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评价和分析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治疗肝血管瘤34例,瘤体大小为2.5cm×2.0cm~9.0cm×12.0cm,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插管,导管超选择插至肝血管瘤供血动脉后,灌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肝动脉栓塞后肝血管瘤瘤体内碘油沉积良好,32例(94.1%)血管瘤瘤体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发生肝坏死及肝内胆管毁损性并发症,5例发生胆囊炎,并发症发生率为17.6% (6/34).结论肝动脉灌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并不是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少血供性肝海绵状血管瘤经肝动脉栓塞后进行瘤体内注射博莱霉素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9例少血供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经肝动脉栓塞结合经皮经肝瘤体内药物注射治疗情况。对于CT/MRI明确诊断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直径>5cm),且CT增强扫描时仅有点状或少许斑片状强化而大部分无强化且延迟扫描时仍然如此表现的9例患者,先行肝动脉插管栓塞术,栓塞剂为超液化碘油(10ml)与博莱霉素(8mg)混悬剂,实际用量为5~10ml。栓塞后4d开始行经皮经肝瘤体内穿刺多点注射博莱霉素8~16mg,间隔3~4d再次注射,连续2~3次,1个月后复查CT,以后3、6个月及1年不定期复查CT。结果9例患者DSA上所见血管瘤染色与CT增强扫描表现一致,碘油沉积呈散在点状分布,治疗后1个月瘤体均明显缩小,以后继续缩小,1年后复查基本稳定不再缩小。2例患者出现急性胆囊炎,对症处理后痊愈。1例出现栓塞后胆汁瘤,随访观察未进一步进展,未作特殊处理。结论经肝动脉栓塞联合瘤体内博莱霉素注射治疗少血供性肝血管瘤是简便、安全并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朱轲  曹建民 《工业加热》2010,(12):985-98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表现及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肝血管瘤患者采用平阳霉素 超液化碘油乳剂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行栓塞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时患者临床症状、血管瘤大小的变化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复查CT,见瘤体血供消失,其内碘油沉积良好,并出现瘤体缩小、碘油聚集征象。血管瘤直径由术前为(9.3+2.2)cm到术后6、12个月时分别为(4.2+1.5)cm和(2.0+1.3)cm。治疗前的临床症状治疗后均获缓解或消失。术后均未出现胆囊坏死、胆管狭窄和肝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肝动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是一种疗效肯定、相对安全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行肝动脉硬化栓塞术(TAE)治疗的肝血管瘤的疗效和优缺点。方法 对150例肝血管瘤患者,采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超选择性动脉插管行硬化栓塞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 3、6个月时患者临床症状、肿瘤大小的变化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在术后3、6个月复查 CT,见瘤体血供消失,其内碘油沉积良好,并出现瘤体缩小、碘化油聚积征象。术前血管瘤直径平均(8.47 ± 2.27)cm,术后3、6个月血管瘤直径分别平均(5.75 ± 1.40)cm和(3.51 ± 0.82)cm(P < 0.05)。治疗前有临床症状者治疗后缓解或消失。术后均未出现胆囊坏死、胆管狭窄和肝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肝动脉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明显,其硬化性栓塞与药理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栓塞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无水乙醇-碘油动脉栓塞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以无水乙醇-碘油乳剂(乙醇-碘油比例为2∶1)8~25ml 行超选择肝动脉栓塞。观察术后肿瘤大小、肝功能及临床症状。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其中最大病灶位于肝右叶15例、肝左叶10例,肿瘤最大径6.5~15.3cm,平均(8.2±2.0)cm,栓塞后6、12个月观察见肿瘤明显缩小,分别为(5.3±1.6)cm和(2.8±1.2)cm(P<0.01),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术后除轻度腹痛、发热,转氨酶短时间轻度升高并于2周后恢复外,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无水乙醇-碘油栓塞是肝脏血管瘤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栓塞剂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中的疗效。方法 2008—2010年经诊断明确的肝海绵状血管瘤30例,行介入栓塞治疗,根据栓塞剂不同分为两组,即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联合海藻酸钠微球(KMG)组(A组,15例)及(PLE)组(B组,15例),术后1、3、6、12 个月进行CT 检查以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术后成功率均达100%,A、B两组所用PLE剂量分别为(10.9 ± 5.2)ml、(11.4 ± 4.9)m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1、3、6个月复查CT,A组瘤体缩小率在50%以上者为分别为9、11、14例,B组分别为0、3、5例(P < 0.05)。术后1周A组患者疼痛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两组部分患者有轻度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在转氨酶升高,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经问卷随访A组满意度较B组高。结论 经肝动脉注入PLE治疗肝巨大血管瘤安全、有效, PLE联合KMG组瘤体缩小主要集中在术后第1、3个月内,见效快,但疼痛较PLE组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动脉内栓塞治疗(PLE-IASE)肝海绵状血管瘤(SCHL)的影响因素.方法 89例诊断明确的SCHL患者,瘤体直径为(8.3±3.8)cm.临床症状上仅有焦虑症状者53例,右上腹疼痛35例,Kagabach-Merrit综合征1例.PLE-IASE治疗前根据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动脉造影分型,分型确定后配制PLE经供血动脉注射.其中平阳霉素(PYM)用量为(9.8±4.4)mg,碘油(lipiodol,LP)用量为(5.9±2.9)ml.治疗结束后根据复查点片确定其碘油沉积状态.随访6~72个月,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症状缓解率和瘤体缩小率.以瘤体缩小率为应变量,术前肿瘤直径、动脉造影分型、PYM用量、LP用量及碘油沉积状态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89例患者动脉造影分型富血型51例,乏血型26例,动静脉分流(AVS)型12例.治疗后碘油沉积状态良好64例,不良25例.随访结束时53例焦虑患者症状缓解,35例右上腹疼痛者33例缓解,2例术后仍有间歇性疼痛.1例Kagabach-Merrit综合征术后血小板恢复正常.随访症状缓解率98.7%.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动脉造影分型、PYM用量及碘油沉积状态对瘤体缩小率有显著影响,而术前肿瘤直径及LP用量对瘤体缩小率无显著影响.结论 PLE-IASE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动脉造影分型、PYM用量及碘油沉积状态对瘤体缩小率有显著影响,而术前肿瘤直径及LP用量对瘤体缩小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导管做膈下动脉(IPA)化疗栓塞后并发症的频次、类型和高危因素.方法对168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PA参与肝肿瘤供血者进行了226例次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其中单独或主要栓塞IPA者占11.3%,与栓塞肝动脉和(或)其他侧支同时进行占88.7%.原发性肝癌152例,转移瘤14例,血管瘤2例.做肝恶性肿瘤TACE时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颗粒.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既往未做其他治疗、首次接受TACE者2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巨大肝癌介入治疗的策略与方法及肝动脉内留置导管分次碘油栓塞的价值。方法16例巨大肝癌患者,首次治疗采用肝动脉内留置导管分次碘油栓塞治疗,共行40次介入治疗,平均每例2.5次。观察患者介入术后肝功能损害及近期疗效。结果16例患者介入术后均未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经护肝治疗后均能平稳恢复。3个月后肿瘤缩小达PR9例,SD7例,无PD者。结论肝动脉内留置导管分次碘油栓塞治疗巨大肝癌不会造成严重肝损伤,并使肝癌尽快得到完全栓塞,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比较3种介入栓塞材料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巨大肝血管瘤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23例接受平阳霉素+碘化油栓塞治疗(A组),17例接受单纯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治疗(B组),15例接受博来霉素+碘化油栓塞治疗(C组)。A组2例、B组1例分别经2次介入治疗。结果 术后3~6个月复查增强CT或MR显示,A组、C组肝血管瘤大小较术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术前相仿;3组有症状患者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缓解,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临床效果良好,创伤小,重复性好,无严重并发症。平阳霉素、博莱霉素+碘化油栓塞治疗后瘤体缩小明显。
  相似文献   

11.
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TACE)已成为非手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但是,遇到有些情况,TACE仍然比较难治.难治性肝癌应该包括:肿块较大;病灶较多;肝功能较差;伴有门静脉癌栓;伴有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或伴有肝动脉-门静脉分流、肝动脉-肝静脉分流;或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情况.这些情况都必须慎重处理,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TACE治疗肝癌过程出现医源性肝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好发部位、原因、处理策略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 311例次,统计术中医源性肝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处理措施及转归,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发生肝动脉夹层的患者行DSA检查随访。结果 共有12例TACE术中出现肝动脉夹层,发生率为0.92%,均系操作不慎所致。12例中8例发生于肝固有动脉起始处、3例位于肝右动脉血管扭曲处、1例位于肝总动脉,所有夹层的发生部位均为血管转折或迂曲处。12例患者中10例使用3 F微导管导丝、1例使用0.035英寸导丝通过真腔到达肝动脉靶部位,成功完成TACE;1例患者经反复尝试,仍无法通过,最后行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术。患者随访时间3 ~ 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嗣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0例患者中,2例肝动脉造影时未再见夹层,其余8例均见夹层较之前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肝癌TACE中肝动脉夹层的发生与操作者经验、肝动脉走行等因素有关,通常可采用微导管导丝技术通过夹层段真腔而完成TACE术,其主要不良后果为影响TACE顺利完成,从而影响肝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应重视其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用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对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RFA)肝癌疗效的影响.方法将行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者(A组)及未行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者(B组)行集束电极治疗后分别统计.结果 A组的治疗时间为(9±2)min,坏死直径(5.3±1.4)cm;B组的治疗时间为(16±5)min,坏死直径(3.5±1.8)cm (P<0.01).结论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对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具有安全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门静脉化疗栓塞术(PV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中晚期肝癌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6例,分别采用TACE联合PVCE和常规TACE方法治疗。结果术后复查CT和甲胎蛋白(AFP),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非栓塞肝组织体积显著增大。结论TACE和PVCE联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优于单独TACE技术,且可有效增加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肝癌合并肝动脉 门静脉瘘(HAPVS)患者因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及肝动脉栓塞术,并对不同类型的HAPVS分别或联合使用弹簧钢圈、明胶海绵条或PVA颗粒行瘘口栓塞术。结果 本组27例中16例为中央型肝动脉 门静脉瘘、11例为周围型;20例为逆肝血流;23例伴有腹水。栓塞术后,本组病例瘘口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术后1 ~ 2 d内消化道出血停止。1个月后再次行DSA检查,见肝动脉 门静脉瘘消失。16例腹水消失,7例腹水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未复发。结论 肝动脉 门静脉瘘是肝癌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肝动脉DSA检查可明确诊断,瘘口栓塞术是目前治疗肝癌肝动脉 门静脉瘘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1例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伴肝内多发转移。患者为41岁女性,2010年体检B超发现肝内多发占位,考虑血管瘤,随后定期随访;2013年8月B超发现肝内病灶明显增大,及MRI检查考虑肝内多发血管瘤;CT及MRI图像特点为:富血管肿瘤,边缘清楚,增强后表现为“快进慢出”强化方式,MRI图像表现为多结节灶。穿刺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倾向于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全身检查未见原发灶,我们考虑为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伴肝内转移。TACE治疗:奥沙利铂100 mg+明胶海绵颗粒(300~500 μm)1瓶+碘油10 ml,留置导管微泵灌注奥沙利铂100 mg(99 mg/h)。该病临床极为少见;我们复习文献,对该病的发病特点、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预后判断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