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与酶催化合成法,分离与纯化方法主要有超临界CO2萃取法与分子蒸馏法。对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合成方法、分离与纯化、储存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开发一种绿色环保、成本低的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合成新方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共轭亚油酸是一种功能性油脂,主要来源于各种畜产品、乳制品与植物油中。本文综述了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合成方法、纯化方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油脂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共轭亚油酸是一种功能性油脂 ,主要来源于各种畜产品、乳制品与植物油中。本文综述了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合成方法、纯化方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合成、纯化研究检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白爱英  曹健  魏明 《中国油脂》2003,28(7):43-47
共轭亚油酸是一系列位置和几何异构体的总称,其中的活性异构体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活性共轭亚油酸异构体的主要生理功能、微生物合成共轭亚油酸的微生物菌种及合成途径中的关键性酶、目前使用的共轭亚油酸的化学合成方法、以及共轭亚油酸的纯化及分析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及微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共轭亚油酸(CLA)是亚油酸一系列构象和位置异构体的总称,反刍动物的食品是CLA最主要的天然来源.国内外研究表明,CLA具有抗癌、降低胆固醇、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理功能.文中论述了CLA的发现、结构、生理功能、可转化形成CLA的微生物种类、转化机制以及CLA的纯化和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共轭亚油酸乙酯和共轭亚油酸三甘酯的氧化稳定性,并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红花籽油比较,探讨了变价金属离子和抗氧化剂对共轭亚油酸乙酯和共轭亚油酸三甘酯的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轭亚油酸三甘酯的氧化稳定性优于共轭亚油酸乙酯的氧化稳定性;加入0.02%VE可明显提高它们的氧化稳定性,而0.02%三氯化铁则减弱了它们的氧化稳定性;VC在共轭亚油酸酯类的油状体系中对抗氧化剂维生素E没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共轭亚油酸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共轭亚油酸具有多种生理活性,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比较各种检测方法,Ag-HPLC和GC可以提供最好的分离。GC-MS和(~13)C-NMR可以完全定性和定量分析CLA。  相似文献   

8.
共轭亚油酸的性质及合成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44  
系统地介绍和评述了共轭亚油酸的化学、生理性质,来源,合成与转化,分离纯化及检测等领域近年来的进展。由于共轭亚油酸对实验动物具有抗突变、抗癌、抗动脉粥样硬化、减肥、缓和免疫反应副作用等许多优点,因此在药物和食品等研究领域中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共轭亚油酸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满足深入研究共轭亚油酸生理活性和饲料、食品等领域对共轭亚油酸的需要,介绍了共轭亚油酸的合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对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评述。认为碱性异构化是目前合成商品共轭亚油酸的最经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共轭亚油酸生理功能及其合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轭亚油酸(CLA)为亚油酸(LA)的异构体,具有抗癌、降脂、调节免疫、抗粥样硬化等重要的生理功能,目前共轭亚油酸(CLA)的生产大都是利用碱催化亚油酸异构而成,但其异构体繁多。利用微生物转化生产的共轭亚油酸(CLA),异构体较少,与天然食品中的CLA异构体组成相似,具有很好的商业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无溶剂体系中采用脂肪酶AY 30催化共轭亚油酸(CLA)和L-薄荷醇反应,合成共轭亚油酸薄荷酯。研究了酶用量、水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酯化率和产物共轭亚油酸薄荷酯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酯化率的反应条件为酶用量2%,水用量8%,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48h;产物中c9t,11-CLA含量最高时的反应条件为酶用量2%,水用量4%,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2 h,在此条件下,产物中c9,t11-CLA含量可达86.32%。  相似文献   

12.
酶法合成高含量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AB-8大孔弱极性树脂对脂肪酶进行固定化,固定化脂肪酶的活力为210U/g。用此固定化酶催化共轭亚油酸乙酯和大豆油合成富含共轭亚油酸(CLA)的改性大豆油,最佳反应条件为:底物摩尔比(n(CLA乙酯):n(大豆油))1:0.33,酶加量21U/g,反应温度60℃。放大反应体系,对反应产物中的CLA含量进行检测分析表明,其含量可达37%。  相似文献   

13.
陈珊 《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0):165-169
生物法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产物中异构体组成单一,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通过一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合成共轭亚油酸的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确定最优的培养基组成:葡萄糖20g/L,酵母浸出物40g/L,硫酸镁0.5g/L,硫酸锰0.5g/L,乙酸钠2g/L,磷酸氢二钾1g/L。优化后,共轭亚油酸产量达到0.259g/L,相比优化前(0.0455g/L)有了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一株植物乳杆菌转化生成共轭亚油酸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一株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LT2-6)发酵转化亚油酸(LA)生成共轭亚油酸(CLA)的特性研究。微氧环境有利于CLA的生成;温度为37℃、初始pH为7.0、底物LA浓度为0.075%时,菌体生长及CLA生成量较高。时间曲线结果表明,接种后8h,CLA开始生成;发酵24h时,CLA生成量达到最高(0.29g/L),LA转化率为387%。生成的CLA产物主要为cis9,trans11/trans9,cis11-CLA。  相似文献   

15.
以脂肪酶Novozym435为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植物甾醇酯.筛选出的最佳溶剂为正丁醇.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以甾醇酯化率为考察指标,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醇油摩尔比以及酶添加量进行了参数优选.结果显示,醇油摩尔比及酶添加量对酯化率影响不显著,反应时间对酯化率有一定影响,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极显著.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55℃,醇油摩尔比1:1,酶添加量8%,反应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进行了共轭亚油酸植物甾醇酯酶促催化制备,并以气相色谱及红外光谱法对纯化后产物进行了分析确证.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合成共轭亚油酸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倩  刘佩  李海霞  阮晖  何国庆 《食品工业科技》2011,(11):468-471,474
相比于共轭亚油酸(CLA)的化学合成,微生物合成CLA与化学法具有培养灵活、对设备要求低、产物分离简单等优势。主要讨论了微生物合成CLA的研究进展,亚油酸(LA)能被微生物转化的原因,以及微生物合成CLA的机理。CLA的合成机理从微生物在动物瘤胃内混合发酵代谢LA和单一微生物在体外合成CLA两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植物乳杆菌ZS2058转化亚油酸为共轭亚油酸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植物乳杆菌ZS2058转化亚油酸为共轭亚油酸的条件,在培养基中添加10g/L吐温-80制成LA-吐温-80胶束溶液,可以提高CLA的转化率,最佳转化温度为35℃,添加1mg/mL的LA有较高的转化率和CLA产量。在MRS、SKM、KPB三种转化体系中SKM的转化率较高。在含LA的培养基中预培养12h,可以提高CLA的转化率。最佳转化接种量在1%~2%之间。   相似文献   

18.
Forty Holstein dairy cow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linoleic or linolenic-rich oils to enhance C18:2cis-9, trans-11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 and C18:1trans-11 (vaccenic acid; VA) in milk.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 complete randomized design for 9 wk with measurements made during the last 6 wk. Cows were fed a basal diet containing 59% forage (control) or a basal diet supplemented with either 4% soybean oil (SO), 4% flaxseed oil (FO), or 2% soybean oil plus 2% flaxseed oil (SFO) on a dry matter basis. Total fatty acids in the diet were 3.27, 7.47, 7.61, and 7.50 g/100 g in control, SO, FO, and SFO diets, respectively. Feed intake, energy-corrected milk (ECM) yield, and ECM produced/kg of feed intake were similar among treatments. The proportions of VA were increased by 318, 105, and 206% in milk fat from cows in the SO, FO, and SFO groups compared with cows in the control group. Similar increases in C18:2cis-9, trans-11 CLA were 273, 150, and 183% in SO, FO, and SFO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Under similar feeding conditions, oils rich in linoleic acid (soybean oil) were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VA and C18:2cis-9, trans-11 CLA in milk fat than oils containing linolenic acid (flaxseed oil) in dairy cows fed high-forage diets (59% forage). The effects of mixing linoleic and linolenic acids (50:50) on enhancing VA and C18:2cis-9, trans-11 CLA were additive, but not greater than when fed separatel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healthy fatty acids (VA and CLA) by feeding soybean or flaxseed oil would result in milk with higher nutritive and therapeutic va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