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曦  曾典 《工业建筑》2006,36(Z1):9-13
合理的居住区布局结构和组织形式是提升居住区居住质量、完善开放空间系统、促进环境行为的必要条件。现有的居住区的构成以及布局模式而言,因为地理位置、自然气候以及设计人员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构成与布局模式各具特色。如果能够建立一种标准的符合居民行为要求的环境模式,将会进一步推动建筑和规划的发展。为此在不同的居住区模式下,用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对各种居住区的公共环境进行了研究,以期从多种居住区构成与布局的模式中选取一种标准的,最符合居民行为要求的居住区公共环境的构成与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2016年初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使我国居住区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居住小区,已建成的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为未来小区空间组织形式明确了方向;建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系统,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促进土地节约利用1,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居住区的设计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小街区、共享开放的社区模式顺应了五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共空间对于人类及自然的作用的重要性已经逐步得到承认。特别是大型居住区附近的公共空间,更是对市民生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北京市回龙观居住区为例,通过研究和分析居民区内城市公共空间,得出城市公共空间在大型居住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变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公共生活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功能出现衰退,居住区公共空间转向休闲属性,由此而带来了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居住区空间模式的识别有助于城市信息模型构建及空间类型化研究。研究通过开源数据处理及特征分析将哈尔滨市辖区985个居住区空间模式分类识别为开放及封闭型居住区,并通过抽样检验计算识别准确率;哈尔滨市辖区以封闭型居住区为主进行开发,封闭型及开放型居住区在建设状态和内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居住区公共空间是生态住区设计的重要方面,公共空间的冬季适宜性对寒地城市居住区有更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寒地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日照环境特征及现状问题的总结和剖析,选取典型寒地城市居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和环境模拟软件,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特定时间段物理环境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合空间分析和使用人群的活动特征,对方案重新思考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公共空间更具冬季适应性,并较好的契合寒地城市居民的活动特征。本文初步探讨数字模拟在寒地小城镇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并提出一种将空间句法和环境模拟相结合的新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住区建设也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即封闭式门禁小区模式,然而在居住者安于小区环境的优美和安全保障之外,大型社区缺乏街道生活、缺乏公共空间活力、交通拥堵、公共环境品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也越发受到广泛诟病。究竟住宅小区应不应该开放?未来理想居住模式应该怎样?本文从城市活力街道网络步行体系建设的角度,分析当代机动车主导的城市格局下的步行环境现状、针对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化等现象,阐述合理街区尺度、连续的城市肌理、公共空间节点网络、道路的步行友好性等要素对当代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作用,指出开放住区的建设不在于住宅小区是否有围墙,关键问题在于规划具有合理步行尺度的街道网络、创造具有连续性和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以此为支撑形成小街区、密路网的开放住区,建立街道界面与步行路径的耦合关系,同时保留住宅街区内部的私密、半私密空间,展现未来以公交为导向的、低碳生态的、人性化的宜居住区规划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8.
公共座椅在居住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及旅游区等公共场所为人们提供休憩的空间。在城市中使用多,分布广,是面向城市公民的开放空间。而良好的座椅布局和设计也是公共空间中能够吸引人们大量使用与活动的前提。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中休息座椅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且功能和造型也在不断地完善,更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门窗》2016,(5)
随着《意见》的颁布,街区开放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公共空间优化、人居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文章针对我国目前街区规划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积累性创造、场所营造、新旧融合、生态自治、微空间再造、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策略,对于未来开放街区制的城市框架建构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6,(4)
随着《意见》的颁布,街区开放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公共空间优化、人居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文章针对我国目前街区规划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积累性创造、场所营造、新旧融合、生态自治、微空间再造、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策略,对于未来开放街区制的城市框架建构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从上海市民休闲活动方式多元化、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资源匮乏、城市紧约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上海市民休闲活动的人群特征、行为特征及时段特征的分析判断,构建了一套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目标体系,同时提出一种基于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特征视角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资源分配及布局原则,并结合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的要求,对上海的城市级公共开放空间、片区级公共开放空间、街道社区级公共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提供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以《走向开放的中国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共空间定义、发展的研究总结,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公共空间的特点,并提出了对国内公共空间的优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公共空间建设。  相似文献   

13.
曹海婴 《新建筑》2010,(2):61-65
从分析社区和居住区概念的关联性着手,通过考察我国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结构的转变,探讨了居住区公共空间不同的运行方式和作用。指出:与传统社区单向的公共性不同,当代住区公共空间具有双重的公共性,因此模拟传统社区生活的规划思路无助于弥合当代城市社会空间的裂痕。最后本着建立和谐城市社会的原则,对住区公共空间规划策略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李洁 《城市住宅》2021,28(2):205-206
基于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的理念,结合舟山千岛中央商务区国际社区项目,从居住街坊、开放街区、复合街区、绿色街区4个方面,探讨未来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和模式.  相似文献   

15.
陈珑云 《福建建材》2022,(8):26-30+60
厦门空中自行车专用道改造项目是基于公共空间视角,有意识地重塑慢行空间。通过改造契机,增设配套服务设施,同时促进沿线公共空间品质提升。项目运用全面开放共享理念,以慢行主线串联片区公园、商业、居住区、办公及交通枢纽站点,将慢行空间休闲与通勤功能复合,引导转变城市交通低碳出行,有效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以成网便捷的舒适慢行空间,邀请人们在城市空间内骑行、步行或驻足交往,增加公共空间的利用率,活化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慢行系统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内部的旧居住区逐渐成为城市的问题地区,但拆除旧居住区的成本过高,因而需要探寻如何通过改善公共空间的品质来提高旧居住区的宜居性。有经济能力的人群逐渐搬离了城市旧居住区,这些区域逐渐成为了老龄人口的聚居地。在这一背景之下,对旧居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以期能够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娱乐和交往等功能。以昆明市西华小区为例,通过对道路空间、出入口空间、活动空间及公共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创造身心健康的公共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7.
正项目背景城市公共空间是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从本质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北京城市副中心于2018年编制了全域范围内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提出了营造"看得见、用得上、用得好"的公共空间发展目标。2019年,副中心文化旅游区进入环球影城开园前的最后筹备阶段。面对即将到来的大量国内外游客,公共空间的"完善共享、复合多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居住区模式经历了由1949年后以围合组团式的封闭式街坊住区向局部道路对城市开放的半开放性住区、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共享,与城市功能空间有机融合的开放性住区的逐步过渡过程。本文以北京市月坛北小街小区、新城·国际小区、中骏·世界城小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分析其道路交通、居住、配套设施及商业的开放模式,探讨开放性住区的形成机制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继续落实开放性住区的自我更新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山地城市由于灾害的多发性和地形的复杂性,其防灾体系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以山地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中的公共开放空间这一角度,指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对于城市防灾减灾的意义,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探究其构成要素,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的设计策略,并希望山地城市的防灾规划体系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对于城市边缘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城乡融合、控制城市空间蔓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国内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公共物品开发管理及空间配置不均衡、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城乡规划对非建设用地管理的缺失等,带来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不断被侵蚀、或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及设施建设和保护的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公共开放空间用地产权的公共属性、建立社区为主体的公共空间建设模式、加强对城市边缘区非建设用地管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