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分析了国内厂站自动化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对国际标准IEC61850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网络技术、面向对象技术,设计了新型厂站自动化系统.介绍了厂站系统的结构及主要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3.
4.
5.
6.
针对国内目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和通信规约互操作混乱的现状,指出IEC61850标准体系解决了不同设备和不同系统之间传输不兼容性的问题,真正实现设备和系统的程序化互操作。为此,介绍了IEC61850标准体系的重要目标、作用、主要特点及应用前景,分析]EC61850标准体系要求与国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各方面现状存在的差异、实现难点,最后就国内如何看待和采用IEC61850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8.
9.
10.
以500 kV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为例,从设计方案、系统硬件结构及配置、系统保护装置配置及功能调试等方面对旧站改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中,智能化使电气设备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开关、光电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智能设备的出现,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进入了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论述了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意义,并对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EC 61850标准颁布后,广大制造企业开始对IEC 61850标准进行研究,不同厂家的设备将逐渐实现信息共享。文章在分析IEC 61850标准的信息分层、面向对象的数据对象统一建模等概念的基础上,对基于IEC 61850标准、智能化开关和光电式互感器技术的数字化变电站,论述了其自动化系统的特征、结构及功能划分,阐明了现阶段开展数字化变电站建设的可行性,提出了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IEC6185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介绍了其中所描述的SCL(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在分析SCL在我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用的各种特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SCL文件所描述的对象模型映射为IEC61850数据模型的方法,并详细讨论了基于SCL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配置过程,以及对传统规约的配置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介绍了系统配置工具和IED配置工具的概念,最后分析了IEC61850的配置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IEC61850是IEC制定的关于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的最新国际标准,在该标准中将变电站层和间隔层之间的通信映射到MMS上。对MMS应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还对不支持MMS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中,智能化使电气设备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开关、光电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智能设备的出现,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进入了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提出了开放式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统一架构,论述了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智能化设备集成和站内设备间信息共享以及站内信息与远端的交互问题。同时文中讨论了应用IEC61850标准建立开放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平台的可能性,并分析开放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存在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IEC 61850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IEC 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不仅需要基于标准中特殊通信服务映射所规范的网络技术,而且网络设备和数据信息的建模需要利用面向对象技术,遵循标准中提供的模型,并通过一致性测试的检验,使设备具有互操作性,实现数据的共享。文章介绍了IEC 61850——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国际标准的制定背景,分析了标准的内容和主要特点,总结了IEC 61850标准与现有其它电力系统通信协议的关系与区别,提出了以IEC61850为基础的电力系统无缝通信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7.
随着IEC61850标准的颁布,广大制造企业开始对IEC61850标准进行研究,IEC61850逐渐成为近期电力系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成为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同时IEC61850标准也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体现IEC61850标准给我们工作带来的便捷,提高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从使用的角度论述了将要开展的工作,希望得到广大电力工作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19.
随着电力系统通信控制网络和物理设备网络交互的加深,基于信息物理融合发展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综合可靠性问题亟待研究。以IEC61850实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为例,基于变电站主接线建立其信息物理融合框架,在该框架下将信息层保护元件对物理层主要设备的影响进行分类,提出用信息物理接口矩阵表征故障传播类别的概率。考虑信息层的影响,建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以实际变电站为算例进行了可靠性计算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结合算例进一步分析可靠性指标,结果表明信息层故障将明显增大系统的故障损失,而对系统连锁故障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小。针对信息传输延时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负荷点期望缺供电力的变化幅度随过程总线传输延迟率的增加而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