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胃左动脉注入VX2瘤粒建立兔胃癌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DSA导引下经股动脉将0.5 mm×0.5 mm VX2瘤粒注入18只新西兰大白兔胃左动脉。术后2、4 d分别随机处死3只实验兔,获取胃大体标本并作病理学分析;术后7 d剩余实验兔作胃左动脉DSA和食管胃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即刻处死3只兔作病理学分析;余9只实验兔待其自然死亡,记录生存时间。结果 实验兔胃癌建模成功率为100%(18/18)。术后2、4 d,大体标本可见胃底近大弯侧局部黏膜水肿、溃疡形成,镜下见局部黏膜缺失呈溃疡改变,黏膜下水肿明显,局部动脉血管内可见癌栓。术后7 d剩余实验兔全部存活,胃左动脉DSA见胃底贲门处富血供病灶,染色明显;气钡双重造影见胃底贲门处黏膜紊乱,病灶区域见压迹及双边征;大体标本见胃底部病灶呈火山口样溃疡,周边黏膜明显充血、紊乱;镜下见肿瘤细胞聚集于肌层并向黏膜及浆膜层侵犯。剩余实验兔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2 d,大体标本见胃病灶穿孔,周边黏膜紊乱伴明显充血水肿;镜下见肿瘤侵犯胃壁全层。结论 DSA引导下经胃左动脉输注VX2瘤粒可成功建立兔胃癌模型,可用于介入动脉化疗栓塞、影像诊断及外科手术等相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吴斌  周全  李建清  易文斌 《工业加热》2018,(12):1148-1150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术在DSA造影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33例DSA检查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栓塞组(n=17)、灌注组(n=16)。栓塞组患者接受预防性介入栓塞胃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组接受胃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垂体后叶素预防性灌注,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栓塞组、灌注组即刻止血有效率分别为94.1%(16/17)、31.3%(5/16),栓塞组显著高于灌注组(χ2=6.14,P<0.05);治疗后再出血率在栓塞组为6.3%(1/16),灌注组为40.0%(2/5),栓塞组显著低于灌注组(χ2=3.17,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肠坏死、麻痹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与动脉内垂体后叶素灌注相比,胃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治疗DSA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效率更高,再出血率更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副胃左动脉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87例确诊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64层螺旋CT检查,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分支起源及走行,并与血管造影对比。结果 387例均清楚显示腹腔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肝右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282例清楚显示胃右动脉起源。共发现副胃左动脉50例,其中46例发自肝左动脉远端,1例发自副肝左动脉远端,1例发自肝右动脉近端,2例发自肝固有动脉。三维重建结果与血管造影一致。结论 副胃左动脉多起源于肝左动脉远端,正确认识副胃左动脉可以避免肝细胞癌介入治疗过程中异位栓塞的发生,减少并发症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CO2- DSA在骨盆骨折大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方法 对28例骨盆骨折大出血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分别采用纯CO2及碘剂为对比剂行髂总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对比两种对比剂的造影效果。结果 2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断裂及远端渗血,其中髂内动脉及分支断裂9例,远端局部外溢19例;CO2- DSA均清晰显示血管断裂及远端出血点,其中3例碘剂- DSA造影无明显出血点或仅分支血管粗细不均,CO2- DSA造影示多处出血点;CO2- DSA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CO2- DSA在骨盆骨折大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安全、有效,对细小出血点显示优于碘剂- DSA。  相似文献   

5.
高军才 《工业加热》2013,42(1):64-067
摘要】 目的 探讨脾叶动脉变异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随机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经皮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造影资料,判断脾叶动脉是否有变异血管分支,对变异动脉分支开口,变异动脉血管大小,变异血管数量作一分析,并总结脾叶动脉发出的胃短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胰尾动脉变异。结果 43例脾动脉造影中,发现存在脾叶变异动脉15例,其中胃短动脉变异15例,胃网膜左动脉变异3例,胰尾动脉变异1例,分别占34.8%、6.9%和2.3%。22支变异血管中,介入治疗时成功超选变异动脉开口12支,不能超选择越过变异开口动脉10支,所有病例术后DSA均未发现变异动脉闭塞情形,术后无变异血管栓塞并发症。结论 脾脏变异动脉较多,尤其是胃短动脉变异发生率较高,在介入治疗中,对变异动脉原则上进行超选,对不能成功超选者,尽量选用颗粒大小超过变异血管管径的颗粒,同时采用缓慢、分次、低压、流控方式进行栓塞,一般都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DSA诊断及介入治疗在外科术后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8月-2008年1月经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的14例外科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其中胃大部切除术后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3例,削宫产术后2例,肾结石取石术后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后1例,内痔术后1例.结果 共发现17处动脉出血,其中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2例,胃左动脉出血4例,膈动脉出血1例,胃短动脉出血1例,肠系膜上动脉出血2例,肾动脉出血4例,子宫动脉出血2例,阴部内动脉的肛动脉出血1例.全部病例经DSA明确诊断,其中13例进行栓塞治疗,均一次性栓塞止血成功,1例超选插管失败而再次外科手术止血,止血有效率达92.3%.所有病例均无器官坏死、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DSA在外科术后出血的诊断及介入治疗上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操作时间短、安全、疗效可靠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艾敏  刘丽  卢光明  许健 《工业加热》2019,(3):276-279
【摘要】 目的 探讨急症血管内栓塞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至2016年收治的71例SAP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急症DSA造影。其中27例(38.0%)患者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分析所有患者DSA造影表现及27例血管内栓塞结果。结果 动脉造影发现20例(28.2%,20/71)患者动脉破裂出血,7例(9.9%,7/71)假性动脉瘤,共32支责任动脉中11支脾动脉(34.4%,11/32)为主要出血动脉。32次血管内栓塞成功率为93.8%(30/32)。术后栓塞并发症4例,其中2例患者脾梗死,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肝脓肿和1例脾脓肿,经抗感染及置管引流好转;死亡3例,其中2例因失血性休克,1例因脑干梗死,均与介入操作无关。5例(25%,5/20)复发出血(其中4例出血点不同于初次出血点),二次栓塞均成功止血。结论 血管内造影栓塞可及时发现SAP并发出血患者责任动脉,达到快速止血目的。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一级微铜圈在动物体内的栓塞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用直径0.1 ~ 0.23 mm导电用铜丝(纯度99.9%)制成直径0.48 ~ 0.74 mm的一级微铜圈,经3 F微导管释放栓塞兔肾动脉末梢支,于栓塞术后不同时间观察血管闭塞情况和病理学改变,同时对实验动物栓塞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栓塞术后3 d,1、2、4、6和 12周,动脉造影血管管腔闭塞时可见到血栓形成。栓塞后4周, 组织学检查均可见小动脉内微球,动脉周围有炎性反应,并可见肾实质梗死灶;栓塞术后,血清铜离子术后2周内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4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肝、肾功能2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自制一级微铜圈具有明确的栓塞效果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重介入栓塞对治疗鼻咽血管纤维瘤的临床价值.方法7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术前均行DSA造影检查,其中6例病灶主要由上颌动脉及颈内动脉分支供血,均行双重介入栓塞治疗即局部穿刺瘤体内直接栓塞+供瘤动脉栓塞;另1例仅上颌动脉供血,故仅行供瘤动脉栓塞.结果所有病灶在栓塞后造影检查中均明显缩小.结论双重介入栓塞治疗可作为鼻咽血管纤维瘤术前必备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在原发性肝癌供血中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553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胃左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治疗经过。结果 553例患者中66例中发现胃左动脉分支参与肝癌供血,发生率为11.9%,主要供应位于肝左叶的病灶,其中80.3%患者在第1次介入治疗中发现此种表现,其中86.3%为富血供肝癌;栓塞成功率为92.4%。未发生异位栓塞。结论 胃左动脉发出的副肝左动脉是肝癌重要的侧支供血动脉之一,治疗中需注意造影技巧,仔细寻找,提高病灶的栓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