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TA 方法治疗15例下腔静脉阻塞的病人。术后平均随30访,57±13,51月,11例下腔静脉通畅或无症状复发,2例再阻塞或症状复发,2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结论:PTA 治疗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对至少有一个肝静脉开放的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Inoue球囊技术用于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89例布加综合征患者选择Inoue球囊技术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下腔静脉肝段内径均数(四分位间距)扩大眼0.00(0.20~0.00)cm比1.90(2.00~1.47)cm,P<0.001演,下腔静脉平均压力下降眼(20.63±外科手术治疗下腔静脉肝段闭塞导致的布加综合征 ,相关病死率较高 ,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血管内介入性治疗有其优赿性 ,已可替代外科治疗 眼1演 ,成为治疗布加综合征膜性阻塞的首选方法 。报道使用单或双聚乙烯球囊技术进行血管介入性治疗 眼2演 。Inoue 左房室瓣球囊因为有其特殊的结构设计 ,始用于经皮球囊左房室瓣成形术 眼3演 。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基础上 ,探索 Inoue 球囊在布加综合征血管介入性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 、 安全性及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4 年 4 月至 2006 年 8 月 ,共收治布加综合征患者 89 例 ,包括 2 例血管外科术后症状复发患者 ,男 48 例 ,女 39 例 ,年龄 18~72 岁 ,病程 0.3~20 年 ,平均 5.5 年 ,术前有门静脉高压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包括胸腹壁静脉曲张 、 肝脏肿大 、 腹水形成及下肢病变 ,下腔静脉肝后段膜性狭窄 39 例 、 阻塞 17 例 ,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 21 例 、 阻塞 12 例 ,3 支肝静脉全部或者其中有 1 支以上主要肝静脉通畅者 56 例 ,第三肝门开放 23 例 ,肝静脉阻塞 10 例 ,为经皮球囊下腔静脉成形术适应证 ,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心导管检查及血管造影证实下腔静脉肝段阻塞或肝静脉阻塞 ,成功地应用 Inoue 球囊施行了下腔静脉血管介入性治疗 。1.2 介入手术方法 Seldinger 法穿刺右股静脉 ,送入 6F 或 8F 猪尾导管至下腔静脉肝段 ,测压后造影 ,评估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病变类型 。如为不完全阻塞 ,直接经 7F 右心导管送入导引钢丝 ,通过病变处进入右心房 ;如为完全性阻塞 ,在导引钢丝引导下自股静脉送入房间隔穿刺鞘管和 Brockenbrough 穿刺针 ,Seldinger 法穿刺右颈内静脉 ,送入 1 支多用途导管进入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 ,双向造影 X 线透视下穿通闭塞处 ,穿通方法同以前报道 眼4演 ,再置入导引钢丝进入右心房 。在导引钢丝引导下 ,自股静脉送入 14F 扩张器扩张皮道及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处 ,退出扩张器 ,沿导引钢丝送入 Inoue 左房室瓣球囊导管 (Toray,JAPAN) 或国产仿 Inoue 球囊 ( 惠州德普 ) 导管至下腔静脉肝段狭窄或闭塞处 ,加压注入稀释对比剂扩张球囊 ,持续充盈 20~30s,反复进行 ,直至球囊腰部凹陷压迹消失 ,下腔静脉肝段狭窄或闭塞处扩张满意为止 ,退出球囊 ( 图 1~3)。1.3 随访术后半年门诊随访 ,包括症状 、 体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腔静脉 、 肝静脉形态结构以及血流情况 。下腔静脉肝段内径 <0.5cm 或肝静脉阻塞 ,临床症状复发 ,定义为术后再狭窄 。7.22雪mmHg比(12.13±5.60)mmHg,(P<0.001)演,使用Inoue球囊不需要小直径球囊预扩张,但有2例球囊破裂,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下腔静脉成形术中使用Inoue球囊可行、有效且更为方便,能代替聚乙烯球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疗效。方法本组14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BCS,因进行性肝功能损害,或严重门脉高压并发症(顽固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或广泛肝静脉闭塞而行TIPS术治疗。其中混合型8例,肝静脉型5例,肝静脉广泛闭塞型1例。TIPS术中对于下腔静脉、肝静脉的不同情况,灵活选择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穿刺点进行穿刺,7例从肝静脉开口处行门静脉穿刺,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4例从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3例经皮穿刺开通肝右静脉后再经肝右静脉穿刺门静脉。术后对分流道支架开通情况进行长期随访。结果14例手术均获成功,门静脉压力由术前平均(4.9±1.4)kPa,降至术后(3.2±1.5)kPa,术后随访5~64个月,2例因支架狭窄分别于术后13、24个月再发上消化道出血,行分流道球囊扩张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TIPS适用BCS合并有进行性肝功能损害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对于已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成形术后再发或加重的门静脉高压患者亦为适应证,但手术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168例经 B 超检出,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的 Budd-Chiari 综合征,其中65例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 PTA 或血管内支架置入。对 Budd-Chiari 综合征的临床表现、B 超声象、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造影、CT 和其它 X 线征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68例中,下腔静脉隔膜型76例(45.2%),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或闭塞65例(38.7%),肝静脉开口闭塞10例(6.1%),下腔静脉+肝静脉闭塞17例(10%)。使用经皮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是治疗 Budd-Chiari 综合征首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远期疗效(随访3~5年)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使用长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从2007年4月到2008年3月,34例患者(53条下肢,119处血管病变)接受了长球囊膝下血管PTA。回顾性分析血管造影图像,根据病变长度和程度进行分类和分级。平均随访期(7.4 ± 2.6)个月,随访期内每3个月进行1次下肢MRA,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92%患者手术成功。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和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tension, TcPO2)分别从治疗前的(0.50 ± 0.18)和(18.85 ± 12.08) mmHg,提高到治疗后的(0.81 ± 0.12)和(39.85 ± 12.67) mmHg。在随访期末,29例患者取得稳定疗效。5例症状复发,其中3例行第2次PTA。共进行了2例大截肢和4例小截肢术,取得94%的保肢率和59%的通畅率。结论   使用长球囊行膝下动脉PTA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安全、可行,取得令人鼓舞的中期效果,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评估其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204例BCS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分别为下腔静脉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开通术和扩张术;经颈静脉或下腔静脉的肝静脉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及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结果BCSⅠa型22例进行了介入治疗,成功率95.5%(21/22);Ⅰb型成功率81.8%(9/11);Ⅱa型成功率97.3%(109/112);Ⅱb型成功率92.9%(13/14);Ⅲa型成功率88.9%(8/9);Ⅲb型成功率100%(2/2);Ⅳa型成功率92%(23/25);Ⅳb型成功率88.9%(8/9)。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有:急性心功能不全2例;肺动脉栓塞4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对比剂外溢3例;心律失常2例;心脏压塞1例。讨论介入治疗BCS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改良式TIPS治疗肝静脉广泛阻塞型布 加综合征(BCS)的近期疗效。方法 7例肝静脉广泛阻塞型BCS患者,使用改良术式TIPS治疗,其中2例为急性,5例为亚急性或慢性。术后给予正规抗凝治疗,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疗效。结果 7例肝静脉广泛阻塞型BCS均成功完成改良式TIPS,7例患者共置入12枚支架(覆膜支架3枚,自膨式支架9枚),随访彩色多普勒超声2 ~ 12个月,1例术后5个月又出现狭窄,并行第2次介入治疗,置入1枚支架。术后门脉压力由术前的(40.7 ± 12.6)cmH2O下降到(17.2 ± 3.4)cmH2O,术后1个月肝功能指标及脾功能亢进血象明显好转。结论   改良式TIPS治疗肝静脉广泛阻塞型BCS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动态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在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意义。方法 对206例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患者进行造影及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随访,造影证实再狭窄组32例,共38处病变;无再狭窄组174例,共229处病变。测量并比较两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及内膜增生面积;术前及随访时均行MMP检测,比较两组PCI前后MMP1、MMP 9变化;按最小管腔面积(MLA)分为MLA > 5 mm2、MLA 3 ~ 5 mm2及MLA < 3 mm2组,比较3组的MMP 1、MMP 9水平。结果  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有更大的斑块面积、内膜增生面积及更少的最小管腔面积;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MMP 1水平无明显差异,无再狭窄组PCI前后MMP 9水平无明显差异,再狭窄组术后MMP 9明显升高,手术前后分别为(2.03 ± 0.56)ng/ml 比 (2.89 ± 0.33)ng/ml(P < 0.05);MMP1水平与MLA面积无关;MMP 9水平在MLA > 5 mm2组明显低于MLA 3 ~ 5 mm2及MLA < 3 mm2,各为(1.45 ± 0.32)ng/ml、(2.93 ± 0.45)ng/ml 和 (3.09 ± 0.65)n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后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CI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MMP 9水平较术前升高,但与再狭窄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术前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59例拟行TIPS治疗的患者行术前MRA检查,观察引起门静脉高压的病因、肝静脉及门静脉形态、走行,测量穿刺点处血管管径,并与正常对照组(50例)比较。结果门静脉高压组中单纯肝硬化49例,肝硬化合并肝癌4例,单纯门静脉血栓3例,脾静脉狭窄1例,布-加综合征2例。门静脉高压组与正常对照组肝静脉分型(3支型∶2支型∶1支型)分别为14∶39∶12、12∶34∶14;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穿刺点管径符合数为52∶40∶28、46∶34∶23。门静脉右支和左支安全穿刺点分别位于(16.2±3.1)mm、(14.2±3.8)mm以远。结论MRA是一种有价值无损伤的检查方法,对TIPS术前疾病诊断及血管定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的介入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肝移植术后(劈离式肝移植2例,活体肝移植3例)发生HVO,实施支架植入(4例)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介入技术要点。结果介入治疗3例采取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入路,2例采取右颈内静脉入路。肝静脉造影显示HVO发生在肝左或肝右静脉与下腔静脉吻合口3例,在肝总静脉与肝右静脉吻合口2例。5例介入治疗均成功,介入术后肝静脉与右心房间压力梯度从(15.4±5.6)mmHg 下降到(1.9±1.2)mmHg 。术后随访9~482d,无一例发生再狭窄。术后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术前明显升高的血清转氨酶和(或)胆红素术后均恢复正常。术前伴有大量腹水、消化道出血的2例术后腹水均缓解,消化道出血停止。结论HVO是肝移植术后少见并发症,危害严重,介入治疗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45例下腔静脉阻塞血管造影的影像学分析,将其 X 线解剖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型为肝静脉入口平面膜性阻塞占40%(18例);2型为肝静脉入口平面以下至肾静脉入口平面之间阻塞占44.4%(20例);3型为下腔静脉广泛性闭塞占15.6%(7例)。文章依据其 X 线分型提出介入治疗的原则,并对 X 线分型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观察过伸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术前牵引垫枕,术中利用骨科手术床行过伸复位,再行PVP治疗。在术前、术后3 d、术后12个月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评分(VAS),计算术前、术后压缩椎体高度恢复率。结果 16例20个椎体操作成功,骨水泥向椎体前方渗漏5例,侧方渗漏2例,向椎间盘内渗漏2例,无椎体后方渗漏。VAS评分由术前8.5 ± 1.2降低至2.5 ± 1.4,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为(40.1 ± 23.5)%。结论 过伸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的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径30mm大球囊导管扩张治疗下腔静脉(IVC)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CS)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和IVC造影证实IVC阻塞的连续146例BCS,其中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47例,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治疗除1例体形矮小使用直径25mm的球囊导管外,余145例均使用直径30mm大球囊导管,PTA后IVC造影观察管腔通畅情况及管壁完整性。术后1周彩超探查胸腹部、心脏和IVC。结果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除1例因阻塞段与右心房过近而无法测量外,余46例BCS横断面图像测量IVC近心段的横径平均为(17.57±3.93)mm,纵径平均为(25.09±6.09)mm。使用直径30mm的大球囊导管扩张IVC后造影全部显示血流通畅,无一例破裂。术后1周彩超发现右侧少量胸腔积液2例,心包积液4例,未见腹腔出血。结论使用直径30mm大球囊导管扩张治疗IVC阻塞型BCS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内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56例下腔静脉梗阻患者采用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放置支架前后分别行下腔静脉造影,对下腔静脉狭窄或梗阻段长度、直径、压差进行分析。结果156例患者置入179枚支架。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长度为(6.1±2.2)cm,狭窄段压力差由(2.1±0.5)kPa降为(0.5±0.11)kPa。狭窄段直径由(0.33±0.11)cm扩张至(1.6±0.4)cm。术后患者症状迅速改善,随访2~24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6.7%。结论置放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是对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行姑息性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下腔静脉CO 2 -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价碘剂和CO 2 两种对比剂下腔静脉造影结果。方法已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准备行滤器植入患者25例;所有病例在滤器植入前均采用经颈静脉或股静脉入路行下腔静脉及右肾静脉碘剂和CO 2 -DSA检查。结果所有病例下腔静脉CO 2 -DSA及碘剂造影均获得成功。下腔静脉造影图像质量:采用CO 2 -DSA方法,14例优,11例良;采用碘剂-DSA方法,18例优,7例良。两种造影方法未发现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及腔静脉变异病例。下腔静脉直径测量:CO 2 -DSA为(20.01±0.83)mm;碘剂-DSA为(20.15±0.92)mm,(P=0.00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腔静脉CO 2 -DSA的安全性:25例患者仅1例出现一过性血氧饱和度轻度下降,但血压、心率等指标未见异常改变。结论下腔静脉CO 2 -DSA是可行的、安全的;下腔静脉CO 2 -DSA与碘剂比较在腔静脉直径测量上虽有统计学意义,但不会影响临床滤器的安全植入;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比较经皮血栓抽吸联合导管内溶栓与单纯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效果。方法 78例造影诊断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33例)经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B组(45例)导管置于血栓内,先抽吸部分血栓,再置入溶栓导管,滴注尿激酶。对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患肢消肿率、治疗时间及并发症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总体有效率A组87.9%,B组100%;大腿消肿率A组(52.9 ± 23.6)%,B组(65.1 ± 14.2)%;小腿消肿率A组(66.0 ±21.4)%,B组(72.5 ± 10.6)%,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治疗时间长于B组,尿激酶使用量及并发症也多于B组;A组15例治疗后取出下腔静脉滤器,B组34例。随访半年,A组6例复发,B组无复发。结论 经皮血栓抽吸联合导管内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设计可回收内支架以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udd-Chiari 综合征(BCS)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下腔静脉合并血栓型BCS病变特点,设计可回收内支架.4例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CS,行钝性破膜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可回收内支架压迫血栓,再使用大球囊充分扩张闭塞段,完全开通闭塞的下腔静脉.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待血栓消失后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将可回收内支架取出.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血栓者同时在原闭塞段置入"Z"型支架,术后彩超随访.结果 4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血栓短期内消失,可回收内支架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评价经皮肝穿刺入路肝静脉腔内成形(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recanalization and angioplasty of hepatic vein,PTRAHV)治疗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可行性和中远期疗效。方法自1996年9月至2006年10月收治单纯肝静脉阻塞型及肝静脉阻塞伴有下腔静脉阻塞型BCS患者101例,在PTRAHV前后经导管测定患者肝静脉压力,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并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彩超测量门静脉内径、平均流速和血流方向等,计算对比血流量,随访观察受干预血管的通畅率。结果技术成功率91.1%(92/101)。术中急性肝静脉血栓形成3例,术后发生肝穿刺道出血2例,肝包膜下血肿1例,肺栓塞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未发生致死性并发症。随访74例,术后6个月门静脉平均流速和血流量参数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的受干预血管的初始再通率分别为83.8%(62/74)、78.4%(58/74)和76.5%(39/51),其辅助再通率分别为94.6%(70/74)、91.9%(68/74)和84.3%(43/51)。结论采用PTRAHV技术治疗膜性或节段性肝静脉型BCS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其中远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否增加新发骨折的风险。方法 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新发压缩骨折12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60例为保守治疗,B组60例为PVP治疗。随访时间为1 ~ 5年,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新发骨折的部位、分布、发生概率、是否邻近治疗椎体及邻近与非邻近治疗椎体的相对危险度、两组新发骨折的时间等。结果   A组新发骨折发生率为27%,邻近治疗椎体新发骨折概率为56%;B组新发骨折发生率为38%,邻近治疗椎体新发骨折概率为52.5%。两组新发骨折的概率、部位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和B组邻近治疗椎体与非邻近治疗椎体新发生骨折的相对危险度RR值分别为1.076和0.952,两组邻近治疗椎体同非邻近治疗椎体相比均无明显更高新发生骨折的风险。A组和B组新发骨折发生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2.9 ± 8.5)个月和(13.6 ± 16.2)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保守治疗相比,PVP并不增加新发骨折的风险。邻近治疗椎体新发骨折的风险比非邻近者无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穿刺套针在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血管造影诊断BCS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5例肝静脉膜性阻塞为主及9例下腔静脉完全性阻塞患者使用穿刺套针经颈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破膜并行球囊扩张术或(和)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14例穿刺套针均成功越过阻塞部位,16例PTA或内支架置入后造影证实阻塞段已开通,肝静脉压力平均下降1.85kPa,下腔静脉压力平均下降1.21kPa.结论穿刺套针的应用显著提高了BCS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