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3.
【摘要】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3种路径治疗颈椎溶骨性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57节椎体)经PVP治疗颈椎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WHO标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并分析总结不同部位椎体3种手术入路的应用经验。结果 3组穿刺路径分别是前外侧入路、侧方入路、经椎间盘入路。所有椎体穿刺和骨水泥注射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资料完整的32例患者中11例完全缓解(CR),20例部分缓解(PR),1例术后轻度缓解(MR),0例无效(NR),临床治疗有效率(CR + PR)达96.87%。患者术前、术后24 h、1周和3个月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7节椎体发生少量骨水泥渗漏(29.82%),但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外侧入路PVP治疗C4 ~ C7溶骨性转移瘤方便安全、有效。侧方入路治疗C1,经椎间盘入路治疗C2、C3椎体转移瘤亦安全可行。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疼痛性脊柱转移癌的疗效、并发症及相关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患者148个单椎体接受PVP治疗的椎体转移癌病例。根据病变椎体治疗前的CT表现,将其分为溶骨性(A组)、成骨性(B组)和混合性(C组)椎体转移癌3组。记录各组椎体术中所用透视时间、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结果 A组86例,B组15例,C组47例患者接受了PVP治疗。A、B、C 3组有效止痛率分别为81.4%(70/86)、80.0%(12/15)和80.9%(38/47),χ2 = 0.019,P = 0.991、P > 0.05。3组每个椎体的平均透视时间分别为(8.5 ± 1.9)min、(14.4 ± 2.5)min和(8.3 ± 1.7)min,经方差分析F = 63.073、P = 0.000;个椎体骨水泥用量分别为(3.36 ± 0.96)ml、(2.60 ± 0.89)ml和(3.23 ± 0.94)ml,F = 4.126,P = 0.018、P < 0.05;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27.9%(24/86)、20.0%(3/15)、25.5%(12/47),χ2 = 0.435,P = 0.804、P > 0.05。结论 PVP治疗不同类型椎体转移癌的止痛效果满意,并发症少。但其在成骨性病变的治疗中操作技术相对复杂,需注意穿刺技巧并控制骨水泥用量。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成骨性脊柱转移癌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23例(34个病灶)成骨性脊柱转移癌实施PVP术,其中合并成骨性病理性骨折12例。通过WHO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体力状况评分(Karnofsky- KPS)的变化情况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资料完整的20例患者中6例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3例轻微缓解(MR),1例无效(NR),总有效率(CR + PR)达80.0%。术后24 h VAS评分由术前7.0 ± 1.6分降至2.2 ± 1.9分,术后1、3个月分别降至(2.4 ± 2.1)分、(2.5 ± 2.1)分。术后24 h、1个月、3个月KPS评分由术前(76.5 ± 10.4)分分别升至(86.5 ±11.8)分、(88.0 ± 12.0)分和(89.0 ± 10.8)分。4例发生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无明显临床症状(17.4%)。结论 DSA引导下对成骨性脊柱转移癌患者行PVP术是可行、有效的,能有效缓解疼痛、稳定脊柱,改善其生活质量,并能降低截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骨水泥灌注量、灌注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50例共218个椎体行椎体成形术,其中胸椎73个椎体,腰椎138个椎体,骶椎7个椎体,共218个椎体。手术在DSA监视下进行。根据椎体形态、破坏范围及穿刺点位置选择进针途径。结果150例218个椎体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成功率100%,胸椎注入骨水泥2~5ml ,平均3.5ml ;腰椎注入3~8ml ,平均5.5ml;骶椎4~7ml ,平均5.5ml 。术后疼痛完全缓解134例,89.3%;部分缓解15例,持续时间以及食管和吻合口的酸暴露时间均高于正常人。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1.1.3设备与材料10%;无效1例,0.7%。150例中渗漏至椎间盘12例,硬膜外囊10例,椎旁静脉丛3例,椎旁软组织4例,骨水泥外漏发生率13.3%。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缓解或消除由椎体转移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上胸椎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例(31个椎体)T1~T4水平的转移性肿瘤的PVP资料.其中9个T1椎体、7个T2椎体、8个T3椎体和7个T4椎体.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3 d和1个月的疼痛程度.分析上胸椎PVP穿刺技术、骨水泥注射量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骨水泥分别在T1、T2、T3和T4椎体注入1.7~2.8 ml、1.8~3.2 ml、1.7~3.1 ml和1.6~3.1 ml,平均(2.4±0.8)ml.术后疼痛缓解率为100%.术前VAS为7.2±2.0,术后3 d VAS为2.5±2.3(P<0.01).术后1个月VAS为2.2±2.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个椎体出现骨水泥外渗,包括5个椎旁渗漏,3个静脉渗漏,3个椎旁软组织渗漏,2个硬膜外渗漏.除1例出现轻微并发症,其他未发生严重临床症状的并发症.结论 PVP治疗上胸椎转移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与疗效的相关因素,提高治疗技术.方法 173例次,239节椎体病变,经病史、影像学或病理证实椎体恶性肿瘤行PVP术,临床疼痛症状为Ⅰ级(轻度疼痛)39例,Ⅱ级(中度疼痛)84例,Ⅲ级(重度疼痛)50例.术后采用WHO标准观察1周~1个月,平均2周.结果 239节椎体穿刺失败1例1节椎体,技术成功率99.6%,共197个椎体行术前造影检查:造影剂经肿瘤破坏区向椎体外渗漏57节椎体,6例6节椎体有造影剂进入相邻椎间盘;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剂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判断MRI检查结果能否为临床脊柱转移瘤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疗效客观评价提供可靠的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75节椎体转移瘤采用单纯PVP治疗的临床及医学影像学检查资料。术前及术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MRI检查显示分为3组:病灶完全消失并持续12周为完全缓解(A组);病灶出现骨化或肿瘤体积缩小,无新转移灶出现并连续保持12周为部分缓解(B组);通过测量肿瘤体积反映病灶扩大,表示无效(C组)。然后比较3组术前、术后12周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3组间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C组疼痛缓解不明显,A组比B组疼痛缓解程度大,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MRI客观检查结果与临床主观评价一致。结论 PVP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有效方法,MRI检查能为临床脊柱转移瘤患者PVP术后疗效提供可靠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初步评价开放式磁共振(MR)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溶骨性椎体转移瘤17例(29节椎体)。采用0.4 T开放式MR成像系统结合光学导航仪系统行PVP,观察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相关并发症。 结果 17例患者(29节椎体)均准确穿刺至拟定靶点,顺利完成PVP。术后VAS、ECOG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节段椎体发生骨水泥外渗,2例出现穿刺点皮下血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MR导航引导下PVP成像清晰、导引准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椎体转移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累及椎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95节椎体PVP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MRI 矢状位T2W影像将患者分为3组。A组:病变椎体后缘无突出,17例;B组:病变椎体后缘轻度突出,与脊髓未接触,23例;C组:病变椎体后缘严重突出且与脊髓接触,8例。术后1周观察疗效,记录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结果疼痛总缓解有效率为83.3%(40/48)。A组疼痛缓解有效率94.1%,(16/17);B组有效率82.6%,(19/23);C组有效率62.5%,(5/8)。3组间疼痛缓解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术后出现根性疼痛加重,B组1例,C组2例,患者服用止痛剂缓解,未手术处理。3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例,1例和2例,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是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并发症少,当病变累及椎管甚至脊髓时仍可考虑用该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入住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163例266节椎体采用PVP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原发癌肿主要为肺癌(42例),肝癌(19例),食管及胃肠癌(34例),肾癌(10例),乳腺癌(46例)等。PVP术后3 d 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状况及有无渗漏。按PVP术后24 h,1周,1、3、6和1年以上定期随访评价临床疗效、疼痛复发的原因及观察生存时间。结果 266节椎体PVP操作均成功,138节胸椎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6 ± 1.5)ml,128节腰椎为(4.5 ± 1.7)ml。平均随访时间(12.0 ± 10.6)个月,术后24 h,1周,1、3、6和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7.7%(143/163)、92.6%(151/163)、91.4%(149/163)、84.5%(136/161)、78.3%(108/138)和77.2%(71/92)。术后12个月症状复发39例,复发率23.9%(39/163),包括骨水泥周围癌肿进展6例,其他椎体转移33例。平均生存时间(10.5 ± 10.5)个月,其中乳腺癌与前列腺癌椎体转移54例生存时间为(15.4 ± 11.7)个月,明显长于肺癌、肝癌、胃肠癌及肾癌等105例的生存时间[(8.5±8.1)个月](P < 0.05)。随访期间死亡136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脊椎外原发肿瘤进展及全身多发转移衰竭。CT证实椎旁骨水泥渗漏58例,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可迅速缓解疼痛且可保持较长时间稳定;疼痛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椎体新发转移;生存时间与椎体外原发癌肿类型和合并内脏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骨填充网袋辅助下治疗因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损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患者因脊柱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坏而接受骨填充网袋辅助PVP治疗,共43节病变椎体。所有患者原发肿瘤均诊断明确。PVP术前1 d,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状态。术后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43节椎体PVP手术成功率100%。术前VAS评分8.2±0.4,术后1 d降至2.5±0.7;术前VA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ODI均较前明显降低(P均<0.05),患者运动功能状态得到改善。术后影像学(DSA、CT)证实无严重骨水泥渗漏事件发生。结论 PVP在骨填充网袋辅助下治疗因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损性骨折是安全可靠的,并能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及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转移瘤中C臂CT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9年8月—2013年8月行PKP治疗的伴有不同程度胸、腰背部疼痛的椎体转移瘤患者69例。所有患者行PKP前均行C臂CT检查,指导制订椎体穿刺计划;术中结合X线透视和C臂CT保证椎体穿刺及活检准确性;术后立即使用C臂CT检查评估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3 ~ 5 d根据WHO标准疼痛疗效评价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评估PKP镇痛疗效。对VAS评分变化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05)(SPSS19统计学软件)。结果 ① 共对154个骨转移椎体进行治疗,穿刺均获成功。② 对50例患者的93个椎体行椎体穿刺活检,59个椎体获得阳性病理诊断,椎体活检阳性率63.4%。③ 术后C臂CT检查共发现6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发生率为43.5%。④ 据WHO标准疼痛疗效评价,有效率为76.8%;患者术前VAS疼痛评分为6.9 ± 1.6分,术后VAS疼痛评分为3.0 ± 2.3分。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01)。结论 C臂CT在PKP前可指导制订椎体转移瘤穿刺计划,术中可引导准确穿刺及活检,术后可及时、可靠地评估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颈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不同颈椎病变穿刺路径的合理选择.方法 回顾总结CT引导下PVP治疗17例颈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总结合理的穿刺进针路径.结果 ①本组17例中,从前侧方入路,于颈内动脉鞘之前进针4例;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间进针11例;从后侧方入路,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后进针2例.本组17例全部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②术前患者的VAS评分平均为(7.24±1.01)分,术后第1天降至(3.24±1.09)分,术后1周降至(2.4±0.80)分,术后3个月降至(1.82±0.53)分.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经Wilcoxon符号秩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均为76.5,P<0.01).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评价分别为E级4例,D级7例,C级4例,B级2例,术后分别为E级10例,D级5例,C级1例,B级1例.术后脊髓功能明显改善(χ<'2>=4.52,P=0.033,P<0.05).③术后即时复查CT,骨水泥外漏发生率为35.3%(6/17),但均未出现显著临床症状.随访3~17个月,82.4%(14/17)骨转移病灶稳定,未见扩大.结论 ①穿刺路径的选择:一般上颈椎病变宜从后侧方入路,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后进针;下颈椎从前侧方入路,于颈动鞘之前或者于颈动鞘与椎动脉之间进针均可;附件病变可从后侧方进针,但具体穿刺路径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②对不适合外科手术的颈椎转移瘤患者,CT引导下PVP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稳定颈椎以及延缓骨转移灶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