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志刚  郭德福  徐浩森 《轧钢》2007,37(4):81-85
针对2 250 mm宽带钢热连轧机生产高强薄规格过程中出现的精轧活套起落套控制不稳定、穿带头部瓢曲或折叠、机架间起大浪、尾部轧破或甩尾、轧机振动等轧制不稳定性问题,从工艺、设备、控制系统及操作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开发出精轧活套稳定起落套控制技术、防甩尾与尾部轧破技术以及抑制精轧机振动的方法,成功实现了高强薄规格带钢的稳定轧制。  相似文献   

2.
针对薄规格酸洗板板形控制难度大、活套控制不稳定导致的甩尾,甚至堆钢的问题,通过优化活套高度闭环控制参数及活套落套参数等一级活套控制参数,优化精轧负荷分配、机架间张力、穿带速度等二级控制模型参数,优化轧制过程温度控制参数,以及开发F6及F7机架在轧制尾部自动抬辊缝功能等,有效提高了薄规格酸洗板的轧制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唐亮  郭鹏 《金属世界》2019,(1):48-51
热轧薄规格带钢产品效益高,市场需求量大,能够为生产厂家带来较大的收益。但是薄规格带钢产品的轧制难度较高,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极不稳定,为生产厂家带来较大的不便。轧制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带钢甩尾现象,很容易对后续带钢造成硌印,无法继续生产。文章对薄规格带钢甩尾情况和带钢抛钢时尾部辊缝动作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优化轧辊热膨胀传递系数,进而优化带钢尾部板形控制,解决了甩尾问题。  相似文献   

4.
邹洪流  张勇  刘苗 《上海金属》2012,34(1):58-62
由于热轧高强钢在精轧过程中变形抗力大,常规的温度控制模型虽然能够有效保证终轧温度精度,但因热轧高强钢一般采用高出炉温度、低终轧温度的轧制工艺,机架水参与反馈容易造成前机架变形抗力增加并由此造成精轧边损、轧破、甩尾等一系列质量问题,严重时甚至造成废钢.为此,通过分析精轧轧制力和温度的关系,采用了低穿带速度、低加速度同时轧制过程中后机架无机架水参与设定和反馈的轧制方式,尽管终轧温度精度较之前有所降低,但有效地解决了因轧制力较大造成的轧制不稳定等问题.通过对薄规格高强钢热轧工艺的调整和优化,实现了1880 mm产线批量稳定生产高强钢的目的,提高了宝钢产品的覆盖面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贾宝瑞  栗建辉  田亚强 《轧钢》2015,32(6):70-72
速度制度是热连轧工艺最为重要的工艺制度之一。本文结合唐钢FTSR生产线轧机布置特点,针对开发1.0 mm超薄规格带钢中存在的中间坯温降大、轧制过程稳定性差、终轧温度命中率低、频繁甩尾等问题,自主开发了粗轧高速穿帯、精轧梯度轧制,以及抛钢速度、加速度和时序控制等技术。通过具体分析与优化,1.0 mm超薄规格单轧程产量达到555 t,实现了稳定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6.
胡亮  王俊银  徐芳 《轧钢》2018,35(6):77-79
薄规格带钢不仅可降低成本,同时也可替代部分冷轧产品。对某厂2 250mm热连轧机组薄规格高强钢生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合生产实践,通过对加热制度、过程温降、中间坯镰刀弯及精轧轧制稳定性控制等方面进行优化,并提高设备精度,使薄规格高强热轧带钢的轧制稳定性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7.
王建功 《轧钢》2016,33(3):79-81
分析了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1 580 mm热轧生产线轧制薄规格带钢时甩尾问题的原因,开展一年多的工艺技术攻关后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使该生产线轧制薄规格带钢时,尾部轧制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高,甩尾事故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李贺 《轧钢》2007,37(3):84-89
介绍了山钢日照 2 050 mm热连轧生产线概况。针对供冷轧QP980高强钢用热轧薄规格原料生产中存在中间坯温降快、轧制过程稳定性差、易甩尾、板形难以控制、轧机振动等问题,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进行了工艺优化,提出了轧制计划编排、铸坯尺寸及加热制度优化以及粗轧提速、精轧负荷分配、水系统控制、精轧温度控制、侧导板开口度设定、卷取冷却控制及张力设定等的具体措施,实现了薄规格QP980高强钢的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9.
李贺 《轧钢》2020,37(3):84-89
介绍了山钢日照 2 050 mm热连轧生产线概况。针对供冷轧QP980高强钢用热轧薄规格原料生产中存在中间坯温降快、轧制过程稳定性差、易甩尾、板形难以控制、轧机振动等问题,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进行了工艺优化,提出了轧制计划编排、铸坯尺寸及加热制度优化以及粗轧提速、精轧负荷分配、水系统控制、精轧温度控制、侧导板开口度设定、卷取冷却控制及张力设定等的具体措施,实现了薄规格QP980高强钢的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10.
针对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热连轧薄规格低碳钢带头尾窄尺问题,结合实际生产工艺研究了粗轧、精轧设定,活套、卷取张力对带钢窄尺的影响.通过改善粗轧控宽、精轧模型设定、精轧张力设定和卷取张力设定,有效提高了热连轧薄带钢的尺寸精度,为薄规格带钢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热连轧机活套升落套动态过程分析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开香  董洁  童朝南 《轧钢》2005,22(5):38-40
介绍了带钢热连轧机精轧机组电动活套在升、落套控制过程中的软接触控制,落套无甩尾控制和恒张力控制的实现方法。该综合控制思想已在某中宽带轧机上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唐钢FTSR短流程热轧产线带钢拉窄问题,根据拉窄发生的位置将其分类为带钢头部拉窄、带钢后半段拉窄和带钢尾部拉窄。对现场张力设定、张力反馈、头部穿带过程及轧机抛钢过程进行了分析,确定了造成带钢拉窄的原因,即带钢头部张力控制偏高,导致带钢头部拉窄;R2和F1之间使用无活套的张力控制,计算的张力并不能真实反映出中间辊道带钢的实际张力,导致带钢后半段拉窄;活套进入小套量控制的时序过早,目标角度较小,导致带钢尾部拉窄。为此,从无活套张力控制、精轧穿带速度因子、冲击补偿功能、张力设定、小套量控制时序及目标角度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解决了带钢拉窄问题。现场应用表明,基本杜绝了带钢尾部拉窄低于公差下限的情况,拉窄卷数从21卷/月降至10卷/月以下。  相似文献   

13.
闫峥嵘  张世厚 《轧钢》2015,32(1):66-69
通过对活套装置控制过程的分析, 结合对热连轧液压活套系统的高度位置和力矩控制双输入、双输出耦合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 提出了薄规格、硅钢带钢的尾部活套力矩控制一定要优先于高度位置控制的思想。通过应用自适应、分段控制等技术, 解决了实际生产中工艺、设备变化对活套控制的影响, 保证了连轧过程中带钢不虚套、不跑偏。该控制方法已在实际的热轧现场得到了应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田维兵 《轧钢》2007,37(2):69-72
热轧极薄规格产品是热轧生产的重要产品之一,更是实现“以热代冷”,降低用户成本的关键。在极薄规格产品的轧制过程中,由于带钢厚度极薄、轧制力大、轧制速度快,导致带钢的平直度和凸度控制难度很大,轧制稳定性差,带钢在轧机内极易产生跑偏、轧烂等现象。计算机二级模型是轧制极薄规格产品的关键控制技术,通过优化自学习参数,合理配置活套角度及张力,以及优化弯辊力和延时轧机升速等措施,提高了极薄规格产品在精轧机组的轧制稳定性,确保了极薄规格产品的顺利轧制。  相似文献   

15.
田维兵 《轧钢》2020,37(2):69-72
热轧极薄规格产品是热轧生产的重要产品之一,更是实现“以热代冷”,降低用户成本的关键。在极薄规格产品的轧制过程中,由于带钢厚度极薄、轧制力大、轧制速度快,导致带钢的平直度和凸度控制难度很大,轧制稳定性差,带钢在轧机内极易产生跑偏、轧烂等现象。计算机二级模型是轧制极薄规格产品的关键控制技术,通过优化自学习参数,合理配置活套角度及张力,以及优化弯辊力和延时轧机升速等措施,提高了极薄规格产品在精轧机组的轧制稳定性,确保了极薄规格产品的顺利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