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广式里弄产生于20世纪初的上海。通过对广式里弄与广东移民的关系的考察、广式里弄与广东近代房屋比较、广式里弄与石库门里弄的比较,说明广式里弄的特点,分析广式里弄产生的原因,并试图纠正以往对“广式里弄”名称来由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晚期石库门里弄--步高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最早的里弄称老式石库门里弄,始于1870年前后。建于1930年的步高里是面向华人住户而开发的新式石库门里弄。它被列入上海第一批优秀近代建筑名单,现在又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3.
老上海三十年代许多老建筑在城市的变迁中,渐渐地在消失.老式别墅、公寓、老式的里弄石库门房子,成群成片的在消失.  相似文献   

4.
刘军 《上海住宅》2005,(11):66-69
奔腾不息的黄浦江和苏州河同是孕育上海生长的母亲河。有意思的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上海并未沿黄浦江两岸拓展。百余年来,苏州河却成为申城扩张的依托;1853年的小刀会起义后,上海老城厢内士绅等纷纷躲入租界,洋商趁机大建一排排毗连式木屋,后改建为砖木结构房屋供出租,形成了上海民居的最主要特征——里弄房屋,即“老式石库门”。  相似文献   

5.
金企正 《住宅科技》1992,(10):33-36
钱家瑭旧房改建试点房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987弄甲支弄22~26号,是一排五开间旧式里弄房屋。该房屋建于1928年,为假三层砖木结构,清水红砖墙,红瓦坡顶,是上海30年代典型的石库门民居。总建筑面积562平米,原住22户居民。由于建造时无卫生设备,且居住拥挤,原有部份灶间改为居  相似文献   

6.
王立 《城市住宅》2021,28(1):189-191
石库门建筑作为上海旧式里弄民居的主要特色,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通过石库门建筑特色,介绍其砖木结构特征,并对其在房屋质量检测和结构安全性评定时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作为上海市重要建筑文化遗产的石库门里弄正在不断消亡;继之而起的是不同保护更新模式的发展与探索。本文以上海现存最大石库门里弄建筑群落建业里的保护更新为例,结合不同的历史建筑现状,分别提出修旧如旧和建新如旧两种改造设计策略,对石库门里弄保护更新的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里弄,上海地方俗称“(?)堂”。里,古称“五户为邻,五邻为里”。弄,“小路也”。现在一般理解里弄系指住户集居,房屋毗连组合,总弄、支弄串通,有集中的弄口,沿街多设置店铺,有的间以绿化,是一种生活居住环境较安静的城市型居住组织形式。里弄住宅是近百年来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的一种较普遍的住宅类型。它是在我国传统住宅建筑的基础上,受到西方联列式条状  相似文献   

9.
黄岩松 《安徽建筑》2006,13(6):41-43
通过对上海石库门里弄文化的起源、特征及变迁所做的介绍,向人们展示了上海石库门里弄文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周海宝 《华中建筑》1997,15(1):118-121
上海石库门住宅从1870年起至1935年,经历了早期老式石库门后期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住宅第三个发展时期。从它的发展中,持到了上海近代民居的商业性,创新性和兼容性等海派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梳理了近代上海异质文化交流碰撞背景下的中西建筑互动过程.以上海石库门里弄山墙样式为例,从类型学视角通过比较研究具体论证.上海石库门里弄山墙样式的转变,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从对峙混乱到调和创新的发展演变过程.石库门里弄山墙可视为中西建筑文化碰撞融合视觉化、符号化、象征性的表征之一,是海派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上海独有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塑造上海的城市品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近代上海中英宅形两次交替为线索,梳理英国18—19世纪Townhouse和近代上海石库门里弄的形态特征与演变关联,构建从Townhouse到石库门的上海石库门民居演化谱系。选取主要阶段典型样本,从“气候-空间-能量”协同的视角出发,以能量构型图示的方法比较分析典型样本民居的空间气候机理历时性变化,为石库门里弄绿色、可持续的再生与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宋伟 《城建档案》2009,(3):18-21
建于1921年的尚贤坊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358号,是一座石库门旧式里弄。主弄座北朝南,砖木混合结构,沿街14幢3层,弄内57幢两层楼房。占地6100平方米,建筑面积9720平方米。该里弄总弄宽广,支弄多条,呈“丰”字型,建筑采用骑楼架于总弄之上,沿街为联排式住宅,并在底层设置店铺。  相似文献   

14.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从此各国洋人纷纷来沪开行经商,传教建堂,开展各种外交活动,刺激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人口也逐渐增长,住房日趋紧张,房产开发就成为当时生财热点,中外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投资买地建房。从1872年上海最早的兴仁里石库门式住宅建成算起,到1940年建国西路花园式里弄——懿园的落成为止,在这近70年中,上海共建了约20万幢各式住宅建筑,面积估计在2000万m~2左右。这些住宅大致分成五种类型:早期旧式石库门、后期石库门、新式里弄、花园式里弄(包括公寓)和独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2,(2)
<正>上海的老街区改造中,时髦大气上档次的是新天地;石库门里弄市井气息浓郁的是田子坊;而最具艺术文艺范的就属新改造的网红地标愚园路。横跨长宁与静安两区的愚园路曾是与霞飞路齐名的上海"上只角",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一幢幢老式建筑作为历史的传承者和见证者,讲述着上海城市发展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里弄"、"石库门"的由来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随之英法各国在此建立了租界.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撇开中国政府,建屋出租给中国人居住.这种住宅一般采用联排式总体布局,木制结构,成本低廉,施工简单.并取某某"里"为名称,是后来上海里弄住宅的雏形(图1).1870年以后,施工考究的石库门里弄取而代之,改进后的住宅是根据江南地方传统的生活习惯而构成住宅平面与空间,并在原来简朴的建筑外立面上施以西洋古典装饰.一时间风靡上海,成为老上海中产阶级主要的居住场所.  相似文献   

17.
上海当代旧区改造的速度和规模日益提高,使一些具有遗产价值但尚未得到足够关注的石库门里弄民居建筑面临即将消失的威胁。本文对位于上海闸北区安庆路的一条石库门里弄"成德里"展开相关实证研究,对其6栋石库门里弄民居的遗产价值进行分析定义,并探讨将之纳入保护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8.
将上海石库门里弄置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实施的三轮"旧改"背景中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已有改造模式,认为当下石库门里弄改造主要分为介置、转置、原置、重置与并置五种方式。通过分析五个实例在改造前后社区消费能级的变化,指出这五种方式所采用的空间改造策略会对石库门社会空间组织模式的整体性产生影响,更有可能改变原有空间模式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指出石库门里弄街区具有"商业-社区"共生体的性质,认为在消费主义时代这种共生关系应由简单的二元共生演化为复合的二元共生。最后对五种改造方式进行综合评析,旨在从目前"非拆即保"的极端改造中寻求更多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9.
正石库门里弄源起于开埠后的上海,分布在上海的每一个角落。几代老上海人在这里出生、成长,留下了无数美好温馨的回忆。今天的上海,历经百年沧桑的石库门早已不仅仅是民居,更是上海的文化符号,是上海的都市乡愁。国家邮政局早在年代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共计4套枚。这套邮票选取了全国个省市的民居建筑,而上海市选用的恰恰是石库门建筑。作为近代上海最为典型的民居建筑,石库门与千千万万上海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它真实地记录了上海开埠百余年来的历史,每一条里弄都有一段有关大上海沉浮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上海新天地     
石库门的历史。20世纪初,上海的石库门里弄在许多年轻人的思想上依旧是破旧、拥挤、恶劣居住条件的集中表现,可幸的是即使这样,还是有一批怀旧里弄建筑文化情结的文学大师让众多的我们发现了隐藏在其背后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