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目的研究出血性烟雾病的出血机制及检查诊断方法.方法对67例颅内出血患者经头部CT和脑动脉血管造影检查,部分病例经腰穿检查.结果 67例患者诊断为烟雾病,其累及血管为单侧、双侧颈内动脉分支和(或)椎动脉分支,其病变区出现异常增生的小血管,CT检查患者颅内有不同部位出血灶.结论烟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为全脑动脉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0例烟雾病造影征象进行分析,总结其血管造影表现。材料与方法:20例经造影发现的烟雾病患者,均接受了双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动脉造影,其中18例有完整的 CT 资料对比分析。结果:病变发生于双侧者占(95%),且多同时累及多支血管;颈内动脉主干上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管壁毛糙、不规则及管腔狭窄,其分支大脑前中、后动脉上的病变多表现为管腔闭塞;在基底节区均可见异常血管网;大脑后动脉、颈外动主脑底的常血管形成广泛的侧支循环。结论:烟雾病在血管造影中具有特征表现,因此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烟雾病最准确而有效的方法,CT 尽管缺乏特性表现,但却可发现烟雾病所引起的颅内出血或梗塞,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Moyamoya病分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1例患者的DSA检查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DSA显示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分叉处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侧支循环;并根据Suzuki分期对31例患者57个大脑半球病变进行了分期:属于Ⅰ期病变者有4个大脑半球,Ⅱ期10个,Ⅲ期17个,Ⅳ期12个,Ⅴ期6个和Ⅵ期8个.结论 DSA可清晰显示Moyamoya病血管狭窄的程度、闭塞部位及侧支循环的情况,并作出分期,从而可指导临床及早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成年缺血性烟雾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分布模式及侧支循环特点。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4例烟雾病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脑血管造影(DSA) 检查,DW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分析烟雾病性脑梗死的分布特点以及DSA不同分期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结果DWI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共累及42个大脑半球, 梗死模式依次为皮层梗死(71.4%),分水岭梗死 (71.4%),穿支动脉梗死(23.8%)。DSA显示急性梗死半球Mugikura 1 ~ 4期所占比例分别为:1期21.43%(9个),2期40.47%(17个),3期19.05%(8个),4期19.05%(8个)。各期1级侧支分别为8个(34.7%)、11个(47.8%)、3个(13.1%)和1个(4.4%),各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763,P = 0.006);2级侧支分别为4个(13.8%)、12个(41.4%)、7个(24.1%)、6个(20.7%),但各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684,P = 0.092);3级侧支分别为0个(0%)、0个(0%)、1个(33.3%)、2个(66.7%), 各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299,P = 0.021)。结论 缺血性烟雾病患者梗死模式以皮层梗死及分水岭梗死为主,提示其发病机制为动脉-动脉栓塞和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共同参与。侧支循环的模式随烟雾病的进展而发生变化,1、2级侧支循环多出现于烟雾病中期,3级侧支循环出现于晚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DSA影像特点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2002年5月至2007年3月12例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患者的DSA造影表现,并将相关影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为肝脏单发占位病变,2例多发;动脉晚期病灶开始显影,在实质期及门静脉期,7例病灶周边染色明显,呈环状,中央区对比剂充填较淡,5例病灶不均匀染色。结论DSA是肝脏类性假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最有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3月收治8例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检查证实6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脑室内出血,1例为缺血症状。对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支架辅助栓塞1例(基底动脉顶宽颈动脉瘤),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液态胶栓塞1例,1例失败。结果 7个动脉瘤位于Willis环周围,1个动脉瘤位于胼周动脉远段分支动脉。8例中,7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成功,动脉瘤栓塞术后5 min复查造影,完全栓塞4例,几乎完全栓塞2例,不完全栓塞1例,术后随访结果良好。结论 血管腔内栓塞治疗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对外周动脉型动脉瘤也可予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SA对肝硬化并发微小肝癌(MHCC)的诊断价值。方法340例肝硬化患者,腹部增强CT及B超检查未见肝脏占位病变,在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前行肝动脉DSA,多角度投照,对造影发现的MHCC用微导管行肝段TACE治疗。结果DSA检查诊断MHCC20例。病灶均为单发,直径0.4~1.0cm,DSA表现为肝动脉造影早期至中期出现边缘较清楚的结节状染色,染色持续时间15s以上。病灶分布在左叶2例,右叶18例。AFP阳性4例,阴性16例。TACE治疗1次11例,2次7例,3次2例。栓塞后均见病灶内碘油聚集。1例TACE治疗1次后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结论DSA对肝硬化并发MHCC的检出能力优于常规增强CT及B超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评价颅内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与临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表现和临床资料,就其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检查方法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与动脉瘤大小、部位有一定关系,相同或不同部位动脉瘤可产生不同或相同临床症状,旋转DSA技术是常规脑血管造影的有效补充检查手段。结论 1.颅内动脉瘤临床症状与其生长部位及大小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特异性;2.旋转DSA技术在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117例经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 DSA 的门静脉间接显影情况,阐述了门静脉的解剖形态、位置、血流动力学变化,作者还探讨了这些表现对肝癌、胃癌、结肠癌、胰头癌、门脉高压症等腹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DSA影像监视下放置鼻肠营养管建立肠内营养的技术。方法441例患者置入鼻肠营养管。鼻、咽部喷雾麻醉后,在DSA影像监视下,经导丝引导导管依次经鼻、咽、食管、胃、幽门、十二指肠各部使导管头端位于水平部,置换入加硬导丝沿加硬导丝送入鼻肠营养管并将其头端送至屈氏韧带以下20~30cm。结果全部病例平均在5min内成功放置肠道营养管,营养管位置满意,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应用DSA影像监视能够快速、简便、安全的放置鼻肠营养管,成功率高,患者无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INTEGRIS V-3000型DSA系统,对20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旋转DSA检查,并与常规DSA检查比较,得到一系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动脉瘤颈的清晰度及血管分支解剖的图象.结果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20例患者,常规DSA检查发现18例动脉瘤,其中6例(6/18)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7例(7/18)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加摄旋转DSA检查后,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与结构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比较三维(3D)DSA与二维(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2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行3D DSA和2D DSA检查,双盲法诊断3D DSA和2D DSA分别发现的动脉瘤的个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的关系是否清楚、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果发现的30个动脉瘤中3D 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0;2D 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2个。3D DSA对30个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均显示清楚,发现2个动脉瘤囊内有穿支;2D DSA仅对8个动脉瘤(其中4个后交通动脉瘤,3  相似文献   

14.
15.
【摘要】 目的 探讨传统DSA造影结合3D-DSA、XperCT功能诊断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意义。 方法 收集15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病因不明确。所有患者均作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5 F Yashiro导管或RLG导管选择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髂内动脉作造影,对疑有病变部位用3 F微导管作超选择造影,同时作3D-DSA和XperCT扫描。诊断后即行外科切除术。 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DSA结合3D-DSA、XperCT检查。8例诊断为血管畸形(小肠6例,结肠2例),6例诊断为肿瘤性病变(小肠肿瘤5例,结肠肿瘤1例),1例定位于小肠出血(原因不明)。外科手术切除病变后病理学诊断显示血管畸形8例(53.3%),小肠间质瘤4例(26.7%),小肠腺癌1例(6.7%),结肠癌1例(6.7%),小肠憩室1例(6.7%)。 结论 传统DSA造影结合3D-DSA、XperCT用于定性、定位诊断下消化道大出血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非肿瘤性出血的DSA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经DSA诊断的下消化道非肿瘤性出血21例,8例采用明胶海绵栓塞,13例采用血管加压素灌注.结果出血原因为肠血管发育不良14例,结肠憩室2例,原因不明5例.全部病例获得止血.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5~74个月,4例肠血管发育不良出血复发.结论 DSA对下消化道非肿瘤性出血的诊断很有价值.介入方法对其治疗安全有效,部分病例可获得根治.  相似文献   

17.
周怡婷  曹建民 《工业加热》2008,(12):884-887
目的探讨腹部急性出血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腹部及盆腔急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后作选择性血管造影,用碘化油、明胶海绵或弹簧圈栓塞治疗,80例中完全止血68例、再出血9例、无效3例。结论介入方法不仅可确定出血部位,而且可达到止血目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8.
周兵  李明华  王武 《工业加热》2010,(10):762-766
目的   探讨三维容积重建技术(3D VRT)在弹簧圈栓塞后颅内动脉瘤的DSA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介入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109例患者、共121枚颅内动脉瘤,术后所有患者均经历至少1次DSA随访。2名神经放射学专家分别对术后即刻和随访中的二维DSA造影(2D DSA)、旋转血管造影(rotational angiography, RA)和3D VRT成像进行分析,比较3种成像技术显示动脉瘤残留的能力。术后随访结果分为完全栓塞、瘤颈残留和瘤腔残留。若患者经历1次以上造影随访,评估最后一次随访结果。采用Kruskal Wallis等级秩和检验对3种成像技术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Kappa检验评价2名观察者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21枚动脉瘤术后3D VRT显示90枚完全栓塞,26枚瘤颈残留,5枚瘤腔残留。在随访造影中,2D DSA发现完全栓塞、瘤颈残留和瘤腔残留分别为92枚、20枚和9枚,RA发现例数为86枚、23枚和12枚,3D VRT为68枚、30枚和23枚,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052, P = 0.000 9)。2名观察者对于2D DSA、RA和3D VRT观察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545、0.582和0.748。结论 3D VRT技术能够明显提高DSA造影随访中动脉瘤残留的检出率,值得在栓塞动脉瘤的造影随访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来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对出血处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和留置导管灌注小剂量垂体后叶素维持12 h止血治疗.结果DSA诊断阳性率75%(24/32),其中肠伤寒2例,肠结核1例,血管性病变14例,肿瘤7例.阳性者介入手术成功20例,手术成功率83.3%,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对诊断不明确或保守治疗无效的下消化道出血有着重要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GDC)早期栓塞治疗破裂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施行血管内GDC早期栓塞治疗,15例患者按Hunt-Hess分级:I级8例、II级6例、IV级1例,所有病例均经DSA造影和CT扫描诊断.结果GDC栓塞手术成功13例,占86.7%(13/15);13例随访3~25个月无再次出血和并发症,其中2例6个月后复查DSA未见复发,全部病例头颅正侧位片显示GDC形态、位置无改变;栓塞手术失败的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4天和4个月死亡.结论早期GDC血管内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