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静态混合器中混炼制备出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PP(聚丙烯)共混物切片,通过熔融纺丝制备出直径约为15~20μm的EVA/PP共混纤维.文中探讨了EVA含量、纺丝温度和挤出速率/卷绕速率匹配对其熔融纺丝稳定性的影响.这有利于确定共混物的最佳纺丝工艺.  相似文献   

2.
在静态混合器中混炼制备出EVA(乙烯-醋酸惭烯酯共聚物)/PP(聚丙烯)共混物切片、通过熔融纺丝制备出直径约为15 ̄20μm的EVA/PP共混纤维。文中探讨了EVA含量、纺丝温度和挤出速度/卷绕速度率匹配对其熔融纺丝稳定性的影响,这有利于确定共混物的最佳纺丝工艺。  相似文献   

3.
皮芯复合中空纤维对油性物质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混物为芯层、聚丙烯为皮层,熔融复合纺丝制备了中空复合纤维.研究该纤维对苯乙烯、乙酸乙酯、丙烯酸甲酯和柏树精油等物质的吸附性能以及影响吸附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吸附量主要取决于纤维中乙烯-乙酸乙烯酯的含量及乙酸乙烯酯与油性物质溶解度参数的差异.两者的溶解度参数差异越小,吸附量越大;初生纤维拉伸倍数在0~4倍时,随着拉伸倍数的增加.纤维对油性物质的吸附量降低:纤维对油性物质的吸附最佳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对服装高档化、个性化要求的日益增强和对功能性整理织物要求的提高,开发新型变色纤维材料、变色织物将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市场上生产的变色纤维和织物普遍是通过印染和后整理得到,大多存在强度差和易失效等缺点。本文通过熔融纺丝法将变色材料分散到聚合物中制备出一种光致变色皮芯纤维,且将变色材料置于纤维芯层,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护,大大提高了变色纤维的机械强度并有效的克服其易失效等缺点。  相似文献   

5.
高中空度PP中空纤维制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复合纺丝法制备了以PP为皮层、以特殊改性共聚酯为芯层的皮芯结构复合纤维;然后,利用芯层在碱液中可水解的性质将芯层溶除,从而获得中空度为30%~50%的、密度更低的PP中空纤维.  相似文献   

6.
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纺丝添加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干-湿法纺丝工艺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研究了高分子成孔剂、非溶剂、表面活性剂对成膜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适当比例加入高分子成孔剂、非溶剂、表面活性剂,充分利用高分子成孔剂的分散与增稠作用、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润湿作用及非溶剂的降粘与微分相作用,使3类添加剂的致孔机理协同作用,从而可以纺制出孔径适当、高透水通量的PVDF中空纤维分离膜.无机盐的加入可显著提高PVDF中空纤维膜的水通量.  相似文献   

7.
中空纤维垂直向上熔纺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PP/PEG蓄热调温复合纤维的纺丝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丙烯(PP)和分子量为1000~2万的聚乙二醇(PEG)及增稠剂为主要原料,采用熔融复合纺丝的方法研制出了蓄热调温纤维.该纤维加工成490g/m2的非织造布,在35.5℃左右时其内部温度较纯丙纶非织造布低3.3℃,在26.9℃左右其内部温度较纯丙纶非织造布高6.1℃.  相似文献   

9.
PP/PEG蓄热调温复合纤维的纺丝与性能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聚丙烯(PP)和分子量为1000 ̄2万的聚乙二醇(PEG)及增稠剂为主要原料,采用熔融复合纺丝的方法研制出了蓄热调温纤维。该纤维加工成490g/m^2的非织造布,在35.5 ℃左右时其内部温度较纯丙纶非织造布纸3.3℃,在26.9℃左右其内部温度较纯丙纶非织造布高6.1℃。  相似文献   

10.
中空纤维作为一种重要的差别化纤维,因其特有的结构而赋予纤维、织物特殊的性能,通过纤维功能化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并拓展应用领域。从中空纤维的制备方面,对熔融纺丝、溶液纺丝、复合纺丝等进行了论述,并针对纺丝条件对成纱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中空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对中空纤维应用的前景展望,探讨了中空纤维无论是在纺织服装领域还是在膜分离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以直接分散、一步法、二步法3种不同工艺制备出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纳米TiO2复合材料,并探讨了制备工艺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利用FESEM与FT-IR测试手段表征纳米TiO2微粒在EVA中的分散性及结构。结果表明:将EVA、纳米TiO2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同时进行复合(一步法),可使后两者达到协同增韧EVA的作用,有利于纳米粒子在基体中的分散;一步法工艺最佳,具有补强作用的TiO2微粒在EVA基体中的分散粒径小于100 nm,且当纳米TiO2颗粒的质量分数为1%时,对EVA的改性效果最佳。此外,FT-IR测试表明,纳米TiO2与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EVA之间形成了新的键合结构。  相似文献   

12.
首先采用溶液成型的方式制备PP/ATO复合材料,然后将其进行熔融纺丝制备复合导电纤维,采用扫描电镜(SEM)、广角X-衍射(XRD)及热失重仪(TGA)分析了复合纤维的结构,测试了复合纤维的导电性能。结果表明:纳米ATO在PP基体中分散良好;纳米ATO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提高PP纤维的导电性能,当其质量分数为7.5%时,复合纤维的电导率可达10-6S/cm;ATO的加入没有改变PP的结晶形态,复合材料的结晶形态仍属于a晶型;PP/ATO复合纤维的热稳定性与纯PP相比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以哌嗪水溶液为水相,均苯三甲酰氯正己烷溶液为有机相,在聚砜基膜上进行界面聚合反应,制备出两种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聚砜纳滤复合膜:中空纤维复合膜与平板复合膜.文中对二者的分离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说明,尽管聚合条件相同,基膜性质相近,平板膜与中空纤维膜的性能差异很明显.分析二者受压应力及形变,认为两种复合膜性能差异的原因在于平板膜与中空纤维膜应力形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PA6超微化及PA6/PP/硅灰石复合材料制备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粒度分析,透射电镜观察,分子量测定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尼龙6(PA6)及与内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和硅灰石混合的PA6在碾磨力场作用下的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变化,实现了PA6的超微化,使用碾磨共混所得的PA6/PP-g-MAH/硅灰石混合微粉制备一PA6/PP硅灰石复合材料,研究表明,在碾磨力场作用下,PA6分子链发生断裂,粒度减小,最小可以达到80nm,碾磨过程中聚合物和填料之间的分散和相互作用使PA6/PP/硅灰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增加,其屈服强度最高达到57MPa.  相似文献   

15.
采用化学镀法在化学纤维布表面覆盖均匀镍层,通过热处理去除基体后获得中空镍纤维管;将其置于化学气相沉积装置中,通过调整合适的氢气和甲烷流量比及气压条件制备了以中空微米镍纤维管为主体结构、碳纳米纤维(CNF)以及金属管体结构为存储介质的碳纳米纤维/镍管复合纤维材料.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中空镍纤维及复合纤维管表面形貌,x射线衍射(XRD)对复合纤维管晶相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利用模版法制备出的中空镍纤维管孔径在10μm左右,管壁厚约0.5μm;化学气相沉积制备过程中,当微波功率500W,氢气和甲烷流量比100:6,气压4.0kPa,沉积时间5min时,复合纤维管外壁和端口内壁均匀沉积长径比较大且直径均匀分布的碳纳米纤维,碳纤维直径约50nm;复合纤维成分为碳纳米纤维、镍和三镍化磷合金相,其中碳纳米纤维表现为石墨相.表面覆盖有碳纳米纤维的镍管复合材料,增加了材料自身的吸附存储和导电性能,可应用于多相催化、电容存储和电极材料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
改性苎麻/聚丙烯热塑性复合材料界面及结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型生物酶改性技术对苎麻进行改性处理,与热塑性树脂基体聚丙烯复合制成改性苎麻/聚丙烯热塑性复合材料,分析研究改性苎麻与聚丙烯基体的界面浸润性能、苎麻体积含量、冷却方式等不同成型条件对苎麻/聚丙烯结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制备了PAMPS/PVDF中空纤维凝胶复合膜,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了测试、表征,并研究了复合膜渗透性能的环境(pH值、离子强度)响应性.结果表明,凝胶复合膜不仅保留了PVDF基膜的优良性能,同时又具有聚电解质凝胶PAMPS的某些特性,其通量随pH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获得催化活性高、抗磨耗性能强的光催化复合材料,研究通过冷-碱腐蚀处理手段和高温黏附技术,制备空心玻璃微珠-纳米TiO2光催复合材料.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UV-Vis等设备,对样品进行表征. 以汽车尾气为降解对象,采用搓揉试验机和自制的环境测试系统,分别测试复合材料的抗磨耗性能与光催化效能. 结果表明,纳米TiO2能够较好地附着到空心玻璃微珠表面,空心玻璃微珠-纳米TiO2光催化复合材料相对于纯纳米TiO2具有更强的透光能力和光催化降解能力. 该复合材料对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均有显著的降解效果,氮氧化物的净化效果高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具有较好的抗磨耗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