上的反相气动升力在翼板间距的放大作用下形成的力偶是颤振控制力的主要成分,当迎风侧翼板振动相位滞后于主梁扭转振动约90°、背风侧翼板振动相位超前于主梁扭转振动约90°时有最优抑振效果;调节主梁控制权重至翼板控制权重的2倍时,可以提高颤振临界风速33%。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使钢桁梁悬索桥在结构受力性能和工程经济数量上达到最佳平衡,以主缆内力、结构动力特性、主塔内力等为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实现结构设计的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