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小白鼠精子畸形遗传毒性试验和亚急性毒性试验对甘草油的毒理学进行研究,并对其作出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甘草油对小白鼠的急性经口半数致死剂量LD 50>15.0 g/kg·BW,判属无毒类。小白鼠精子畸形遗传毒性试验为阴性,表明该受试物甘草油无致突变作用。在大白鼠30 d喂养试验中未见动物健康状况、生化、血液学指标和器官组织形态的异常变化,据此初步估计甘草油的最大无作用剂量>5.0 g/kg·BW,为人体推荐摄入量的150倍。说明甘草油无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地椒的食用安全风险,本文研究了地椒提取物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采用国家保健食品检验和技术评价规范标准中的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和经口给药30 d喂养试验。发现了分别给予昆明种小鼠、SD大鼠最大耐受剂量60 g/kg、30 g/kg BW未见中毒及死亡。TA97a、TA98、TA100、TA102和TA1535试验菌株在5000μg/皿、1581μg/皿、500μg/皿、158.1μg/皿、50μg/皿5个剂量回变突变菌落数均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倍。各剂量组精子畸形率和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低剂量组外,高、中剂量组微核发生率均发生显著性变化(p0.01)。中剂量组对雄性大鼠体重呈现抑制作用,而对雌性大鼠体重呈现增长作用,同时能提高动物食物利用率;血液中RBC和HGB显著升高,HCT、MCV、MCHC、RDW-CV有所升高;血生化检查指标与对照组对比,能显著降低雌鼠AST,增加雌性动物的CHO、TG水平,对雌雄动物UREA、GLU水平明显降低。除肝、肾外,其他器官未见明显组织病理学改变。表明,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无明显影响;对小鼠精子无致畸作用。受试剂量范围内,地椒对骨髓细胞微核产生有一定毒性;地椒具有潜在的降血糖活性;地椒对雄性动物性激素系统、造血系统、肌肉功能,具有潜在激活作用;高剂量地椒对大鼠肝肾有一定毒性。结果证明地椒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安全可靠,本试验为地椒安全食用提供了毒理学的安全性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判定木棉花对人体长期服用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食用安全提供毒理学安全性的依据。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和经口给药方式进行90d喂养试验。木棉花雌雄性小鼠经口最大耐受剂量(MTD)80.00 g/kg·BW;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喂养90d后,受试样品高剂量组进食量和食物利用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其它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低、中剂量组SD大鼠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液学、血液生化、脏器重量以及脏体比等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各主要脏器系数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均未发现有生物学意义的改变。现有试验结果证明木棉花在低于40.0 g/kg·BW内对人体长期使用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以鲜榨山茶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脂肪酸组成以及多酚、黄酮、原花青素、总三萜和木脂素含量。鲜榨山茶油脂肪酸组成符合GB 11765—2003《油茶籽油》要求,且鲜榨山茶油中含有少量花生四烯酸、DHA和神经酸。鲜榨山茶油中多酚含量271.6 mg/kg,黄酮含量157.2 mg/kg、原花青素含量1.40 mg/g、总三萜含量1.25%、木脂素含量180.0 mg/kg,是一种高质量食用油。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大豆肽胶囊的安全性,根据我国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进行了大豆肽胶囊的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30天喂养试验。结果表明:大豆肽胶囊对雌雄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LD50均大于20 g/kg·BW,属无毒级。遗传毒性试验中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变试验、小鼠Ames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0 d喂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受试样品1.25、2.5、5.0 g/kg·BW剂量分别对大鼠连续喂养30 d,大鼠未见中毒症状和死亡,各剂量组大鼠体重、摄食量、增重、食物利用率、脏器绝对重量、脏体比、血液学、生化学及组织病理学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判定大豆肽胶囊无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按照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采用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和30 d喂养试验进行粉葛氨糖复方的安全性评价。结果粉葛氨糖复方对雌、雄昆明种小鼠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均大于20.0 g/(kg?bw);三项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0 d喂养试验未见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生化及组织病理学有异常变化。粉葛氨糖复方急性毒性分级属无毒级、无遗传毒性,在本实验剂量范围内,属安全性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7.
植酸的毒理学评价和食用安全性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植酸以其独特的结构、生理、药理功能和化学性质,广泛的应用于冶金、化工、医药、日化、食品等行业中。特别是在食品和日化工业上,利用植酸的强螫合性,使其与辅酶中的金属离子螫合,抑制或减缓酶促反应的发生和进行,从而在果蔬、鱼、肉等的贮藏保鲜中起到防褐保鲜的效果[1]。我国已将植酸作为抗氧化剂列入食品添加剂行列。由于它对金属离子具有强的螫合作用,被视为一种抗营养剂,影响机体对Cu、Zn、Fe、Ca、Mg等必需金属元素的吸收。在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植酸未被列入食品添加剂行列。植酸主要是以植酸的钙镁盐形式(即菲汀)大量存在于植物特别是种子中。例如,米糖中含有近9%的植酸盐。因此,在食品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8.
研究王浆酸冻干粉的食用安全性,为促进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对王浆酸冻干粉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和大鼠30 d喂养试验对王浆酸冻干粉的食用安全性进行毒理学评价。王浆酸冻干粉对雌、雄小鼠的急性经口LD_(50)20 mg/kg.bw;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实验中,实验动物生长情况良好,血液学检查结果、生化学检查结果、主要脏体比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未发现王浆酸对大鼠主要脏器产生组织结构的改变。王浆酸冻干粉无毒,无遗传毒性及亚急性毒性作用,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黄芪茎叶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及亚慢性毒性,为黄芪茎叶安全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标准对黄芪茎叶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及90 d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发现雌雄大小鼠急性经口LD50>250.00 g/kg BW,属实际无毒级。三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见致突变作用。大鼠90 d经口毒性试验显示,试验期间各组动物生长发育良好,未见中毒表现和体征,大鼠眼部检查、体重、增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液学及血生化、尿常规、脏器重量及脏体比等指标均未见损害性影响,解剖及组织学观察也未见明显与试验因素有关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为15.00 g/kg BW。结果表明黄芪茎叶在本条件剂量下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糙米酵素红曲酒的引用安全性.方法:依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对糙米酵素红曲酒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Ames试验、小鼠30d喂养试验.结果:糙米酵素红曲酒对雌雄小鼠的急性经口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均大于20g/kg体重;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Ames试验均为阴性;小鼠30d喂养试验中,试验动物生长情况良好,体重检查、血清检查、脏体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糙米酵素红曲酒属实际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初步估计其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AEL)为20g/kg体重.  相似文献   

11.
为寻求油茶籽浆液提取鲜榨油茶籽油的最佳条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提取条件。选择不同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自变量,提油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设计,并进行响应面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回归方程拟合性好,鲜榨油茶籽油提取工艺最佳条件为料液比40∶1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50 min。在最佳条件下,鲜榨油茶籽提油率为95.9%,且鲜榨油茶籽油提取工艺对鲜榨油茶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鲜榨山茶油和特级初榨橄榄油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表明:鲜榨山茶油在理化指标上与特级初榨橄榄油相当,脂肪酸组成与特级初榨橄榄油相似,但油酸含量高于特级初榨橄榄油,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低于特级初榨橄榄油;在维生素E、角鲨烯、植物甾醇等天然生物活性物质方面媲美特级初榨橄榄油。  相似文献   

13.
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选择在新鲜油茶籽中,按不同比例添加严重霉变的油茶籽,分别混合粉碎后,120℃干燥至水分含量为4%~7%,然后冷却到50℃,分别投入榨油机进行压榨,称取所得油茶籽油,计算出油率,并将油茶籽油过滤,检测其透明度、气味、滋味、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结果表明:霉变油茶籽对油茶籽出油率和油茶籽油气滋味、酸价影响较大,但没有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为了确保油脂品质,消除潜在风险,在榨油前应进行霉变油茶籽的筛选。  相似文献   

14.
为更多地保留活性成分,提高油茶籽油品质,研究了油茶鲜果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剥壳-摊晒、直接摊晒、堆沤-摊晒、剥壳-烘干、直接烘干、堆沤-烘干)对油茶籽主要成分以及低温压榨油茶籽油中3种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多环芳烃)和4种微量活性成分(维生素E、维生素K1、角鲨烯、多酚)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鲜果预处理方式对油茶籽主要成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影响不大;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对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微量活性成分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剥壳-烘干处理油茶鲜果在油茶籽油的酸值、多环芳烃、维生素E、角鲨烯指标上较其他预处理方式存在一定优势。综上,采用剥壳-烘干对油茶鲜果进行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油茶籽油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以油茶籽为原料,研究微波和红外处理对压榨油茶籽油V_E中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毛油中α-生育酚含量较高(0.24~0.41 mg/g),β-、γ-、δ-生育酚含量低于检测限;油茶籽仁和油茶籽压榨毛油中α-生育酚初始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最佳处理条件为微波功率560 W,红外温度130℃;两种处理方式均加速了油茶籽中V_E的溶出和转化;微波处理比红外处理对α-生育酚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吴苏喜 《中国油脂》2020,45(11):14-20
研究了油茶籽制取浓香油茶籽油的最佳热处理方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对6种不同热处理(蒸炒、微波加热、冷榨以及80~90 ℃下炒料10~20 min)后的压榨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和研究。结果表明:6种热处理压榨油茶籽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为醛类、醇类物质(共占74%以上),其中,己醛、庚醛、辛醛、壬醛、癸醛、(Z)-2-癸烯醛和正辛醇是6种不同热处理压榨油茶籽油的共同风味成分,正辛醇是初次从油茶籽油风味物质中鉴定的1种油茶籽原生态风味成分;油茶籽经传统蒸炒处理或 80~90 ℃下炒料20 min处理会使压榨油茶籽油中产生大量的糠醛或糠醛衍生物,从而影响油茶籽油的食用安全和存储安全,而冷榨、微波加热以及80~90 ℃下炒料10~15 min处理的压榨油茶籽油中没有这些物质;在80~90 ℃下炒料15 min是获得浓香油茶籽油的最佳热处理方式,在此条件下获得的压榨油茶籽油具有风味浓郁而柔和、兼具食用安全和生产安全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以5种油茶籽油为实验对象,对其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生育酚、多酚、角鲨烯、植物甾醇)进行检测,并采用LPS诱导的第四代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建立细胞炎症模型,研究不同油茶籽油甲醇提取物对细胞炎症因子一氧化氮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模型组,1 mg/m L的油茶籽油甲醇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P0.01),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的多酚和角鲨烯对抗炎活性有显著影响,多酚的影响尤为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以山茶油为原料,采用拟三元相图法优化微乳液配方并研究其稳定性。探讨助表面活性剂种类、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值)和制备温度对形成微乳液的影响,通过计算并比较拟三元相图微乳区面积确定各因素的最佳值,然后采用电导率法区分山茶油微乳液类型,最后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具有最大加水量的山茶油微乳液的最佳条件为:固定山茶油与肉豆蔻酸异丙酯(IPM)(质量比1∶2)作油相占比34%,加水量15%,Tween80与Span80质量比4∶1作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Km值4∶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质量比6∶4,制备温度25℃。在最佳条件下,微乳液的类型为W/O型,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储藏稳定性、耐盐性和耐碱性。  相似文献   

19.
吴苏喜 《中国油脂》2022,47(4):19-23
为了获得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高品质油茶籽油,采用湿法提取油茶籽仁中油脂,并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量12%、提油助剂添加量1%、提取温度55 ℃、提取时间5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油茶籽仁的提油效率达86%以上,所得油脂基本不含固杂,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维生素E、角鲨烯和谷甾醇含量分别高达189.0、221.9 mg/kg和385.2 mg/kg,高于T/LYCY 001—2020《特、优级油茶籽油》中优级油茶籽油的相应指标值,为高品质油茶籽油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将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引入到油茶籽油生产中的可能性,通过观察不同打浆轮次及处于不同发酵时间段的油茶籽水浆状态,深入研究了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油茶籽水浆发酵开始时上下是浑然一体的,呈乳白色,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分层逐渐由模糊变为清晰,发酵进行到4 h左右,发酵液明显分为3层:乳白色上层、淡黄色中层及灰褐色下层;此后,各层逐渐变得坚实,到发酵16 h左右,发酵液各层厚度已经稳定,上层、中层及下层的相对厚度分别为16%、75%、9%。不同打浆轮次油茶籽水浆发酵液上层形成时间随着打浆轮次的增加逐渐推迟,发酵液上层相对厚度随着打浆轮次的增加而降低;前3轮水浆发酵液上层相对厚度之和占所有打浆轮次上层相对厚度总和的95.9%。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发生过程与结果与茶叶籽水浆基本相同,因此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完全可以用于油茶籽油生产。利用茶叶籽油生物发酵工艺生产油茶籽油时,只需打浆3轮就可以达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