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并发肝脓肿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总结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53例,肝转移癌 102例;其中有外科手术史患者98例;共并发肝脓肿5例,3例并发于原发性肝癌,2例并发于肝转移癌。采用在X线透视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脓肿引流术,术后给予抗生素冲洗。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脓腔于术后12 ~ 25 d愈合或明显缩小。结论 TACE术后肝脓肿由多种原因导致,采用经皮穿刺脓肿引流是治疗TACE术后并发肝脓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胆道镜病灶清除在治疗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3例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患者,在超声引导失败或引流疗效不佳时,在CT定位引导下行病灶穿刺置管引流,引流1周待假性窦道形成后,经窦道用胆道镜多次清除脓腔内坏死组织。结果 13例患者置管引流均成功,每例患者行胆道镜脓腔清理2 ~ 7次,其中8例治愈,5例假性囊肿形成。无一例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 CT引导置管引流联合胆道镜脓腔清理是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的微创治疗方法之一,其创伤小,疗效佳,不易受胸腔内和胃肠道气体干扰,并发症少,对提高重症胰腺炎的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胆道出血发生与处理措施。方法无法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139例,经常规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后,一步法或二步法穿刺扩张胆道,放置外引流管或内外引流管及金属内支架留置,临床观察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指标改变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处理胆道出血。结果全部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手术成功,治疗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由360μmol/L降至158.2μmol/L,使用止血药物43例,11例轻微胆道出血,调整引流管及应用止血药后停止,5例严重胆道出血,4例肝动脉损伤,其中3例肝动脉栓塞治疗成功,1例失败。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汁引流可并发胆道出血,能及时有效控制,术者应不断提高穿刺水平,减少胆道出血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经肝动脉灌注抗生素与静脉应用抗生素2种不同方式治疗不宜穿刺引流的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 年10月—2013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不宜穿刺引流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32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 两组,A 组为经肝动脉灌注抗生素,共15例,B 组为静脉应用抗生素,共17例。如影像学复查见病灶有脓肿液化则予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干预。结果 动脉灌注抗生素组患者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血象恢复时间、脓肿液化比例均优于静脉应用抗生素组(P < 0.05)。结论 经肝动脉灌注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笔者报告经 Seldinger 氏法腹腔动脉或肝动脉插管 DSA 或/和 PUCK 摄片诊断肝脓肿9例。造影特征为:肝动脉不增粗;血管包绕征;腔壁环影征;脓腔相对低密度区。对5例脓腔直径4cm 者,除1例外科手术切除(术后1天死亡)外,其余4例采用静脉套管针经皮穿刺脓腔置管介入治疗:抽出脓液,冲洗脓腔,脓腔造影,定期保留抗生素,甲硝唑溶液治疗,1~2周治愈出院,它明显优于内科及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20例肝脓肿患者,均经临床、生化和影像学(CT)检查确诊为肝脓肿,行CT引导下定位穿刺抽吸并置管引流。脓肿位于肝左叶6例,肝右叶9例,肝2叶5例。结果14例为单个脓肿,6例为多发脓肿,单个脓肿经1次抽吸后脓肿完全消失9例,l例经2次抽吸基本消失,多发或多房脓肿穿刺先抽较大脓肿,后抽较小脓肿,或分次抽吸,20例均放置引流管并冲洗,平均引流置管时间为19.2d,所有患者至随访截止日未见复发。结论CT引导下穿刺抽吸引流是治疗肝脓肿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转移性肝肿瘤在TACE后肝脓肿形成的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临床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在1 812例转移性肝肿瘤TACE治疗后发生肝脓肿患者23例中,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脓肿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对经皮穿刺引流(PCD)或结合经皮穿肝胆管引流(PTCD)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结果 收集转移性肝肿瘤在TACE后肝脓肿的发病率为1.3%(23/1812),术后高热、寒战、白细胞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为脓肿主要表现,肝脓肿确诊时间平均为介入术后(11.3±3.7) d。消化道来源的恶性肿瘤患者占73.9%。有胃肠道手术史患者18例(78.3%);有糖尿病史者12例(52.2%);患者肝内转移灶数目大于3个者19例(82.6%);在脓肿发生后均有肝功能变差(P=0.024);19例(78.3%)患者动脉造影显示肿瘤为乏血供。患者血培养及脓液培养显示大肠埃希菌是肝脓肿主要的病原菌。肝脓肿液化前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平均天数为(10.4±3.3) d,脓肿液化的时间平均为(15.9±3.7) d。最大脓肿直径的平均为(9.2±2.0) cm。所有患者均行肝脓肿穿刺引流术(PCD),平均PCD的次数为(3.7±1.7)次。有7例患者存在胆汁瘤合并梗阻性黄疸行PCD后再行PTCD。平均肝脓肿引流时间为(3.1±1.7)个月。PCD和PTCD后均未出现感染性腹膜炎及肿瘤破裂,未发现有脓肿穿刺点肿瘤种植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肝脓肿后的中位生存期(8.0±0.7)个月。单纯行PCD的患者肝脓肿后的中位生存期为(9.0±1.0)个月,而 PCD+PTCD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5.0±0.7)个月,两者的中位生存期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41)。结论 转移性肝肿瘤TACE后发生肝脓肿的危险因素与原发肿瘤的部位、消化道手术有关,糖尿病可能是危险因素之一。其临床特征为病灶多发,易发于乏血供伴中央坏死病灶,主要感染细菌为消化道来源,易发胆汁瘤。积极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脓腔穿刺引流或结合PTCD是此类肝脓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晚期原发性大肝癌 (直径大于5 cm) 患者,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再行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PRFA)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晚期原发性大肝癌患者62例,其中联合组32例,即先行TACE治疗,再行B超引导下PRFA治疗.TACE组30例,仅行TACE治疗.治疗后1个月定期检测甲胎蛋白(AFP)值,同时行CT、MRI或B超复查肿瘤坏死的情况.评价两组AFP值转阴率、1年生存率以及肿瘤完全坏死率.结果经过治疗后,联合组和TACE组AFP值转阴率分别为5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相关胆道出血(PARH)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血管栓塞术治疗的28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所致胆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术中血管造影明确假性动脉瘤形态、位置、大小,予以超选择栓塞治疗。术后对症处理,通畅胆道引流,定期随访。结果 28例患者肝动脉PARH诊断明确,胆道出血通过介入栓塞治疗均及时得到控制。术中共应用弹簧圈110枚,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36个月,1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于介入术后4周死于感染及肝衰竭,2例胆总管癌患者分别于介入术后11.5、14.2个月死于肿瘤进展,2例胃癌患者分别于介入术后4、6.5个月死于肿瘤进展,1例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术后患者于介入术后5个月死于并发症冠心病,其他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介入治疗肝动脉PARH安全、可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尹君  唐启耀  罗军 《工业加热》2014,(9):815-81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引流技术对细菌性肝脓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在超声导引下进行穿刺与抽吸,在DSA导引下对脓肿进行置管引流,术后辅以适当的引流管冲洗。结果 2例直径 < 4 cm脓肿单纯抽吸与冲洗,28例直径 > 4 cm者进行置管引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6例无恶性肿瘤患者均治愈,4例肿瘤患者中1例治愈,3例死亡。结论 超声与DSA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引流技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