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为分析区域用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和响应关系,以各行业用水消耗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居民生活用水结构水平为参考给出用水结构评价指标,以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区域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能耗水平为参考给出产业结构评价指标,构建了区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评价体系,建立了区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评价模型。并对全国经济及水资源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代入协调度评价模型,获得了全国用水结构与产业机构协调度水平排名。结果表明,全国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协调,产业结构水平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尤其是水资源丰富地区用水结构亟待合理化,建议应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水结构。  相似文献   

2.
鉴于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用水发展高度重视,选取农业用水效率来科学地评价农业发展态势.即参考相关文献建立合适的农业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层次分析法与贡献率法结合的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并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区域的农业用水效率进行等级划分,改进传统模糊综合评判的最大隶属度原则,以更大程度上利用数据信息得...  相似文献   

3.
为给云南省15个市(州)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基于模糊集对聚类评价模型,选择了万元GDP用水量等11项指标构建了区域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标准并计算了各个评价指标值及权重,进而构建集对并计算了15个市(州)的联系度,最终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综合评判了各地的水资源用水效率,并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计算结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评判的区域水资源用水效率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且计算方便,易于操作、评价结果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4.
用水效率控制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客观评价其控制实施水平极为重要。在科学界定区域用水效率控制内涵的基础上,分别从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影响机理出发,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各行业用水效率的内外影响因素,构建了区域用水效率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熵值法的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2011~2014年江西省的用水效率评价中。结果表明,江西省综合用水效率呈逐年提高趋势,物元可拓评价法具有实际意义明确,评价结果客观等优点,可为区域用水效率控制实施情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水资源紧缺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从识别山东省用水效率关键因素的角度入手,以年度供水、总投资、用水规模为输入指标,以GDP为输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该省17个市2011、2012年的用水效率进行分析评价,然后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了17个市2003~2012年的序列数据。结果表明,济南市、东营市和菏泽市的用水效率相对较高,其他城市相对较低;技术进步是影响山东省17个市用水效率的关键因素,提高用水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山东省沿海城市的用水效率明显高于内陆城市,东部地区用水效率高于西部及中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的用水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6.
根据杭州市实际情况,从用水效率、经济发展角度选取20个指标构建了评价杭州市用水效率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选取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根据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杭州市的用水效率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杭州市处于粗放型用水阶段,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发展度波动较大,主要与用水效率波动较大有关;耦合度在0.48~0.50之间,处于拮抗阶段,接近磨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处于0.40~0.50之间,并且越来越接近0.5,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并向高度协调耦合阶段过渡,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灌区民主管理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灌区斗渠及以下渠道管理比较可行的一种模式。结合二期抽黄灌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斗渠为单位建立“斗渠管理委员会”,让用水户直接参与灌溉管理。  相似文献   

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业用水水平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松辽流域农业用水监管缺少科学、易行的用水水平衡量技术依据与方法的问题,分析了农业用水水平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包含3个准则层指标、18项指标的评估体系及其无量纲化标准,构建农业用水水平评估模型,量化评估了松辽流域3个大型灌区的用水水平.结果表明,评估方法能直接反映灌区的用水水平,可灵活运用于灌区在目标层、准则...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撑,分析了我国火电行业取水现状和近10年的用水效率。结果表明,火电行业年取水量历经2000~2006年的剧增后,在2006年达最高值85.5×108 m3,此后2006~2008年大幅减少,2008年之后基本保持略微增长的平稳态势;2000~2010年单位发电取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火电行业用水效率逐年提高。由此提出了合理的节水对策,为我国火电行业挖掘节水潜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青浦区灌溉泵站装置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适宜青浦地区特点的灌溉泵站建设改造参数,选择青浦区典型灌溉泵站进行装置效率测试研究。结果表明,350ZLB-3.5型轴流泵相对于350ZLB-6.2型更适宜青浦地区;避免电机输出功率远大于水泵轴功率,能提高泵站装置效率;优化设计进、出水建筑物,使泵站装置扬程与设计扬程接近,能提高泵站装置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城市水安全是保障城市自身及其所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分析南京市水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从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南京市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根据权重对指标进行排序,对南京市2005~2009年的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近几年的水安全状态处于安全和基本安全水平,水安全状况较不稳定。基于指标权重分析和评价结果比较,从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水源水质和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四个方面给出改善水安全状况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绍兴市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管理效果,根据指标与项目的相关程度和指标选取原则,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和完备性的7个指标,并运用成功度法评价了绍兴市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管理效果。结果表明,绍兴市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管理效果介于完全成功与成功之间,说明绍兴市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管理效果较好,仍有发展和改进空间。研究成果对于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管理后评价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杭州市水资源安全现状评价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保城市水资源安全,在专家判断基础上,基于层次分析法,从水资源工程安全、经济安全、生活安全、环境安全、可持续发展安全5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6个评价指标的城市水资源安全的评价指标框架体系。根据系统安全度将城市水资源安全划分为5个等级,利用构建的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杭州市2000~2010年水资源安全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采用组合预测法构建了各评价指标预测模型对杭州市2011~2015年进行了预测性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十一五"期间杭州市水资源安全表现为良好状态,尚未达到完全适应,制约杭州市未来水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在于杭州市水资源工程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安全两方面,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陈威  周铖 《水电能源科学》2014,32(7):48-51,43
结合武汉市水资源的实际情况,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动态模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动态指标的权重,利用加权指数法和平衡指数模型进行定量计算,获得了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和平衡指数。结果表明,与延续现状发展的方案对比,在开源节流治污的同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下,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增长了15.5%、平衡指数增长了5.2%,反映了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表明采用开源节流治污的同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网能效影响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整套分析流程,并结合典型配电网能效模型对各影响因子的影响权重进行了实例定量运算。案例计算表明,层次分析法合理简化了电网能效影响因子分析过程,且得出了处于方案层的各影响因子的权重数据:技术改造62.95%,规划设计33.22%,管理改造3.823%。  相似文献   

16.
根据系统优化的观点,结合实际灌区工程,从工程管理和模拟计算两方面对某灌区水资源优化调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计算结果说明,通过对某灌区水资源进行优化调配,可以提高灌区水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灌区水资源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采用物元分析法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从工程影响、经济效益影响、社会环境影响三方面对台兰河灌区近期规划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台兰河灌区近期规划基本成功,工程符合国家标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改善了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水质评价模型精度不高的问题,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与模糊物元法相结合,建立了基于组合权重的模糊物元评价模型,以江苏省丰县为例,选取全县2012年水功能区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数据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丰县复新河多处水体为Ⅴ类水,郑集河及大沙河多段水体为Ⅳ类水,污染严重,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可见该模型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19.
为避免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实施造成地下水污染,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22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对地下水的影响分为3个等级,一级技术共11项,增加了地表径流进入地下水的概率,但对雨水径流的净化效果有限;二级技术共7项,有一定的概率使得地表径流进入到地下水中,同时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径流的能力;三级技术共4项技术,能降解或净化雨水径流中的大部分污染物。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对地下水潜在影响的评价结果,可为不同风险区域的海绵城市选取适宜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