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3~17mm,平均(4.76±2.96) mm.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4~20 mm,平均(6.68±2.76) mm,封堵后15 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 d.出院前,术后1、6个月和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191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7.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1例,VSD直径4~12.8(平均6.0)mm,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4.5~12(平均6.6)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4~2.6(平均1.7),肺动脉收缩压19~34(平均25)mmHg.41例膜周部VSD中,1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1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选用的ADO 尺寸为6/4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6例患者经临床体检、心超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5~12 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通过F 6~8长鞘置入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2~12 mm.植入封堵器直径为4~14 mm.封堵器到位后15 min左心室造影14例无分流,2例少量分流.术后1周经胸超声检查无分流,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应用国产封堵器闭合膜周部VSD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6.
目的 探讨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 Ⅱ)行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封堵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例幼儿PMVSD病例,1例为3岁,心脏超声示膜部VSD,左室面缺损为5.5 mm,右室面分流口为2.3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4 mm,另1例为2岁10个月,超声示膜部VSD,左室面缺损7.8 mm,分流口为2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5.8 mm,均采用Duct Occluder II进行封堵。 结果 分别选择4 mm × 4 mm Duct Occluder II,5 F输送长鞘; 4 mm × 3 mm封堵器,4 F长鞘,均按常规建立动静脉轨迹后分别释放左盘面和右盘面,按常规释放,术后心脏超声和造影显示VSD封堵部位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返流,1例出现右房室瓣轻度返流;术后2 d行心电图检查无异常。 结论 幼儿PMVSD可选择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封堵,输送鞘小,对血管损伤小;术后近期无明显残余分流、无瓣膜反流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4例患者,年龄为12~26岁.术前超声检查提示VSD合并ASD.VSD均为膜周部缺损,缺损直径3~6 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6 mm.ASD均为继发孔型,缺损直径5~8 mm.4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确定VSD适合封堵后,先行VSD封堵,最后行ASD封堵.结果 4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封堵治疗成功.左心室造影显示VSD呈囊袋型3例,囊袋直径分别为4、5和10 mm,封堵器的直径分别为4、8和1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自制非对称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经导管闭合VS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6例患者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3~8(4.31±1.35)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通过F6~8长鞘置入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8(4.63±1.59)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1~6(3.31±1.19)mm.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4~16(6.19±1.91)mm.14例封堵器到位后15min左心室造影示无分流,2例少量分流.术后1周经胸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1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9mm,平均(5.82±2.09)mm。经股静脉通过6~9F鞘管送入封堵器,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完成操作。结果左心室造影8例为膜部瘤型,3例为漏斗型。造影显示单出口6例,多出口5例,缺损口直径3~9mm,平均(6.09±1.58)mm。应用封堵器直径(8~12)mm。10例患者应用1个封堵器完全封堵。1例残余漏有4个漏口,应用2个封堵器后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均无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第3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氢化可的松治疗2周后完全恢复。术中X线透视时间8~30min,平均(16.91±4.23)min。术后随访1个月~4年,1例残余分流仍存在。全部患者无血栓栓塞、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封堵器移位,无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疗效可靠,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治疗多出口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自2008年3月—2013年3月,采用国产小腰大边室间隔封堵器对96例膜部瘤型VSD行封堵治疗,封堵前常规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疗效,术后1周和1、3、6、9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结果 93例膜部瘤型VSD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6.8%(93/96)。术后发生少量残余分流8例,其中7例48 h后消失,1例1个月随访时亦消失。术后4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出院前均恢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由封堵前的(47.5 ± 5.2)mm下降为封堵后的(45.2 ± 5.1)mm(t = 18.33,P < 0.01)。术后9个月随访无迟发性心律失常、瓣膜受损及猝死事件。结论 小腰大边型封堵器介入封堵膜部瘤型VSD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好,技术关键是根据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及距主动脉瓣距离等参数选择封堵器和封堵部位。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应用自行研制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先心病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1例,年龄2~60岁,平均(18±11)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2 mm,平均(5.39±2.11)mm.应用7~10 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细腰型封堵器.封堵后15 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7 d.出院前、术后1、6个月和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41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2.0~10.8mm,平均(5.04±l 71)mm。所用封堵器腰部直径为4一12mm.平均(7.27±2.30)mm。37例患者术后15州n重复左心审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古显不无残余分流,4例示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3例残余分流消失,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封堵器放置后出现完牵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1例,随访期间未恢复,并发一过性Ⅲ度房摩传导阻滞1例。术后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动过速1倒,1周后恢复。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同期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8~50min,平均(13.60±5.14)min,操作时间30—150min,平均(66 14±20.70)min。随访1—17个月,无感染性心I』=|膜炎、血栓栓寒和溶血等J{发症。结论用细腰型审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窄间隔缺损疗效口J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弥补了以往封堵器在封堵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方面的不足,该封堵器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心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 11例患者中男3例,女8例,年龄4~46岁(平均25岁)。术前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房间隔缺损直径为12~28mm,平均(18.5±6.1)mm。在透视及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ASD。结果 11例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25.2±8.3)mm(15~36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25.4±7.7)mm(15~36mm)。11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术中无并发症。2例术后即刻超声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9例患者均有运动后心悸气短,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返流样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分裂.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17例,左心房增大8例.超声心动图证实为膜部室缺.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3~10(4.9±1.8)mm,室缺上缘距主动脉瓣下缘1~5(2.3±0.9)mm,36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和1例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通过室缺建立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在室间隔缺损(VSD)犬模型中评价新型纳米膜单铆型VSD封堵器经导管植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健康成年犬26只,在开胸X线导引下通过右心室游离壁穿刺室间隔方法制备VSD模型;分为实验组(n=13,植入纳米膜单铆型VSD封堵器)和对照组(n=13,植入镍钛合金双铆型VSD封堵器)。术后1、2、3、6个月分别通过心脏大体标本、光镜、电镜检测及血镍离子浓度测定等评价新型封堵器植入后内皮化过程,观察有无残余分流、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结果 对26只犬成功建立开胸小切口VSD模型。实验组纳米膜单铆型VSD封堵器植入成功率为100%,对照组镍钛合金双铆型VSD封堵器植入成功率为91.7%。术后1、2、3、6个月分别取出25只犬心脏大体标本,观察显示两组封堵器位置均无移位,无合金丝断裂,盘面未见血栓形成和赘生物附着。术后1个月实验组封堵器双侧盘面可见薄层透亮组织覆盖,病理和电镜检查证实为纤维组织和内皮细胞;至术后6个月,盘面组织逐渐增厚,封堵器边缘与周围心脏组织融合。结论 纳米膜单铆型VSD封堵器设计科学,与镍钛合金双铆型VSD封堵器相比并发症少,完全内皮化时间缩短,可有效封堵VSD,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盘封堵器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应用效果以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入住我院的VSD患者78例,于X线下行经皮VSD封堵术,术后1周内、3个月、1和2年的随访观察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心电图(ECG),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等检查。结果73例双盘封堵器植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3.6%(73/78),封堵器直径为5~16mm,平均(10.3±3.2)mm;73例患者均完成全程随访,随访率100%。术后1周TTE随访,8例有残余分流,3个月时5例有残余分流,1、2年时随访残余分流消失。术后心律失常的随访,1周内偶发的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28例(38.4%),2例(2.72%)于封堵术后3d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泼尼松及营养心肌药物治疗4~10d后消失。术后1、2年随访束支传导阻滞8例(10.1%)。结论双盘封堵器治疗VSD安全、有效,但术后需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评价涤纶膜外套式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occluder,VSDO)的形变能力和经鞘管输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6只市售镍钛合金VSDO随机分成实验组(n = 8)和对照组(n = 8)。实验组8只制成外套式VSDO。测量两组封堵器的直径和体外输送鞘管的最小直径及形变能力;体外鞘管内反复回收-释放,观察外套式VSDO表面磨损情况;试管内生理盐水内反复回收-释放,观察两组封堵器沉渣数量。结果 实验组封堵器的直径较常规封堵器大0.5 mm,需要最小10 F鞘管才能输送,而对照组需8 F鞘管输送。在不同形变状态下,两组封堵器拉距-拉力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体外释放回收50次后,外套式VSDO表面在牵拉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生理盐水牵拉后,显微镜下观察两组封堵器间的离心液沉渣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体外释放回收50次后,外套式VSDO表面在牵拉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89)。结论 外套式VSDO各项物理参数与常规VSDO没有明显差别,置入鞘管的直径相对较粗;可以经导管输送,并通过介入方法对室间隔缺损模型犬进行实验性封堵。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