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属间化合物的价电子结构空间分布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提出了金属间化合物物价电子结构的空间分布模型,据此分析了TiAl的脆性本质。结果表明,TiAl脆性是由于其N1太小而N较大引起的。同时表明,该模型民其它从电荷密度出发的电子理论研究相比,处理方法简单且物理意义明确。  相似文献   

2.
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的TiAl金属间化合物室温下的德拜温度θ_D为515 K,此值远大于纯铝及纯钛的相应温度值(394及380 K).它预示TiAl金属间化合物成键时的Ti-Ti键及Ti-Al键均有所加强,且与其价电子结构的计算结果相符.此外,还讨论了TiAl德拜温度与其价电子结构及脆韧转变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钛与钢的连接界面处,由于母材组元的相互扩散和反应,形成了TiFe和TiFe2金属间化合物,对接头性能影响很大。运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计算TiFe和TiFe2的价电子结构和共价键键能,并从价电子结构层次分析TiFe和TiFe2热稳定性和脆性。结果表明:TiFe2比TiFe具有更牢固的共价键络,因此其热稳定性更好; TiFe和TiFe2的脆性因子均小于0.08,表现为本征脆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余氏理论提出了一个价电子结构参数--脆性因子α,分析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价电子结构并计算其α值,得到与实验规律一致的结果,从而解释了其脆性本质。  相似文献   

5.
6.
三元Fe3Al基金属间化合物价电子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分析了Fe3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价电子结构,建立了DO3型晶胞的键络模型,为提示合金成分-结构-性能与Fe3Al合金相价电子结构的关系作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7.
运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计算Au-Cu系金属间化合物的价电子结构、共价键键能及晶体理论结合能。计算结果表明:金属间化合物Au3Cu、AuCu、AuCu3的最强键分别为Au—Au键、AuⅠ—AuⅡ键、Au—Cu键,最强键键能分别为10.7286、10.038和10.1630kJ/mol,晶体理论结合能分别为401.25、363.64和381.02kJ/mol。用EET理论计算的晶体结合能值与用特征晶体理论计算的晶体结合能值基本吻合。3种化合物中,Au3Cu的最强键键能和晶体理论结合能最大,因此其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合金γ-TiAl价电子结构的计算及其力学性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计算了合金γ-TiAl及γ-TiAl、α—Ti、β-Ti、α2-TiAl的价电子结构;利用价电子结构给出的信息-相结构因子αN、F、ρL/V、ρC/V和键络的空间分布nα,讨论了γ-TiAl、合金γ-TiAl的价电子结构及其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分析了合金元素的合金化行为,提出了改善γ合金力学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价电子结构对其脆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余氏理论提出了一个价电子结构参数──脆性因子α,分析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价电子结构并计算其α值,得到与实验规律一致的结果,从而解释了其脆性本质。  相似文献   

10.
应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计算了Ni-Al系各相的价电子结构和理论结合能,并应用理论结合能值进一步计算了各相的反应生成焓,通过各相生成焓的比较对界面反应生成相进行了预测。Ni、Al、Ni3Al、Ni5Al3、NiAl、Ni2Al3和NiAl3的结合能计算值分别为427.44,324.58,441.11,440.10,435.51,432.66,395.05 kJ/mol,与实验值吻合良好。在Ni/Al界面,Ni2Al3相的生成焓最小,保温过程中,Ni2Al3相将最先析出。随后,NiAl相将在Ni2Al3/Ni的界面形成,而Ni3Al相将在NiAl/Ni的界面形成。在NiAl/Ni3Al界面,Ni5Al3生成焓绝对值较小,需要在较高温度下保温较长时间才可能形成。界面反应生成相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余氏电子理论),采用自洽键距差法计算了表征合金相性质的价电子结构参数,并利用该参数讨论了合金元素(Al、Sn、Ti、Hf、V、Mo、Nb、Cu、Fe、Cr、Ni、Pd、Re等)对锆合金相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元素对锆合金相变温度的影响可以用αβ相的结合能之和()与结合能之差()来表征。溶入锆基体后结合能之和较小的Cr、Al、Sn、Fe、Cu、Ni、Ti等元素会抑制αβ相转变,提升相变温度;而溶入锆基体后结合能之和较大的Hf、V、Mo、Pd、Nb、Re等元素会促进αβ相转变,降低相变温度。在锆合金相变过程中,具有正结合能之差的元素(Al)将促进βα相转变,提升相变温度;具有负结合能之差的元素(Cr、Sn、Fe、Cu、Ni、Ti、Hf、V、Mo、Pd、Nb、Re等)将抑制βα相转变,降低相变温度。α相稳定元素(Al)和β相稳定元素(Mo、Nb、Re、V、Pd)可用来解释,但是β相稳定元素(Cr、Fe、Cu、Ni、Ti)主要通过来解释;此外,α相稳定元素(Sn、Hf)可以用较小的来描述。  相似文献   

12.
应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理论(EET)计算了铁电材料PbZrxTi1-xO3 (0<x<1)体系的价电子结构.研究表明,O的2p轨道与B位原子(Zr或Ti)的最外层d轨道的杂化是铁电性的必要条件.PZT为四方钙钛矿结构时,B位原子相对于O发生了一个位移,由此产生了一个电偶极矩(自发极化),B位原子和O原子共价作用的强度(表现...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采用键距差法(BLD),分析并计算了C11b型金属间化合物MoSi2的价电子结构与理论键能;采用合金元素Al部分取代MoSi2晶格中的Si原子,依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在代位式固溶体中的平均原子模型,分析并计算了C11b型Mo(Si0.95,Al0.05)2的价电子结构与理论键能。结果表明:Al微合金化改变了Mo原子和Si原子的杂化状态,从而使相应的价电子结构参数发生变化。与MoSi2相比,Mo(Si0.95,Al0.05)2固溶体中共价电子数在总价电子数中所占的比例(h)由65.87%降至64.28%,因而Al微合金化不利于MoSi2强度的提高;但是晶格电子数由4.7141增至4.9202,所以Al微合金化有利于MoSi2塑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微量铬元素对FeB相价电子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铬元素降低硼化物层脆性实验验证,用EET(Experimental Electron Theory)理论,着重分析了微量铬元素对FeB相价电子结构的影响。认为:铬原子置换FeB相中的Fe原子,可改善FeB相空间键络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强键与弱键差值减小,提高弱键的键能,对其他键也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作用,从而降低FeB相的本质脆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钛容器易发生塑性开裂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对W2C相的价电子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键距差方法计算了W2C晶体中各键上的共价电子数。结果表明,近似平行于c轴最近邻的W-C原子键最强,其共价电子数nA=0.69925,键能EA=141.2kJ/mol;近似平行于c轴的W-W原子间结合力次之,其共价电子数nG=0.20834,键能EG=46.24kJ/mol;位于(0001)面上的W-W原子键也较强,该键上共价电子  相似文献   

16.
经验电子理论中与温度相关的价电子结构计算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合金平均线膨胀系数,建立起与温度相关的合金价电子结构计算模型,对该模型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研究了Cu和钢中γ-Fe-C含碳奥氏体晶胞价电子结构与温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温度可以显著影响合金价电子结构,温度升高时,其晶格常数增加,原子向较低杂阶迁移,各键的共价电子对数na及价电子结构中的相结构因子(nA、∑nc和FC^D)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应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理论)计算了不同Y2O3掺杂量的ZrO2基固体电解质材料价电子结构,探讨了成分、价电子结构与离子电导率间的关系,得到了与实验规律一致的结果。提出了可用复合参量P来预测离子电导率,为从理论上预测具有高离子导电性的YSZ材料成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晶体空间群理论,对SrBi_2Ta_2O_9进行了从正交相到四方相的晶体重构,计算出SrBi_2Ta_2O_9在铁电相变中的原子位移,确定了SrBi_2Ta_2O_9沿a轴方向的自发极化。在此基础上,采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计算了SrBi_2Ta_2O_9的价电子结构,进而得到SrBi_2Ta_2O_9中各原子的有效价电子数,由原子位移和有效价电子数求得正交铁电相SrBi_2Ta_2O_9的自发极化强度为18.14μC/cm~2,与实验数据和其他理论方法的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The valence electron structure (VES) in compound layer of steel plasma-nitrided at 560℃ with rare earth (RE) addition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empirical electron theory (EET) of solids and molecules and BLD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ce of RE atoms diffused into surface layer leads to an increase of phase structure factor, which explains the catalyzing and micro-alloying effects of 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