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新义井田深部勘查区煤田地质勘查成果,分析了该区构造和二1煤层展布特征,研究了二1煤储层特征、煤层气含量及其分布规律、煤层气赋存条件。研究认为,勘查区二1煤变质程度高,有利于煤层气的生成;煤储层孔隙度较高、围岩封闭性好,有利于煤层气赋存;煤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不利于煤层气运移;属正常压力、低渗煤储层。煤层气含量与埋深呈正相关趋势,DF1断层为煤层气逸散通道。  相似文献   

2.
韦五井田处于韦州向斜西翼北端,断层较为发育,以北北西向逆断层为主,东南部见有小规模近东西向、北东向及近北西向断层。北北西向断层落差普遍较大、延展较长,控制含煤地层的展布,导致局部地层重复或缺失。断层特点及分布情况显示本区主要遭受东西向构造应力挤压而形成近南北向的狭长断块,由西向东逆冲。  相似文献   

3.
以新安矿区二1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内煤田地质勘查、煤炭资源开发资料,结合区内煤矿井观察,分析了煤储层和煤层气分布特征,估算煤层气总资源量347.80×108 m3,资源丰度0.614 4×108 m3/km2。选取地质构造、埋深、煤厚、渗透率、储层压力、资源丰度6个要素对该区煤层气资源潜力进行评价,综合评价认为KD1、KD3属较有利区,其他属潜力区。  相似文献   

4.
吴清杰 《中州煤炭》2018,(2):117-121,127
通过对新安县城东南部地区主要含煤岩系地层、构造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可确定二1煤层为新安县城东南部地区主要可采煤层,全区大部分可采,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结构较为简单,为单一煤层。区内褶皱构造发育,北部的新安向斜为一不对称的开阔状向斜构造,轴部向北西西逐步抬起,向南东方向倾伏,南部为一背斜构造,该背斜北翼与北部的新安向斜南翼之间被断层切割。在对区内钻孔中二1煤层顶板岩性研究分析对比后认为该区二1煤层之上的大占砂岩厚度及层位稳定,特征明显,易于识别,可作为明显的标志层。通过对所取得的煤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该区二1煤层属高瓦斯煤层,煤质属中灰、中高硫、低磷、高熔融性粉状贫煤,可用作动力用煤和民用煤。  相似文献   

5.
采用评价、校正后的246个钻孔煤层瓦斯含量点绘制了嵩箕构造区主要煤田二1煤层瓦斯含量等值线图,通过分析比较各煤田瓦斯地质特征,总结了区域构造对瓦斯分布的控制规律。受后期构造变动破坏盖层的影响,嵩箕构造区煤层瓦斯含量总体偏低。构造区南部由于受秦岭造山带的影响,构造复杂,致使登封、新密、禹县等煤田瓦斯含量较低;靠近北纬35°带的新安、偃龙煤田受区域岩浆热的影响,煤变质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吸附瓦斯能力,然而由于区内大型平移断层、掀斜断块发育,导致煤层瓦斯散失,瓦斯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鹤壁九矿二1煤层瓦斯含量和压力随煤层埋深增大而显著增大,煤层顶板泥岩和砂质泥岩层的发育为瓦斯富集提供了较好的圈闭条件,瓦斯成分主要为CH4、CO2、N2和少量重烃气,其中CH4为主要组分。随埋深增加,瓦斯中CH4含量呈现减小趋势,而CO2和N2含量却呈现总体增大趋势,与普遍的瓦斯垂向分带规律不符,考虑与区内发育大量的拉张性断层有关。瓦斯赋存受多种地质条件控制,煤层埋藏深度、夹矸层数、断层发育情况、地下水活动情况等均对矿井瓦斯赋存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区内局部地段存在瓦斯含量异常区。  相似文献   

7.
 根据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参数测定结果,分析了二道岭矿区内煤层瓦斯赋存分布特征,矿区煤层瓦斯含量分布总体是中部高、两端低。矿区南部瓦斯含量1.9~5.6m3/t,平均4.5m3/t;矿区中部瓦斯含量7.5~20.9m3/t,平均12.6m3/t;矿区北部瓦斯含量3.0~12.4m3/t,平均8.2 m3/t。煤变质程度分布不均衡是形成矿区中部瓦斯含量高、两端低的物质基础条件,矿区中部煤层中发育的走向逆断层和二道岭向斜两端仰起是造成矿区煤层瓦斯赋存分布不均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近距离煤层群是指在开采本煤层时对邻近煤层有明显采动影响的煤层群。以许疃煤矿7228回采工作面为例,上覆存在71煤层采空区,在煤层采动影响下形成多种漏风通道,漏风形式复杂,严重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利用SF6示踪气体连续定量释放法对7228工作面及回风巷漏风量规律进行定量研究,在0~150 m(距下隅角距离)范围内工作面主要向采空区漏风,在150 m后采空区向工作面漏风,整体漏风量为93 m3/min,漏风率为4.7%。回风巷在煤层间距薄弱处,存在明显向上覆采空区漏风现象,漏风量为37 m3/min,漏风率为1.9%。通过测试掌握了工作面及巷道漏风规律,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为该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9.
李文 《煤矿安全》2022,53(2):156-161
为了明确构造及其演化对艾维尔沟矿区煤层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采用现今地应力实测、含煤盆地埋藏史-热史模拟、现场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矿区地应力状态、含煤地层埋藏史、煤层变质作用、瓦斯生成与散失、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等开展研究。研究表明:艾维尔沟矿区现今地应力状态为构造挤压应力状态,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SW向;矿区侏罗纪煤系地层主要经历了2个大的演化阶段,第Ⅰ阶段为快速沉降并于晚侏罗世达到最大埋深约4 300 m,煤层受到深成及区域双变质作用,经历最高古地温137~192℃,形成第1次生气高峰;第Ⅱ阶段由于受到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构造挤压的影响,煤系地层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开始发生倾斜并持续抬升剥蚀,煤层快速冷却降温,煤层瓦斯发生逸散;矿区内深成变质及区域热变质作用直接导致了矿区内煤级及瓦斯生成量具有垂向和水平2个梯度,局部差异化构造及演化直接导致了矿区内各矿之间煤层瓦斯保存条件的差异性;受现今构造挤压地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的控制作用,艾维尔沟矿区垂向上向斜轴部(北翼深部)较北翼浅部更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平面上矿区西部2130煤矿地区较中部地区1930煤矿地区更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东部1890煤矿地区次之。  相似文献   

10.
《煤炭技术》2015,(12):161-164
在充分收集义马煤田含煤地层以往开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井下观测、钻探、物探等技术手段,以相关煤田地质科学为指导,开展了义马煤田F_(16)断层的控煤模式及其对煤层赋存状况影响的研究;查明了F_(16)逆冲断层空间位置及展布特征,建立了构造控煤模式,分析了对煤层赋存的影响,提出了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桥北马庄勘查区的二叠系下统煤系地层中(埋深590~2 710 m),山西组(P1s)含全区可采的二2煤层(主要勘查对象),平均厚3.01 m;下石盒子组(P1x)含大部可采的三2煤层,平均厚1.69 m,均属高变质、特低硫煤为主的贫煤、无烟煤。由于该区煤岩层埋藏深、封闭性较好、瓦斯逸散条件差,致二2、三煤层赋存有大量的瓦斯,且全区富集。就马桥北马庄勘查区地质特征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勘查区煤层瓦斯的赋存,不但受地质条件作用的主导,同时也受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邓家冲区段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其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成因,认为邓家冲区段断层发育,对本区煤层影响最大的为F1断层。F1断层为永耒向斜西翼区域性大断层,为顺层走向逆冲推覆断层。F1断层的走向大致沿地层走向延伸,倾向与地层基本一致,倾角11°~58°,一般为40°,断层面呈舒缓波状。F1断层主要发育于龙潭组上段中上部,受层状软弱结构面空间分布情况控制,位于6煤层顶板疏松砂岩之上。在强大构造应力场作用下,F1断层上盘地层位移大,构造较复杂,煤层部分或全部缺失;下盘构造相对简单,疏松砂岩是下部煤层的良好保护层,使煤层保存完好。运用推覆构造理论在构造(F1断层)下找煤成功,推翻了以往地质工作认为本区无找煤前景的观点。对新区在推覆构造下找煤具有重要的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桥头矿区断层和褶皱较为发育,对含煤地层的连续性有较大影响,本文根据矿区内施工钻孔揭露资料,分析桥头矿区地质构造对含煤地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野外地质工作及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勘查区总体构造的分析研究,大致查明了勘查区内的构造特征、含煤地层的分布,探讨了构造对煤系地层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缓倾角断层的影响、侵入岩对煤层的破环以及褶曲、正逆断层对煤系地层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曲村勘查区内施工的5个钻孔资料,研究了霍西煤田曲村勘查区岩浆岩发育特征,以及岩浆侵入对煤层的影响.结果 表明,勘查区内煤系主要地层均被岩浆岩侵入,产状主要为岩床和岩脉,侵入于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主要为二长岩和闪长斑岩,均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自形程度较好;岩浆侵入使得勘查区主要可采煤层2号煤层和9号煤层大面积被吞蚀,煤质受到影响,工业利用价值降低.研究认为,曲村勘查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一般.  相似文献   

16.
断层与煤层底板隆起在煤矿生产井区中是较常见的地质构造。根据所在区域,掌握其规律性,对合理井区规划和减少对井区生产的影响将起到超前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简单阐述其成因,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就断层与煤层底板隆起对井区的不同影响作了对比,通过分析,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7.
王集井田二1煤层全区可采,为主要可采煤层,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中等。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区内煤层厚度呈现中西部、中南部厚,东部薄的特征。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区内包括二1煤层夹矸、灰分、煤层分叉情况及标志层(大占砂岩)发育情况等与二1煤层赋存特征及厚度变化有关的因素,从同生沉积和后生作用等方面探讨影响二1煤层赋存特征及厚度变化的因素,推测地壳不均衡沉降和构造变动是影响区内二1煤层厚度的主要因素,另外,后生河流冲蚀作用对区内局部地段煤层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带花 《西部探矿工程》2009,21(11):159-160
对高坡矿区北段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阐明了断层特征及分布,探讨了井田的构造演化,分析了构造特别是断层对煤层的影响,为今后煤矿开发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11-2煤层是潘三矿作为解放层开采的煤层,其地质条件决定着工作布置、回采方案的选择、特别是瓦斯综合治理能否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巷道揭露的小型构造着手,分析其发育规律及对11-2煤层的影响,达到优化工作面设计、指导安全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鹤壁矿区瓦斯地质条件,运用瓦斯地质理论,分析研究了影响矿区二1煤层瓦斯赋存及突出的主要地质因素。指出埋深增加导致二1煤层瓦斯压力、瓦斯含量增大,并对煤与瓦斯突出发生有重要影响;地质构造尤以断层对二1煤层走向瓦斯的赋存及分布起着区域性控制作用,是造成二1煤层瓦斯分布不均衡的主导因素。通过分析二1煤层瓦斯赋存及突出主要影响因素,可为矿区瓦斯灾害预测及防突技术选择提供基础和依据,有利于促进矿区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