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冷榨法、有机溶剂浸出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榛子油,并对榛子油的品质及提油率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超临界CO_2萃取榛子油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发现,超临界CO_2萃取法的油脂品质较好,且提油率较高。超临界CO_2萃取榛子油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7 MPa,萃取温度50℃,CO_2流量20 L/h。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榛子的提油率为93.32%。榛子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95%,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以假蒟(地上茎叶部分)为原料,对超临界CO_2萃取假蒟油树脂的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萃取时间、萃取压力以及萃取温度对假蒟油树脂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假蒟油树脂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假蒟油树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1.5 h、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55℃。在此条件下,对假蒟油树脂进行超临界CO_2提取,提取率高达4.19%。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怒江山茶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流量及物料质量对茶籽油提取率的影响,然后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油茶籽油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为27.60 MPa、萃取温度为40℃、萃取流量为350 L、物料质量为300.05 g,在此条件下油茶籽油的提取率为94.89%,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86.54%,过氧化值低于1.66 mmol/kg,毛油澄清透明,苯并芘含量远低于压榨法所得毛油。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提取金花葵籽油,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金花葵籽油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为影响因素,以金花葵籽油得率为响应值,采用中心组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并对金花葵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金花茶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2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120 min,金花葵籽油得率为(22.9±0.2)%;金花葵籽油中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76.12%,其中棕榈油酸0.58%、亚油酸35.65%和油酸39.89%。超临界CO_2萃取可作为萃取金花葵籽油的有效方法,金花葵籽油可作为食用保健油开发。  相似文献   

5.
对翅果油的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原料粒度为影响因素,以翅果油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比较了浸出法、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冷榨法和热榨法4种不同提取方法对翅果油得率和微量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翅果油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150 min、原料粒度80目,此条件下翅果油得率为(28. 32±1. 15)%; 4种提取方法中,浸出法的翅果油得率、VE及甾醇含量最高,其次是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除热榨法的翅果油角鲨烯含量最高外,压榨法的其他指标均最低。  相似文献   

6.
《粮食与油脂》2016,(7):50-54
进行超临界CO_2法提取山茱萸籽油的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法提取山茱萸籽油的工艺条件。经优化后得到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41.5 MPa、萃取温度37℃、萃取时间2.5 h,在此条件下,山茱萸籽油得率为39.85%。为山茱萸籽油的提取方法及山茱萸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榅桲籽为原料,以榅桲籽油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其进行萃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正交实验优化榅桲籽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榅桲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榅桲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投料量50 g,粉碎粒度30目,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3 h,CO_2流量6 L/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榅桲籽油得率为19.85%。榅桲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1.40%,其中亚油酸52.13%、油酸37.52%和亚麻酸1.75%。  相似文献   

8.
以燕麦切粒为原料,进行超临界CO_2萃取燕麦油工艺研究及燕麦油品质分析。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各因素对燕麦油萃取率的影响;其次,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燕麦油的工艺参数;最后用GC-MS分析燕麦油的脂肪酸组成并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燕麦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装料量50 g、静态萃取时间74 min、动态萃取时间160 min、萃取压力45MPa、萃取温度50℃,在此工艺条件下燕麦油萃取率可达56.99%;超临界CO_2萃取的燕麦油澄清透明,呈金黄色,具有特殊的麦香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7.49%。  相似文献   

9.
以西兰花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西兰花籽油。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_2流量、萃取时间和粉碎粒度对西兰花籽油出油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并确定了超临界CO_2萃取西兰花籽油的最佳工艺,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西兰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西兰花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粉碎粒度40目、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4 h、CO_2流量7 BV/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西兰花籽出油率为24.03%。西兰花籽油脂肪酸组成主要为芥酸(58.26%)、油酸(23.76%)、亚油酸(8.99%)、棕榈酸(3.56%),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2.36%。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师宗县高良地区薏苡仁为研究对象,通过薏苡仁的前处理和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以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为因素,设计L_9(3~4)正交实验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薏苡仁油的工艺条件。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薏苡仁油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薏苡仁油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4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薏苡仁出油率为7.704%;薏苡仁油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14.11%、亚油酸30.38%、油酸53.49%、硬脂酸1.89%,不饱和脂肪酸占83.87%。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将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引入到油茶籽油生产中的可能性,通过观察不同打浆轮次及处于不同发酵时间段的油茶籽水浆状态,深入研究了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油茶籽水浆发酵开始时上下是浑然一体的,呈乳白色,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分层逐渐由模糊变为清晰,发酵进行到4 h左右,发酵液明显分为3层:乳白色上层、淡黄色中层及灰褐色下层;此后,各层逐渐变得坚实,到发酵16 h左右,发酵液各层厚度已经稳定,上层、中层及下层的相对厚度分别为16%、75%、9%。不同打浆轮次油茶籽水浆发酵液上层形成时间随着打浆轮次的增加逐渐推迟,发酵液上层相对厚度随着打浆轮次的增加而降低;前3轮水浆发酵液上层相对厚度之和占所有打浆轮次上层相对厚度总和的95.9%。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发生过程与结果与茶叶籽水浆基本相同,因此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完全可以用于油茶籽油生产。利用茶叶籽油生物发酵工艺生产油茶籽油时,只需打浆3轮就可以达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质油茶籽压榨制油工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双螺旋压榨、单螺旋压榨和液压压榨3种压榨工艺对不同品质油茶籽进行压榨制油,并对压榨油的常规指标及微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优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品质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压榨工艺;普通品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质量稍优;品质较差油茶籽分别采用3种压榨工艺制得的压榨油品质相当;3种压榨工艺中,压榨饼残油最低的是双螺旋压榨,其次是单螺旋压榨,最高的是液压压榨。  相似文献   

13.
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选择在新鲜油茶籽中,按不同比例添加严重霉变的油茶籽,分别混合粉碎后,120℃干燥至水分含量为4%~7%,然后冷却到50℃,分别投入榨油机进行压榨,称取所得油茶籽油,计算出油率,并将油茶籽油过滤,检测其透明度、气味、滋味、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结果表明:霉变油茶籽对油茶籽出油率和油茶籽油气滋味、酸价影响较大,但没有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为了确保油脂品质,消除潜在风险,在榨油前应进行霉变油茶籽的筛选。  相似文献   

14.
吴苏喜 《中国油脂》2022,47(4):19-23
为了获得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高品质油茶籽油,采用湿法提取油茶籽仁中油脂,并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量12%、提油助剂添加量1%、提取温度55 ℃、提取时间5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油茶籽仁的提油效率达86%以上,所得油脂基本不含固杂,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维生素E、角鲨烯和谷甾醇含量分别高达189.0、221.9 mg/kg和385.2 mg/kg,高于T/LYCY 001—2020《特、优级油茶籽油》中优级油茶籽油的相应指标值,为高品质油茶籽油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立地对油茶籽出油率及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以9个立地的低温压榨油茶籽油为样品,测定油茶籽出油率及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感官品质、脂肪酸组成、功能性成分含量及氧化诱导时间,分析坡向、坡位因子对油茶籽出油率及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立地对油茶籽出油率及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碘值、皂化值、感官品质、功能性成分含量及氧化诱导时间均具有明显影响,对油茶籽油的酸价、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影响。说明立地是影响油茶籽出油率及油茶籽油品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油茶籽为原料,研究微波和红外处理对压榨油茶籽油V_E中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毛油中α-生育酚含量较高(0.24~0.41 mg/g),β-、γ-、δ-生育酚含量低于检测限;油茶籽仁和油茶籽压榨毛油中α-生育酚初始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最佳处理条件为微波功率560 W,红外温度130℃;两种处理方式均加速了油茶籽中V_E的溶出和转化;微波处理比红外处理对α-生育酚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孟桂元 《中国油脂》2021,46(7):104-108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油茶生产现状,进一步促进油茶籽油产业持续发展,对近年来我国油茶产业情况和湖南省油茶产业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趋势及发展对策进行了阐述。我国油茶籽油消费量快速增长,种植面积与单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油茶籽产量的大幅提高。湖南省油茶籽产量一直稳居全国各产区首位,湖南省油茶籽的稳产高产对于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油茶籽油市场需求旺盛,消费量将呈不断增长态势,此外,油茶籽在其他领域也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可通过发展基地综合生产模式,加强油茶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加强油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促进油茶综合利用开发等措施促进我国油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山茶油中分离出茶皂素,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对提取的茶皂素性能进行分析,并与粕中茶皂素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茶皂素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液料比11∶1,提取时间1.25 h,提取温度60℃。在最优条件下,茶皂素的提取率为(82.50±0.03)%。经红外光谱分析,油中茶皂素结构与粕中茶皂素结构存在一些差异,且油中茶皂素的起泡性、泡沫稳定性和表面活性均强于粕中茶皂素。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不同微波功率和时间辐射油茶籽,测定油茶粕中茶皂素、蛋白质、粗多糖、总酚、糠氨酸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研究榨前微波处理对油茶粕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微波加热时间延长,低功率(245、420 W)微波处理油茶籽后,油茶粕中茶皂素含量稍有上升,随后下降;较高功率(560、700 W)微波处理后,茶皂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微波处理对油茶粕中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微波处理后油茶粕中粗多糖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420、560、700 W处理20、5、10 min后含量分别比初始升高66.9%、79.6%和116.0%;微波处理后油茶粕中总酚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微波功率越高,总酚含量越高;微波功率较低(245 W)时,糠氨酸含量先降低后略有升高,微波功率较高(420、560、700 W)时,糠氨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45 W和700 W微波功率处理时油茶粕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先升高后降低,560 W时呈整体上升趋势,420 W呈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20.
以山茶油为原料,采用拟三元相图法优化微乳液配方并研究其稳定性。探讨助表面活性剂种类、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值)和制备温度对形成微乳液的影响,通过计算并比较拟三元相图微乳区面积确定各因素的最佳值,然后采用电导率法区分山茶油微乳液类型,最后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具有最大加水量的山茶油微乳液的最佳条件为:固定山茶油与肉豆蔻酸异丙酯(IPM)(质量比1∶2)作油相占比34%,加水量15%,Tween80与Span80质量比4∶1作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Km值4∶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质量比6∶4,制备温度25℃。在最佳条件下,微乳液的类型为W/O型,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储藏稳定性、耐盐性和耐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