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小白鼠精子畸形遗传毒性试验和亚急性毒性试验对甘草油的毒理学进行研究,并对其作出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甘草油对小白鼠的急性经口半数致死剂量LD 50>15.0 g/kg·BW,判属无毒类。小白鼠精子畸形遗传毒性试验为阴性,表明该受试物甘草油无致突变作用。在大白鼠30 d喂养试验中未见动物健康状况、生化、血液学指标和器官组织形态的异常变化,据此初步估计甘草油的最大无作用剂量>5.0 g/kg·BW,为人体推荐摄入量的150倍。说明甘草油无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唐慧 《中国油脂》2022,47(4):92-97
旨在对复方翅果油(翅果油+葡萄籽油)的毒理学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估。采用最大耐受剂量(MTD)法观察复方翅果油的急性毒性,选择Ames试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观察复方翅果油的遗传毒性,通过亚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复方翅果油的亚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复方翅果油对雄、雌小鼠的MTD均大于20.0 g/kg;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各剂量组未观察到有明显的亚急性毒性。上述结果说明复方翅果油属无毒级,无明显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  相似文献   

3.
朱文学  李欣  刘少阳  白喜婷  刘珂 《食品科学》2010,31(11):248-251
目的:研究牡丹籽油的毒理学安全性。方法: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小鼠精子畸形的遗传毒性实验和亚急性毒性实验进行毒理学研究,并对其做出安全性评价。结果:牡丹籽油对昆明小鼠的急性经口 LD50 大于15g/kg bw,判属无毒类;小鼠精子畸形遗传毒性实验为阴性,表明该受试物无致突变作用;在大鼠30d 喂养实验中未见动物健康状况、生化、血液学指标和器官组织形态的异常变化,据此初步估计该产品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大于 5.0g/kg bw(人体推荐摄入量的 150 倍)。结论:牡丹籽油无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系统研究微孔草籽油软胶囊的安全性,对微孔草籽油软胶囊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包括精子畸形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Ames试验)。结果表明:微孔草籽油软胶囊急性毒性最大耐受剂量(MTD)为18 g/kg,属于无毒级;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根据其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可以进行下一阶段的毒性试验。  相似文献   

5.
采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对海参口服液进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结果表明海参口服液对两种性别小鼠的急性毒性LD_(50)均大于20g/k·bw,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小鼠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均表明海参口服液没有遗传毒性。因此认为海参口服液为无毒、无遗传毒性的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6.
研究菜籽油和辛酸酶法合成的结构脂质(SLs)的食用安全性,为其成为新资源食品原料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对菜籽油和辛酸酶法合成的SLs的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中,小鼠对SLs的经口最大耐受量(MTD)大于20.46 g/kg bw,表明该结构脂质属无毒级;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显示为阴性,表明该结构脂质无遗传毒性。菜籽油和辛酸酶法合成的结构脂质属于无毒级食品且未显示有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龚广予 《食品工业》2012,(6):135-137
对强化褪黑素超高温牛奶(褪黑素含量:3 mg/250mL)进行老鼠急性毒性试验,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等遗传毒性试验。试验样大鼠经灌胃后的急性毒性试验LD50均大于20 g/kg BW;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等遗传毒性试验均未见试验样有致突变作用。试验样不会导致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等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了评价保健食品和辉胶囊的食用安全性。依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 15193.1-2014),开展大鼠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Ames试验)和大鼠30 d喂养试验,对和辉胶囊进行毒理学研究,观察其有无毒性反应。结果表明,急性毒性实验中,雌、雄大鼠对和辉胶囊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均大于15.0 g/kg·bw,和辉胶囊属无毒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Ames试验三项结果均为阴性,和辉胶囊无遗传毒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中,和辉胶囊试验剂量在1.20 g/kg·bw~4.80 g/kg·bw范围内(最高剂量相当于人体推荐用量的100倍),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及病理学方面各项相关指标的检验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影响。说明和辉胶囊无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某品牌保健酒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为评价其食用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对某品牌保健酒进行大鼠、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大鼠30 d喂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大鼠、小鼠急性经口MTD值15000 mg/kg·BW,属无毒级;3个剂量组雌、雄大鼠的每周体重、每周进食量、每周食物利用率、总食物利用率、脏体比值、血液学指标及末期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15%vol基酒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动物自发病变外,受试物高剂量组未引起动物中毒性损伤。某品牌保健酒在本试验条件下未显示有急性毒性或亚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对普洱茶抗氧化制剂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小鼠微核试验,Ames试验)以及30 d喂养试验进行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雌雄两性大、小鼠急性经口最大耐受剂量均大于20.0 g/kg;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以及Ames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显示无致突变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三剂量组各项指标均未见动物出现明显毒性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普洱茶抗氧化制剂急性毒性分级属无毒级,无遗传毒性,食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谭传波 《中国油脂》2020,45(7):93-96
以不同工艺山茶油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对SD大鼠胃肠炎、胃溃疡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鲜榨山茶油、原香山茶油、精炼山茶油对大鼠胃肠炎、胃溃疡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整体效应是原香山茶油、鲜榨山茶油优于精炼山茶油;在大鼠胃液白细胞数、胃和十二指肠病理变化的调节作用中,鲜榨山茶油又优于原香山茶油。  相似文献   

12.
为更多地保留活性成分,提高油茶籽油品质,研究了油茶鲜果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剥壳-摊晒、直接摊晒、堆沤-摊晒、剥壳-烘干、直接烘干、堆沤-烘干)对油茶籽主要成分以及低温压榨油茶籽油中3种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多环芳烃)和4种微量活性成分(维生素E、维生素K1、角鲨烯、多酚)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鲜果预处理方式对油茶籽主要成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影响不大;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对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微量活性成分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剥壳-烘干处理油茶鲜果在油茶籽油的酸值、多环芳烃、维生素E、角鲨烯指标上较其他预处理方式存在一定优势。综上,采用剥壳-烘干对油茶鲜果进行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油茶籽油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品质油茶籽压榨制油工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双螺旋压榨、单螺旋压榨和液压压榨3种压榨工艺对不同品质油茶籽进行压榨制油,并对压榨油的常规指标及微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优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品质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压榨工艺;普通品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质量稍优;品质较差油茶籽分别采用3种压榨工艺制得的压榨油品质相当;3种压榨工艺中,压榨饼残油最低的是双螺旋压榨,其次是单螺旋压榨,最高的是液压压榨。  相似文献   

14.
以鲜榨山茶油和特级初榨橄榄油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表明:鲜榨山茶油在理化指标上与特级初榨橄榄油相当,脂肪酸组成与特级初榨橄榄油相似,但油酸含量高于特级初榨橄榄油,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低于特级初榨橄榄油;在维生素E、角鲨烯、植物甾醇等天然生物活性物质方面媲美特级初榨橄榄油。  相似文献   

15.
加工工艺对山茶籽油理化品质及活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种加工工艺(传统压榨、压榨-精制、精炼)制取山茶籽油,对不同工艺山茶籽油的理化品质、脂肪酸组成、感观品质、微量活性成分以及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工艺山茶籽油中,精制油在保留山茶籽油固有风味的同时,其酸值、过氧化值和色泽较压榨油有所改善;精制油总酚、植物甾醇、维生素E含量分别是精炼油的2.37、1.06、1.24倍,但其氧化稳定性不及精炼油。山茶籽油的精制工艺仍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油茶籽油的安全生产,针对目前部分油茶籽油产品中存在的苯并(a)芘、塑化剂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品质不稳定,功能性营养物质流失等问题,通过对油茶籽油加工技术的深入调研,分析了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现状,提出了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包括油茶果前处理,油茶籽预处理、压榨,油脂浸出,油脂精炼,油脂包装、储存与运输等各生产加工过程的技术规范,以及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培训、设备与生产场所管理方面的技术规范。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提出,可以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并通过及时更新技术将其应用于标准化建设中,实现对行业的升级改造和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7.
程明焱 《中国油脂》2022,47(2):114-117
基于质量标准对油茶籽油和橄榄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特征指标和质量指标相似,油茶籽油具有碘值低、抗氧化能力强、稳定性好、烟点高等特性;油茶籽油与橄榄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油酸均是最主要的脂肪酸,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甚至比橄榄油的高;油茶籽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约10%,比橄榄油的低;油茶籽油中含有多酚、黄酮等活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另外,指出了现行油茶质量标准体系亟待完善的问题,为油茶籽油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孟橘 《中国油脂》2021,46(7):20-22
为了考察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微量成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不同工艺(冷榨、热榨、浸出精炼、鲜榨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微量脂肪伴随物,如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总黄酮含量,以及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鲜榨油茶籽油的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和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鲜榨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均低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远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