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患者常合并门静脉癌栓.由于门静脉癌栓可导致肿瘤细胞在肝内播散和转移,并加重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从而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门静脉癌栓是肝癌治疗的难点之一,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本文就目前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TIPSS 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11例。全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其中9例在入院前有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史。手术成功10例,失败1例。2例于 TIPSS 术后1月并发肝性脑病,2例于术后1~5月再次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腹腔内出血。肝性脑病的原因与分流量大小和术前肝功能状态有关,支架应建立在门静脉主干旁左右分支为宜。本文还介绍了 TIPSS 术前准备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TIPSS加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门静脉高压症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用TIPSS加断流术治疗.治疗时伴有中度腹水41例,重度腹水8例,按Child-Pugh分级标准肝功能为A级11例,B级37例,C级12例,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食管静脉中、重度静脉曲张.治疗分两步进行,首先行TIPSS治疗,2周后再行断流术.结果 TIPSS术后无近期分流道阻塞、再出血和死亡,食管静脉曲张显著减轻.1~5年随访,肝内分流道阻塞率、出血复发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1.9%、3.5%和7.0%.结  相似文献   

4.
毛晓楠  卢再鸣  郭启勇 《工业加热》2016,(12):1058-1064
【摘要】 目的 介绍用门静脉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对合并门脉癌栓的肝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汇集自2014年以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患者12例,分析其临床、影像、实验室检查资料,完成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及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术,统计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并发症,讨论支架的通畅情况及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12例(100%),2例支架未开通,其中1例并发穿刺点出血,1例并发呕血。10例患者接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0个月(2~15个月),平均生存时间8.0个月(2~15个月)。术后3、6和9个月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7/9、7/9、5/8和3/6。门脉支架平均通畅时间7.5个月(0~15个月)。术后3、6和9个月、1年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9、6/9、5/8和3/6。随访期内共8例患者行后续TACE治疗,共行TACE 18例次,术后肝功能稳定。结论 门静脉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可以降低癌栓分级、维持支架通畅、保证门脉供血、扩大TACE适应证,对合并门脉癌栓的肝细胞癌患者具有较大的综合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碘125I粒子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的护理措施。方法 收集原发性肝癌伴门脉主干癌栓的患者54例,分为治疗组(n=28)和对照组(n=26)。治疗组给予患者门脉主干癌栓125I粒子植入术及TACE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的TACE治疗,对出院患者随访半年。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和护理进行总结分析。提示护士术中应于穿刺门静脉植入粒子时加强巡回,重视患者主诉,做好急救准备;术后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注意放射防护,结合患者检验结果和具体治疗实施预见性护理;对出院患者给予个性化的延续性护理。结果 治疗后半年的影像资料统计显示两组肝内病灶及门脉主干癌栓的客观缓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和P<0.01。两组患者术后主要不良反应均为肝区疼痛和发热,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术前1~3 d及术后2个月的血常规及肝功能状况等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治疗组1例发生胆道出血,经过积极对症处理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125I粒子血管内植入联合TACE对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进行治疗安全有效,而综合护理及预见性护理能够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前以TACE为基础的联合介入治疗方法,均可在不同程度控制原发性肝细胞癌(PHC)进展的同时达到缓解门静脉高压、解除门静脉阻塞、控制顽固性腹水、降低上消化道出血概率的目的,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该文就近年国内外TACE联合其它介入方法治疗PHC伴门静脉癌栓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栓塞化疗联合质子放射治疗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的临床效果。方法46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接受介入栓塞化疗与质子联合治疗,将质子放射治疗分程并与介入治疗交替进行。评价其近期疗效、放射反应、随访生存率。结果有效率91.3%,门脉癌栓消失率45.6%,肝功能恢复良好,AFP水平显著下降;放疗中或放疗后无一例发生明确的急慢性放射性肝损伤或放射性肝病;1、6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9.1%、52.2%、21.4%,中位生存期17.6个月。结论对于合并门脉癌栓形成的晚期肝癌患者,介入联合质子放射治疗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疗效。方法本组14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BCS,因进行性肝功能损害,或严重门脉高压并发症(顽固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或广泛肝静脉闭塞而行TIPS术治疗。其中混合型8例,肝静脉型5例,肝静脉广泛闭塞型1例。TIPS术中对于下腔静脉、肝静脉的不同情况,灵活选择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穿刺点进行穿刺,7例从肝静脉开口处行门静脉穿刺,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4例从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3例经皮穿刺开通肝右静脉后再经肝右静脉穿刺门静脉。术后对分流道支架开通情况进行长期随访。结果14例手术均获成功,门静脉压力由术前平均(4.9±1.4)kPa,降至术后(3.2±1.5)kPa,术后随访5~64个月,2例因支架狭窄分别于术后13、24个月再发上消化道出血,行分流道球囊扩张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TIPS适用BCS合并有进行性肝功能损害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对于已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成形术后再发或加重的门静脉高压患者亦为适应证,但手术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报道两种针对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技术,并比较其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62例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患者。治疗组中80例患者在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基础上接受了直接微波消融术、射频消融等治疗方案,对照组82例患者仅接受TACE术。结合文献报道及医疗实践,我们探讨了合理的标准手术流程并分析了临床结果。结果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时复查肝脏增强MRI显示5例(6.2%)患者静脉癌栓完全消失,14例(17.5%)患者静脉癌栓明显缩小,43例(53.8%)静脉癌栓稳定,18例(22.5%)静脉癌栓进展。治疗组门静脉癌栓进展显著慢于对照组(P<0.001)。结论直接微波消融术用于肝内段门静脉癌栓,经皮肝穿刺门静脉消融导管术用于肝外段门静脉癌栓上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TIPs途径治疗急性、亚急性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6月我科经TIPS途径治疗的12例急性、亚急性门静脉血栓患者.观察术后门静脉复通情况,随访8~42个月,观察支架通畅情况及症状恢复.结果 1例患者溶栓第2天发生腹腔大出血死亡.11例患者溶检术后门静脉主干血流得到复通,其中1例3个月随访时门静脉血栓复发,支架堵塞,其余10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及分流道支架均保持通畅.结论 经TIPS途径溶栓技术是治疗急性、亚急性门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在16排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CTPV)上门静脉侧支血管的表现。方法对36例经临床、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行腹部CTPV检查,经图像后处理,获得门静脉系统及侧支血管三维重建图像。结果CTPV可以直观地显示门静脉系统及整个门静脉侧支循环系统。36例病例中显示胃左静脉曲张29例(80.6%),食管下段静脉曲张18例(50.0%),胃短/胃后静脉曲张15例(41.7%),食管旁静脉曲张9例(25.0%),胃-肾/脾-肾分流8例(22.2%),门静脉海绵样变7例(19.4%),脐静脉与腹壁静脉曲张6例(16.7%),椎旁静脉分流4例(11.1%)。结论CTPV能很好地显示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开放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对判断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合适的门脉局部给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途径.方法采用四氧化碳(CCl4)诱发的鼠肝硬化门脉高压模型.将哌唑嗪分别从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动脉输注和脾直接穿刺给药,比较4种途径给药后门脉压(PVP)、下腔静脉压(ICV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情况.结果哌唑嗪经门脉、肝动脉和脾脏注入使PVP平均下降18.6%、18.6%和14.8%,三者无明显差别,明显高于下腔静脉注入,后者平均下降10.3%,经门脉、肝动脉和脾脏注入使MAP下降分别为:12.4%、14.5%和18.9%,明显低于下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癌门静脉支架植入术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12例肝癌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依次接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和门静脉支架植入治疗,分别测量曲张静脉栓塞前(P1)、栓塞后(P2)和支架植入后(P3)门静脉主干(PV)、未累及的门静脉分支(PVB)、脾静脉(SV)、肠系膜上静脉(SMV)压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V组P1为(45.17±2.25)cm H 2 O,P2为(48.33±2.20)cm H 2 O(P<0.01),P3为(39.33±2.44)cm H 2 O,与P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VB组P1为(38.08±2.97)cm H 2 O,P2为(38.83±2.94)cm H 2 O(P>0.05),P3为(37.41±2.37)cm H 2 O,与P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V组P1为(44.67±2.13)cm H 2 O,P2为(48.17±2.20)cm H 2 O,(P<0.01),P3为(41.67±2.20)cm H 2 O,与P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SMV组P1为(45.25±2.21)cm H 2 O,P2为(48.42±2.19)cm H 2 O(P<0.01),P3为(41.25±2.24)cm H 2 O,与P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可使门静脉压力升高,门静脉支架植入可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肝动脉-门静脉瘘(APVS)栓塞对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6例肝癌伴MPVTT且有明显APVS行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治疗的患者,采用经皮穿肝门静脉支架植入,门静脉支架植入后使用合适栓塞剂对APVS所属的肝动脉分支进行栓塞。分别于门静脉支架植入前、植入后以及APVS栓塞后行门静脉造影并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 所有患者门静脉支架植入和APVS栓塞均获得成功。支架植入前肝动脉和门静脉造影显示16例患者门静脉为双相血流,10例为离肝血流。16例门静脉双相血流患者14例门静脉支架植入后门静脉向肝血流明显恢复,2例门静脉双相血流和10例离肝血流患者APVS栓塞后门静脉主干向肝血流恢复。支架植入前、后以及APVS栓塞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为(50.1±6.3)cmH2O、(43.5± 7.5)cmH2O和(36.9±8.2)cmH2O,门静脉支架植入后门静脉压力较支架植入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VS栓塞后门静脉压力较门静脉支架植入后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 对肝癌伴MPVTT和明显APVS患者,植入门静脉支架能有效复通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APVS栓塞则进一步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血液动力上使门静脉双相或离肝血流恢复为向肝血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脾静脉途径联合TIPS治疗伴海绵样变性的门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3例门静脉血栓伴门脉海绵样变性患者行经皮脾穿脾静脉途径开通门静脉,联合TIPS重建门静脉分流道。随访22~40个月,观察治疗效果、支架通畅情况、肝功能变化和并发症。结果3例均成功。其中1例支架经由显著扩张的海绵样变性的侧支放置,术后7个月内出现2次肝性脑病前期症状,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内出现持续性的胆红素增高,最高总胆红素为88.2μmol/L,直接胆红素68.7μmol/L。予以保肝、降黄治疗后总胆红素维持在(44.4±11.6)μmol/L,直接胆红素(29.7±12.8)μmol/L。较术前无显著变化。第3例术后恢复良好。3例无术中并发症,术后随访22~40个月,支架血流通畅,未再发静脉曲张出血。结论在有限的治疗伴有海绵样变性的门静脉血栓的方法选择中,经皮脾穿刺脾静脉途径开通门静脉,联合TIPS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虽然技术要求上更困难和更具挑战性。  相似文献   

16.
17.
18.
【摘要】 目的 构建小鼠胆总管结扎(BDL)及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两种门静脉高压症(PHT)模型。方法 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BDL组及相应对照组,CCl4诱导组及相应对照组),每组6只。BDL及CCl4诱导法构建PHT小鼠模型后,经门静脉主干穿刺测取门静脉压,并通过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检测,肝脏切片苏木精-伊红(HE)及天狼星红染色,α- 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免疫组化检查分别对模型肝功能、肝纤维化及肝星状细胞激活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两种建模方法均使小鼠门静脉压上升,CCl4诱导组上升更为显著。两模型组小鼠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均呈现严重肝功能损伤、肝纤维化及肝星状细胞激活。结论 BDL及CCl4诱导方法均能成功构建PHT小鼠模型,其门静脉压、血清学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学改变均符合PHT特点。

  相似文献   

19.
经门静脉系统的介入治疗在一些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瘤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以及选择性门静脉栓塞诱导肝叶代偿性增生.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些介入疗法的途径、方法及疗效等情况.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门脉海绵样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门脉海绵样变的患者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呕血等症状。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治疗,球囊扩张治疗后再次造影如发现胃冠状静脉仍明显扩张则以弹簧圈栓塞。对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及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并随访。结果 6例患者中5例门脉主干闭塞,1例局限性重度狭窄,所有患者均出现门脉海绵样变。5例患者均成功实行经皮球囊扩张术,其中2例患者联合行胃冠状静脉栓塞术。1例患者因门脉主干合并左右分支近端闭塞,无法打通门脉。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治疗相关严重的并发症。随访3 ~ 31个月,5例患者门静脉主干通畅,均无再发生呕血等症状。结论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门脉海绵样变经皮球囊扩张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