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轻型放顶煤液压支架在邢台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轻型放顶煤矿压支架在邢台矿进行第1、第2次试验和改进工作的经验。分析研究了该支架的特点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张守祥 《矿山机械》1999,27(9):19-21
DesignofthehydraulicsystemofroofdropcoalframewithhighproductionandhighefficiencyZHANGShouxiangetal.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及设备研究在我国发展很快.设计、制法和使用等大面都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已成为矿山实现高产高效发展的方向之一,但从总体看来,对液压系统及元件的研究落后于架型的研究,特别是大流量系统及可靠性研究等方面。本文就高产高效放顶煤支架液压系统及其可靠性进行浅探。1高产高效放顶煤支架特点根据我国矿区的情况,设计新型的高产效放顶煤支架,如图1所示,采用尾梁-插板型4柱支撑掩护式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  相似文献   

3.
我国放顶煤支架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放顶煤支架的发展过程,并对我国放顶煤支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放顶煤支架的特点,介绍适于放顶煤支架的液压系统。  相似文献   

5.
利用顶底板分类成果,结合生产实际,探讨了实现单体液压支柱放顶煤的条件,避免了对单体液压支架能否放顶煤的盲目肯定或否定。  相似文献   

6.
韦文术  赵明 《煤矿机械》1999,(11):31-34
介绍了综采矿顶煤液压支架放煤口程序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和工作原理,详细分析了该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关键元部件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对“三软”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设计的放顶煤开采用的轻型放顶煤液压支架特点、受力状态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阐述该支架适应“三软”厚煤层放顶煤开采,具有受力、结构合理和重量轻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延  王连成 《煤炭技术》2008,27(6):22-24
论述了新兴煤矿复杂区采用BDY并联悬移支架放顶煤生产工艺,并对该工艺与π型钢放顶煤工艺进行了比较,说明了采用该工艺具有提高支护安全可靠性、便于安装回撤、缩短生产准备时间、移架时顶板空顶面积少、有利于顶板管理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放顶煤液压支架结构的发展,分析了放顶煤液压支架在设计、制作及控制方式的技术现状,指出了目前放顶煤液压支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国法 《煤矿开采》1996,(4):18-20,23
简介我国放顶煤技术发展概况、放顶煤液压支架的主要类型;介绍了新型反向四连杆大插板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的特点,并与中位放顶煤液压支架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直接顶岩层结构对大采高综放采场矿压显现影响较大的特点,基于关键层理论与岩块铰接条件,分析直接顶岩层运动特征及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合理确定方法,以准格尔地区某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为例计算分析。研究表明,特厚煤层综放采场直接顶关键层及其上位直接顶形成组合悬臂梁结构,随工作面推进破断回转,与其后方的已破断岩层接触、分离滑落,其重量由后方已破断岩层与液压支架共同承担,其悬臂破断回转、与已断岩层接触、分离滑落的过程直接影响着工作面矿压显现。正常回采阶段液压支架仅承受顶煤及下位直接顶的荷载;来压阶段应保证承受顶煤、下位直接顶及组合悬臂梁破断所施加的荷载,才能防止支架压死、活柱急剧下缩等现象;依据其力学特征确定了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合理的液压支架工作阻力。  相似文献   

12.
池津维 《中州煤炭》2023,(2):281-284
为掌握12309工作面顶煤破碎特征及运移规律,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观测分析进行顶煤破碎特征的分析,根据顶煤破坏规律分析得出顶煤受力特征,基于现场测试得出顶煤破碎块度及冒落特征;通过数值模拟进行顶煤运移规律的分析,并在工作面回采期间进行顶煤活动规律的监测。结果表明,顶煤冒落块度基本在40 cm×30 cm×30 cm内,顶煤一般在支架顶梁后方及时垮落;顶煤放出7次后即进入稳定周期,顶煤的运移主要出现在超前工作面10~30 m内,工作面走向上顶煤运移可划分为4个区域。  相似文献   

13.
三软不稳定煤层由于煤质松软,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综放开采的推广使用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通过试验应用组合悬移支架,并对该支护技术的使用情况和适应性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认为这种支架稳定性好,安全系数高,适应性强,能够满足顶板控制需求,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结果表明,组合悬移支架在三软不稳定煤层条件下,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程昊 《中州煤炭》2023,(2):232-237
液压支架是煤矿中重要的安全装备,其运行过程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煤矿生产安全。结合实际情况,对煤矿中使用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研究,系统共可以分为2大部分,分别为上位机和支架控制器。系统采取了RS-485串口通信、CAN总线通信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支架控制器以主控CPU为核心,包含有电源电路、CAN通信电路、模拟量信号采集电路等不同模块。软件程序方面,主要对控制器的主程序以及急停和闭锁子程序、邻架控制子程序进行了设计。将设计的电液控制系统应用到煤矿工程实践中,结果发现液压支架的控制精度大幅度提升,单架移架时间大幅度缩短,达到了预期效果,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对低瓦斯厚煤层U型通风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斯局部集聚问题,以新疆某矿为例,通过现场实测钻孔的流量、浓度参数,对本煤层瓦斯预抽、挂耳钻场高位钻孔抽放、顶板钻场高位钻孔抽放进行综合治理效果分析。矿井最终选用顶板高位钻场方法进行上隅角瓦斯抽放治理,抽放后上隅角最高瓦斯浓度从1.50%降至0.85%,上隅角瓦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袁志宏 《中州煤炭》2020,(7):198-200,204
为提高矿井生产效率,减少综采队组矸石率,提高煤炭采出率,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从巷道掘进的源头抓起,结合巷道用途及工作面实际情况,对比分析了成庄矿过断层方案,主要包括由下盘向上盘过断层和由上盘向下盘过断层2种方案,然后分析了各方案的掘进风险和回采风险,研究可指导综掘队组安全、高效地通过断层。  相似文献   

17.
程刚  赵晋红 《中州煤炭》2021,(3):164-168
为了确保液压支架智能化建设,研究了煤矿液压支架形态实时监测技术,根据液压支架概况,分析了液压支架形态监测参数,主要为液压支架顶梁的俯仰角度、液压支架支护高度和液压支架底座的俯仰角度。基于此,设计了液压支架形态监测系统总体结构,主要包括设计形态监测模块、倾角传感器模块和惯性测量单元模块,并研究了这3个模块的硬件部分、软件部分及监控系统的调试。研究为煤矿安全高效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综放工作面冒落顶煤放出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运策 《煤炭学报》2001,26(6):606-610
近年来我国综放开采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提高综放工作面采出率是备受关注的技术问题。研究顶煤冒落形态和顶煤放出控制,是进一步提高顶煤采出率的关键。分析了顶煤冒落形态的影响因素和冒落顶煤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顶煤放出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万丽荣  陈博  杨扬  曾庆良 《煤炭学报》2019,44(9):2905-2913
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过程中煤岩垮落产生的冲击载荷会导致放顶煤液压支架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严重时会导致综放设备的冲击破坏。为研究放顶煤液压支架尾梁受到煤岩冲击后的动态响应及受力情况,利用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建立放煤机构的刚柔耦合模型,通过固液弹簧耦合理论计算出尾梁平衡千斤顶的刚度并用弹簧阻尼系统进行等效替换。采用"煤岩直冲"的方式对尾梁进行加载,并引入Hertz接触理论确定接触参数。基于此模型,模拟煤岩颗粒冲击承载区不同位置以及在不同放煤角条件下冲击尾梁的动态过程,最后通过与刚体冲击方式下的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所用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煤岩冲击承载区不同位置时,尾梁的动态响应量及碰撞接触力有差异,冲击位置位于尾梁-弹簧连接处附近区域时,碰撞接触力较小,而尾梁的最大速度、加速度、振幅较大,在所有动态响应量中,最大振幅的变化规律最明显,随着冲击点位置远离尾梁-掩护梁铰接处附近区域,最大振幅稳定上升;当放煤角逐步增大时,尾梁的动态响应量及接触力均减小,尾梁的振动特性变弱,当放煤角较小时,煤岩冲击尾梁后会产生数值巨大的碰撞接触力。可选取尾梁的振幅响应作为反馈量对尾梁进行动态监测,同时应针对碰撞接触力较大的情况在放煤机构的设计制造中对其进行强度校核及结构优化,避免尾梁及其连接处冲击破坏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大倾角综放面支架稳定控制措施,文章从支架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入手,探究了支架倾角与立柱支撑力的失稳临界条件,并基于孟家窑矿11508工作面地质条件确定了支架稳定性控制措施。研究表明,ZF4600/17/32支架的临界煤层倾角为16°,所需残余支撑压力为223kN,将工作面调斜5°~8°或留设15m防倒圆弧煤柱能够有效降低煤层倾角带来的不利影响,支架间安装防倒千斤顶和柔性支护装置,能够有效增强支架带压能力,保障支架不出现失稳现象。11508工作面工程实践表明支架额定工作阻力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月进尺量提升15%,能够满足工作面技术经济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