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岩 《城市建筑》2006,(12):50-52
萨克森广场居住街区的更新是格拉(Gera)市为迎接大型城市事件而发起的,在这个项目中,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紧密合作,树立了一个“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icipation)的典型范例。本文主要介绍了该项目的产生背景、目标与措施、项目的合作者及投资与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昕然 《工业建筑》2020,(10):39-42+48
城市高密度开发不等同于单纯的高容积率开发,超高层建筑综合体也非简单的功能空间叠加。在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理念指引下,超高层建筑在总体布局、交通组织和功能布局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需通过建筑设计层面的策略和措施,以实现超高层建筑与城市高密度街区的深度融合。为此,着重从多维交通组织、空间立体整合两方面入手,提出步行系统与商业动线相结合、地块间机动车出入口共享、营造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地下空间边界高度等设计策略。通过超高层建筑综合体内部与外部、地上与地下系统的设计整合,以高密度促进高效率,构建"根植"于高密度街区上的"垂直城市"。  相似文献   

3.
作为市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居住街区肌理反映了住区中各物质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组织,直接影响着住区的物质、经济和文化价值。基于对我国居住街区发展的认识,以杭州城西片区为例,通过城市道路网、土地利用现状、功能结构、道路组织、公共空间与建筑肌理六个方面对城市级结构肌理与街区级空间肌理进行剖析。针对不同类型居住街区肌理的优势与缺陷,提出以营造半开放型社区为目标,分成"强化中心、解放道路与公共空间、重组结构、制度创新"四个阶段对城西居住街区进行渐进式改造。  相似文献   

4.
李尉荣 《当代建筑》2022,(8):135-138
近年来,中国城市开发由增量模式逐渐转变为存量模式,城市更新逐渐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功能升级的主旋律,随之而来的高密度开发模式则与购物中心的体验式迭代升级产生了巨大矛盾。本文通过查阅学术研究与项目实践的相关资料,对近年国内外优秀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与归纳总结,结合深圳市华强时代广场商业综合体项目的设计经验与思考,提出一些关于未来高密度开发模式下体验式购物中心项目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正大乐城和金虹桥商场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对街区式商业综合体界面形态和功能特征与集聚行为的相关性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形态因子中透明度、开敞度、出入口数量对集聚行为有明显促进作用,功能因子中店面密度和有外摆餐饮占比对集聚行为有明显促进作用。最后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界面设计和外部空间组织提出设计策略和建议,以提高外部空间使用效能。  相似文献   

6.
袁媛  徐维波  韦峰 《华中建筑》2012,(9):140-143
居住性历史街区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是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承栽市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生命体,其保护更新涉及诸多利益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应坚持原真性、积极性、多元性等原则,进行“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该文以郑州书院街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完善步行系统、鼓励混合使用、培育街区触媒点等规划策略对历史环境和社会功能进行保护与更新;同时完善政府公共职能、明晰产权关系、推动社区建筑、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层面,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化导致不稳定因素增多,居住性历史街区面对突发事件、商业旅游开发及文化保护等问题应提高其系统韧性.文章从韧性城市理念出发,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对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外部因素影响与内部系统脆弱性进行分析,并从文化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环境韧性、工程韧性和制度韧性6个维度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香港人口密度极高的情况下,具有多层步行系统的紧凑城市形态应运而生,成为现代主义人车分流思想的体现。裙楼行人综合体是香港等城市垂直空间结构的独特之处,它被定义为由裙楼层、地上层、地下层或山坡通过高架走道、地面人行道、地下通道和山坡连接起来的一组独立开发项目。这项研究不同于城市形态研究惯例选取欧洲老城区的形成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关注亚洲高密度高层立体城市的形态构成要素和空间关系结构。本文试图开发一种方法来描述和分析以裙楼行人综合体为代表的垂直高密度城市形态的形成与特征,以及对比湾仔新的现代主义式的城市肌理与传统殖民时期的方格网城市肌理在组成和结构上的差异。实证案例将选自香港核心区,位于湾仔和金钟之间的大型裙楼行人综合体。它位于最新的填海区,最新填海区的城市肌理与以往填海区的城市肌理和半山区肌理,在地块和建筑物规模上有极大的不同。除了分析构成要素规模的差异外,本文还将分析两类城市肌理在空间结构上的异同。研究发现,随着陆续几个填海阶段,新的城市肌理先后形成,后期形成的城市肌理逐渐出现了新的实体和空间要素,如裙房群,以及形成新的空间关系结构,例如室内与室外元素之间的新关系,这是由室外空间...  相似文献   

9.
该文基于场景理论在舒适物组合方面的研究,以白马凼街区及其活动社群为研究对象,对社群类型、舒适物系统进行建构,并对社群活动状况与舒适物偏好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与均值比较揭示不同类型社群对于舒适物组合的偏好规律。从而得出:(1)亲子娱乐型与组织娱乐型对组合内容的高诉求,及其分别对场景的复合性、延续性的重视;(2)社交休闲型相较于日常休闲型更偏向于运动娱乐类舒适物,即该类舒适物有利于场景中产生更多的社会性并促进街区年龄结构的更新。最后以此为依据提出居住街区多元化、自主化、弹性化的场景营造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该文基于高密度城市的背景,针对由于土地矛盾带来城市密度加大、消防日益严峻的形势,通过对"消防站综合体"进行研究,区别我国不同地区消防站建设现状,提出"消防站向综合体发展"的趋势。具体通过对"消防站综合体"的功能组成、组合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推导"消防站综合体"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冯洁玉  吴翔华 《建筑经济》2023,(S1):252-257
从主体协同、要素协同和可持续性三个维度确立协同度评价体系,构建居住性历史街区更新治理协同度模型,并以南京小西湖项目为例,测度该项目治理系统的协同度,识别治理中的薄弱点并分析成因,最后从参与机制、更新机制和加强居住性历史街区的活力塑造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沈一鹤  刘煜  李瀛 《华中建筑》2011,29(8):46-49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住宅建筑的高密度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和今后建设的趋势.当前的高密度住宅,主要分为低层高密度住宅和高层高密度住宅两类.相比高层高密度住宅,低层高密度住宅面向的使用者具有较好的经济条件,为可持续设计提供了可发挥的空间.该文通过调研西安地区的低层高密度住宅,在了解其现实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宫学宁 《建筑技艺》2021,27(4):88-89
来自北美的Lifestyle Shopping Center设计风靡一时,邻里中心商业街区设计则紧扣国家开放社区及邻里中心的政策,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空间营造和生活体验角度,对两种商业街区模式进行论述和分析,以期对未来商业开发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提质由大型城市逐步扩展至县级市、乡镇等地区。研究以扬州市下属县级市——高邮为例,首先对其居住型历史街区中慢行空间类型与特征进行界定,再以PSPL法获取空间节点的人群行为特征,以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愉悦性四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总结归纳慢行系统现状问题,建立起系统的提升居住型历史街区慢行空间品质的常态机制和优化策略,以期实现针对性、动态化、渐进式的慢行空间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杭州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鸽  胡晓鸣  张锟 《华中建筑》2010,28(1):72-74
我国目前老城区居住性历史街区大多面临双重困难:一方面居住条件差,居民呈现老龄化、低收入化趋势;另一方面改造仍停留于形式,原住民得不到尊重,生活真实性得不到体现。该文通过对比以往保护更新模式指出杭州"以人为本"模式的进步性,提出居住性历史街区改造应在满足原住民的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行公众参与的小规模渐进式改造。  相似文献   

16.
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更新战略的实施,研究城市更新治理对提高居民满意度、加快城市更新进程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意义。居住性历史街区因其复杂的产权属性和空间肌理特色,更新面临多重困境。从治理机制、空间重构和活力再生3个方面分析其逻辑,以江苏省南京小西湖项目为例,提出社区营造视角下居住性历史街区的更新治理路径:完善城市更新制度,增强空间资源保障,加强社区的活力塑造,以此探索更新的可持续价值,为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东泉  李贤 《新建筑》2014,(2):126-129
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日益得到重视,而针对街区尺度上的分异现象的研究未见启动.以北京市三里河地区四个居住小区为调研实例,以美国地理学家保罗·诺克斯的“环境质量评价细目表”为调查蓝本,从外部景观、接近度、舒适度及供给度四个要素出发,对四个小区的分异状况进行测评,并结合居民访谈,对分异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政府权力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包括住房产权制度变化、特权阶层的存在、单位制度的延续等,都对街区尺度上的居住空间分异造成了影响.这—现象的社会涵义和未来路径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对它的存在,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心城区普遍存在的高流动、高密度、高强度背景下,存量时期通过释放部分附属绿地公共性、优化社区级以下开放空间配置,能够解决公共需求增加与可分配资源不足的矛盾。其中,微观尺度精准的供需评估和潜力识别是实现配置优化的前提。论文以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为例,通过建立街区三维模型以及包含城市公园、广场、建筑底层附属绿地、空中花园和廊道等在内的开放空间数据库,采用3D-GIS可达性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公有开放空间稀缺度、附属开放空间充足度、公共—附属开放空间互补度等,比较街区不同类型开放空间以及不同高度建筑的供给差异,识别开放空间供给溢出区、平衡区和不足区,并提出基于附属绿地率转移的联合公共化、空中公共化和就地公共化的思路。研究能够释放附属绿地的活力,加大不同类型高密度城区社区级以下公共开放空间的配置密度,建构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开放空间系统,促进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向精准化转变。  相似文献   

19.
姚知秋  黄乔木  张利斌 《居业》2024,(3):148-150
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受所在地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影响,有着鲜明的风貌特征,需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得到保护和传承,使现代与传统和谐共融。文章通过对山西祁县晋商老街和柳林明清街的实地调研,总结提炼晋商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格特点和艺术符号,并将抽象后的建筑设计语言运用到柳林明清街新建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中,从体块生成、流线组织、立面整合三个方面,分析方案设计过程中融入晋商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思路,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居住隔离——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居住隔离的社会经济背景,并以上海为例,从多层次的住宅供应体系、居住隔离的空间分布、居住隔离的外部表征三方面对其加以考察,重点描述居住隔离的空间特征。最后指出,在住宅产业化进程中,遏制居住隔离现象是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