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一种超高灵敏光电倍增管,设计一套用于测量粮食超弱发光的数字单光子计数在线检测系统,实现对储藏条件下粮食超弱发光的绝对量测量。对不同品种、不同新陈度小麦超弱发光进行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在常温储藏条件下,小麦自身的超弱发光是一个稳定的辐射过程,其发光强度在几十个光子/(cm2·s)左右;同一品种,不同新陈度小麦样品超弱发光能力差异明显,随着老化程度的增加,脂肪酸值逐渐增大,其超弱发光强度逐渐减弱,小麦自身超弱发光与其脂肪酸值负相关。在此基础上测量小麦样品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超弱发光的辐射强度,研究小麦超弱发光随自身温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应用一种超高灵敏光电倍增管,设计一套用于测量粮食超弱发光的数字单光子计数在线检测系统,实现对储藏条件下粮食超弱发光的绝对量测量。对不同品种、不同新陈度小麦超弱发光进行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在常温储藏条件下,小麦自身的超弱发光是一个稳定的辐射过程,其发光强度在几十个光子/cm2.s左右;同一品种,不同新陈度小麦样品的超弱发光能力差异明显,随着老化程度的增加,脂肪酸值逐渐增大,其超弱发光强度逐渐减弱,小麦自身的超弱发光与其脂肪酸值负相关。在此基础上测量小麦样品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超弱发光的辐射强度,研究小麦超弱发光随自身温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不同成熟期番茄及其储藏过程中超弱发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别研究了不同成熟期番茄的超弱发光特性,为番茄采摘的质量检验和分级提供了一种无损伤的检测方法;同时跟踪测试了番茄在储藏过程中的超弱发光特性,与国家标准相对应,初步确定了储存期限和果品质量的关系。为确定番茄的采摘期和存储时间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郑麦9023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生活力和不同测试条件下小麦样品超弱延迟发光的变化情况。通过人工快速陈化的方法获得不同生活力的小麦样品,对这些小麦样品的延迟发光特性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温度为例研究了测试条件对小麦延迟发光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生活力小麦样品的延迟发光能力差异明显,小麦的延迟发光强度与其生活力显著负相关,生活力越强,其延迟发光能力越弱;小麦的延迟发光能力受其自身温度的影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延迟发光能力减弱。本研究发现,利用超弱延迟发光进行小麦生活力检测是可行的,但需要对测试条件进行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测试了红熟前期番茄高压加工后的超弱发光特性,并跟踪测试了高压加工后番茄在贮藏过程中超弱发光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压力以及不同的保压时间均使得番茄的超弱发光强度降低;经过高压加工后的番茄比未加压番茄贮藏期间其超弱发光峰值产生时间大大推迟,生命活性得到了抑制,保鲜及贮藏时间明显延长。本研究揭示了高压加工蔬菜的生命活性变化规律,为探索高压蔬菜保鲜贮藏的机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7.
以耐贮藏的“红富士”(MalusdomesticaBorkhvar.RedFuji)苹果果实为试材,研究了果实采后衰老过程中超弱发光(Ultra-weakLuminescence,UWL)、乙烯释放和呼吸跃变对1-甲基环丙烯(1-methycyclopropene,1-MCP)的响应。结果显示,自然状态贮藏的果实UWL的变化与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均有明显的高峰出现,且出峰时间一致。1-MCP处理后,果实的超弱发光峰明显拖后,但峰值不低于对照。高峰之后UWL值明显高于对照。与此同时,果实软化明显延缓,呼吸与乙烯释放速率下降,乙烯、呼吸跃变高峰也推迟。果实超弱发光能够反映富士苹果采后衰老过程中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小麦新陈度的快速、无损检测,设计了一套基于虚拟仪器的小麦超弱发光检测系统。系统采用MD983光电倍增管作为测光传感器,基于LabVIEW 2009开发工具编写了虚拟仪器软件程序,构建了超弱发光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系统对典型小麦品种不同年份的样品进行了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年份的小麦超弱发光能力差异明显,且与其新陈度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小麦新陈度检测方法,实现了对小麦储藏品质的快速、无损检测。 相似文献
9.
粮食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主要受到微生物活动的影响,本课题模拟自然储粮条件,将水分为14.5%、15.5%、16.5%、17.5%的小麦贮藏在4、12、22、32℃的生化培养箱,研究其霉菌的活动规律和小麦发芽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和水分对贮藏过程中小麦内外霉菌总数变化有显著影响,随温度升高,水分含量增大,贮藏过程中霉菌数量增多,小麦发芽率降低,安全贮藏期缩短。水分含量为14.5%的小麦在低温条件下贮藏安全,32℃时,储藏期不超过25d;水分含量为17.5%的小麦在低温条件下储藏不超过一月,在32℃时不超过一周。水分含量介于14.5%~17.5%之间的小麦安全贮藏期介于这两种水分的小麦的安全期之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无损、快速高效的稻谷水分含量检测方法。方法:研究收集了不同年份的稻谷样品161份,运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通过剔除异常光谱和光谱预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稻谷水分含量预测模型。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马氏距离的方法剔除异常光谱样品15个,最佳的光谱预处理方式为消除常数偏移量。训练集建立的预测模型(RCAL2)为0.9943,模型标准偏差(RMSEC)为0.21%,模型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CV2)为0.9936,模型交叉验证标准偏差(RMSECV)为0.32%,表明预测模型交叉验证预测样品水分含量准确度高。用验证集样品检验预测模型,模型验证集验证决定系数R 2 VA L为0.9801,模型验证集验证标准偏差(RMSEP)值为0.36%,相对分析误差(RPD)值为7.14,表明预测模型对未知样品的预测准确度高。验证集样品实测值与预测值均值方程T检验结果P值(双侧)为0.879,验证集样品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信度高,验证集样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在±1%,且90%以上的验证集样品其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都在±0.5%以内。结论:建立的稻谷水分预测模型可以实现收储稻谷的无损、快速、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11.
选用云南和浙江近期育成的γ - 氨基丁酸(GABA)含量差异较大的水稻品种(系)26 个,在云南新平相同栽培条件下种植,比较研究其稻谷和糙米不同发芽时间对不同部位GABA 含量累积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26 个品种(系)以滇农S-1/ 滇靖8 号、HIPj1、文稻1 号/IR36、和文稻2 号/IR36 四个品种(系)GABA 含量最高;萌发前GABA 含量各部位依次为皮胚>颖壳>糙米>精米。萌发活化24~28h 能显著促进萌发稻谷和糙米中GABA 含量的累积,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尤其是糙米在萌发后24h 达到最高峰值。稻谷和糙米萌发后不同的部位GABA 的累积速率和累积量不同,各部位GABA 含量依次为:胚芽>糙米>精米,颖壳最低;萌发活化后GABA含量累积呈现糙米大于稻谷;胚芽中GABA 含量粳稻高于籼稻。 相似文献
12.
13.
14.
浸泡液对糙米发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芽糙米是近一年兴起的一种新型保健食品,本实验重点研究了不同浸泡液对糙米发芽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较低浓度双氧水(H2O2)具有促进糙米发芽和增加芽长的作用,其中浓度为0.3%时,作用效果最显著(p<0.05)。针对不同种类的浸泡液(分别为:55.5mg/LCaCl2溶液、3%乙醇溶液、0.02mg/L赤霉素溶液、3%双氧水溶液和去离子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糙米发芽初期,0.3%的H2O2较其它浸泡液更能促进糙米发芽,缩短萌芽时间;在发芽48h后,经不同浸泡液处理的糙米,发芽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小麦发芽过程中抑制根叶芽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氢氧化钠、甲醛、赤霉酸、溴酸钾等浸麦过程中的添加剂的添加量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对小麦芽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氢氧化钠对于小麦芽生长的影响不显著,甲醛可以显著抑制根芽的生长,对叶芽的影响不显著;赤霉酸可以显著促进根芽和叶芽的生长,溴酸钾对小麦发芽有抑制作用。赤霉酸作为发芽促进剂的理想添加量为0.25ppm,采用甲醛(0.15%)与赤霉酸(0.25ppm)结合使用以及赤霉酸(0.25ppm)与溴酸钾(125ppm)结合处理,都可以在不影响麦芽溶解的情况下降低制麦损失2.0%左右。 相似文献
16.
17.
本论文选取糙糯米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发芽处理(调控发芽时间),然后经水磨碱法提取淀粉,探讨不同发芽处理时间对糙糯米淀粉基本理化指标及糊化、流变与质构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发芽处理提高了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起糊温度与热糊稳定性,使其凝沉特性及流动性得以改善,但降低了淀粉糊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内聚性和胶黏性,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趋势更加明显。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发芽处理可以显著降低糙糯米淀粉糊的黏度、内聚性与咀嚼性,增强其吸水能力及流动能力,改善其凝沉特性,有利于其在食品加工及速冻食品中的应用,呈现出非常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19.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快速粘度仪(RVA)、X-射线衍射等研究添加不同比例大米蛋白对小麦淀粉理化特性的热力学特性、糊化特性、流变学特性、X-射线衍射以及冻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大米蛋白的小麦淀粉糊化温度增加,糊化焓值降低。随着大米蛋白添加量的增加,小麦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崩解值、终值黏度降和回生值分别从5266、3098、2168、4755、1657 cP降低到4003、2969、1034、4439、1470 cP,糊化温度从72.50 ℃增加到76.00 ℃。大米蛋白会抑制淀粉中结晶的溶解。同时,添加大米蛋白会使小麦淀粉凝胶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降低,凝胶强度变弱,冻融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