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逐渐受到重视,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越来越依托于轨道交通体系发展模式,即TOD模式.文章以TOD模式为视角,分析了TOD与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的耦合关系,从人性化设计要素出发,在整体规划、交通流线、功能空间和衔接空间方面指出现阶段地铁站域地下空间中存在的设计规划问题,并根据整体性原则、步行可达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四个原则,提出对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具体人性化设计的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地铁的快速发展,地铁站与周边地块地下商业空间的连通需求越来越多。通过分析合肥地铁3号线芙蓉路站接驳融创地下商业空间连接通道工程设计案例,介绍地铁连接通道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总结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情境塑造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作为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情境塑造最终的目的是使消费者得到更加人性化的购物体验.目前我国的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更多的是出于使用功能的考虑,为了迎合今后城市的发展,情境塑造在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通过对情境塑造的原则进行解析,结合案例分析及相关探索情境在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的原则,为今后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的建造提供可行性设计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具体购物广场的实例,分析其地下商业与地铁站连接的地下商业空间与形态。重点论述在地铁交通的影响下地下商业空间与形态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并通过实例研究得出地下商业空间与形态具体设计手法。解决在地铁交通的影响下进行地下商业空间的设计的特点,使其与地铁交通有机结合,提高地下商业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为地铁交通的影响下进行地下商业空间的设计提供了相应的设计原则和具体操作手法。  相似文献   

5.
地下商业空间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商业设施的有效补充。以内陆城市兰州为例,从发展历程、分布情况、开发形式、规模等几个方面分析兰州城市中心区地下商业空间现存问题,研究提出结合地铁换乘点统筹规划、地上地下城市空间立体开发,改变地下商业空间单一形式,空间形态人性化设计等地下商业空间整体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空间句法理论作为一种研究空间组织和空间行为的有力工具,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以空间句法理论作为切入点,采用Depthmap软件对天津地铁某线站厅层的商业空间形态进行分析,通过量化分析和可视化手段解读地铁站厅层的客流分布特点,进一步总结出标准站、换乘站地铁站厅层商业空间的组织模式。根据地铁站厅层通道和节点处的空间特点,选择配置多样的商业业态,使客流能在各区域顺畅通行的同时,为地铁站厅层商业空间带来活力和效益,并为后续的设计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地铁站环境人性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天津地铁站的实地考察,结合国内外地铁环境特征,总结消除人们在地下空间不安感的多种人性化环境设计手段,以促进我国地铁站的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8.
任洁  于洛 《江苏建筑》2024,(1):19-23
地铁作为一种便捷的出行方式,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地铁站点区域地下商业空间的活力度和便捷度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和生产生活质量。当下由于前期地铁站点区域地下商业空间前期规划不合理、政策依据薄弱、功能定位不明确、交通流线组织紊乱、缺乏特色等影响其基本运行和发展的工程案例层出不穷。文章针对这类情况,梳理此类空间开发的原则及意义,从政策层面、功能定位及交通组织3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南京新街口地铁站德基广场地下商业空间成功案例,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地铁站域地下土地资源,打造出一个吸睛宜人、可良性持续发展的地铁站点区域地下商业空间。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地铁的发展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的压力,为人们提供了舒适便利的出行环境。地铁站地下公共空间设计在地铁建设中尤为重要。从三个方面调查研究了石家庄地铁站地下公共空间的设计,分析总结出目前两条地铁线地下公共空间各个要点的设计表现,希望为石家庄地铁未来的建设提供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0.
地铁站作为城市、市民和地铁交通的连接点,是人们乘坐地铁的必经之地,而地铁站地下空间已经成为市民日常出行和生活的场所之一。文章针对城市大型地铁交通枢纽站,调研市民在地铁站地下空间中的不同行为类型,以人群行为和物质空间的构成与关系为研究主线,探讨交通人流影响下的地下生活空间设计,提出在满足交通和安全的基本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定位与设计,扩大非付费空间所占的比例,以及充实多元复合的功能设施等方式,提升和完善地铁站地下生活空间的设计和建设。  相似文献   

11.
蒋蓉  陈乃志 《四川建筑》2006,26(6):11-12,16
地铁地下空间功能多种多样,编制地铁地下空间规划必须关注地铁地下空间综合功能。在地铁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中商业开发量应建立在一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才能为地铁站点地下空间的设计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文章在成都地铁1号线南段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基础上,侧重论述地铁地下空间的功能与商业开发。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伴随着TOD模式的开发,越来越多地铁站与地下商业空间直接相连。该连接空间不仅承担着疏散人流的作用,也能为地下商业区提供客流量。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新街口地铁站为例,通过文献归纳、问卷调查、IPA分析法等方法,分析连接空间环境与人群行为需求之间的矛盾,总结出连接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地铁为代表的地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综合开发的重要基础,交通功能已成为地下空间开发的主导功能,围绕地铁站形成的地下步行交通系统是城市立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地下空间规划更多的是采用"经验判断""定性分析"等方法进行设计,对地下空间交通主导功能的研究缺位,导致地下空间建设在完成之后才发现交通功能不全、交通空间不足及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尤其是在地铁站等交通敏感地区,无法实现交通引导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初始理念。文章重点关注地铁站使用者的需求,运用"以行定形"的规划理念,通过交通数据分析和行人微观仿真两大技术手段,构建满足地铁站周边交通功能需求以及行人高效舒适体验的地下步行系统。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铁地下的空间所具备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对地铁地下的商业空间实施规划和开发,需要充分关注地下空间的综合性功能。在我国地铁地下的商业空间规划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来确立商业开发量,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对地铁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开发设计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本文就对杭州地铁地下的商业空间的开发与和规划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李鹏  熊元潮 《建筑技术》2022,(12):1681-1684
以武汉地铁王家湾站(3、4号线换乘)与纽宾凯K3地块地下商业空间连接通道为例,结合平、立面布置及横断面设计、与地铁车站及K3地块地下商业空间衔接等方面,阐述连接通道设计与明挖、暗挖施工方案,对地铁车站与周边地下商业空间无缝衔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铁车站及周边地上、地下空间城市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前国内城市地铁建设方兴未艾.以地铁站为中心的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将揭开新一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序幕.文章以上海静安寺地区地铁站及其周边的开发为例,分析当前地下空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探讨了地铁站及周边地区地上、地下空间整合的方法.最后概括出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方法论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昊 《华中建筑》2009,27(9):59-61
当前武汉城市地铁建设逐步展开,以地铁站为中心的周边城市区域开发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将引领新一轮的城市建设。该文首先对地铁站综合开发的一些理论进行了研究,然后以中南路地铁站及其周边的开发为例.通过结合相关理论以及分析区域现状,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探讨了地铁站及周边地区地上、地下空间开发以及整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董巧巧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2(Z1):1186-1190,1221
地铁建设给中国城市的建设地下空间带来契机,在提倡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前提下,应注重自然采光和通风,创造以人为本的地下空间,使人们享受地铁带来的生活.在地铁站及周边建筑中插入中庭空间是地下空间引入自然光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同时,此类空间又为自然通风创造了条件.自然采光和通风完全可以相互联系,形成协同系统并创造出人性化的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寒地地铁站空间环境设计品质、优化乘客出行体验,文中以寒地城市哈尔滨地铁一号线的站点为例,运用IPA分析法对地铁站厅空间环境进行调研分析,从可视化数据结果中得出乘客对空间环境的整体感知情况及现状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得到6项弱势品质要素,并针对性提出界面形象、生态景观、辅助功能三方面的优化设计建议,以期为下一阶段的哈尔滨地铁以及寒地城市地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内城市地铁建设方兴未艾,以地铁站为依托,开发地下及其上部空间成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地铁站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地铁站与周边地下空间结合开发的五种类型,在分析上海地铁站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基础上,提出整合式开发模式将会成为地铁站周边地下空间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