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硫酸烧渣再回收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硫酸烧渣试验研究,确定磁选 浮选的工艺流程回收硫酸烧渣中的铁和硫等元素,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2.
《黄金》2015,(11)
硫酸烧渣是硫铁矿制酸氧化焙烧产物;从硫酸烧渣中选铁的工艺技术指标一直不高,其主要原因是硫铁矿氧化焙烧过程中生成的氧化铁矿物颗粒微细,高温时新生成的氧化铁矿物颗粒会与杂质和脉石矿物颗粒相互包裹、相互黏结、相互污染。该文将硫酸烧渣选铁改为硫精矿再浮选提纯硫化铁,即通过提纯硫酸原料中硫化铁的质量分数,从而去除原料中的脉石和杂质,使硫酸原料中硫品位达到50%~52%(黄铁矿型原料)以上,硫、铁回收率均达到90%~92%;采用该高纯硫精矿制造硫酸,硫酸烧渣中铁品位达到63%~67%,使硫酸烧渣全部直接成为铁精矿,无需再选矿,达到了有效利用硫酸烧渣中铁的目的。该工艺能够获得较高技术指标的原因是硫精矿除杂提纯浮选是硫化矿选硫,采用高纯硫精矿制酸,避免了非目的矿物污染硫化铁的氧化焙烧过程以及硫酸烧渣选铁时杂质含量高、铁品位低、选矿技术指标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铁矿制酸烧渣生产铁精粉试验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从黄铁矿制酸烧渣的工艺矿物学入手,通过采用分级,重选丢尾,浮选脱硫降硅提高铁品位的“重-浮”工艺流程,成功地将该低铁硫酸烧渣回收成产品质量较好的铁精粉。  相似文献   

4.
从某矿黄铁矿烧渣中回收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采用磨矿-弱磁-中磁工艺流程和脉动高梯度磁选机回收某矿黄铁矿烧渣中的铁。经小型试验和扩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指标,为从黄铁矿烧渣中回收铁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综合利用硫酸烧渣中的铁,采用浮选—焙烧工艺对硫酸烧渣原料硫精矿进行提纯除杂试验研究,考察了磨矿细度、抑制剂、捕收剂等对试验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0.074 mm占70%条件下,浮选作业添加高效抑制剂抑制脉石矿物,采用丁基黄药作为捕收剂,提高了精矿品位;闭路浮选试验获得的精矿进一步焙烧,通过控制适宜的焙烧条件,获得的硫酸烧渣铁品位达到65%以上,含硫低于0.4%,可作为铁精矿直接销售。该工艺能综合回收铁,使硫酸烧渣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对某化工厂黄铁矿制酸烧渣的工艺矿物学性质进行检测分析,确定采用筛分水洗—溜槽重选—浮选脱硫选矿工艺流程,从烧渣中分选获得了铁品位为65.29%,铁回收率为83.74%,硅、硫含量分别为4.89%、0.15%的高品质铁精矿产品。  相似文献   

7.
硫酸烧渣综合回收铁国内研究多有报道,以浮选为主,但难控制,产品质量波动较大。试验室硫酸烧渣焙烧磁选的研究,认为流程简单,铁精矿质量稳定,易于控制。  相似文献   

8.
硫铁矿烧渣是生产硫酸时焙烧硫铁矿产生的废渣,因为含有大量的铁等有效成分,近年来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样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还减少了硫铁矿烧渣对环境的污染。本文主要阐述《硫铁矿烧渣》国家标准在制定过程中适用范围、主要成分及杂质含量等方面指标确立的依据和思路,旨在更好地宣贯和实施该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9.
用硫铁矿烧渣生产铁精粉,可为铁矿资源日益紧张的钢铁工业提供炼铁原料。本文针对三种品级的硫铁矿烧渣,研究了各自适宜的处理工艺。对于TFe(铁品位)相对较高的棕色型烧渣,通过磨矿-弱磁选-强磁选工艺,依次分选出磁铁矿、赤铁矿,将TFe从61.21%提高到64.06%;对于TFe中等的红色型烧渣,通过磁化焙烧-磨选工艺,将烧渣在温度650~700℃、CO/(CO+CO2)为10%~20%的条件下焙烧,烧渣中赤铁矿可较好地还原转化成磁铁矿,再经弱磁选分离,可使TFe从53.51%提高到64%以上;对于TFe较低的黑色型烧渣,通过磨矿-弱磁选工艺,TFe从44.83%提高到64.73%。通过分选试验,三种硫铁矿烧渣的TFe都可提高到64%以上,回收率可达77%以上。本研究为不同类型的硫铁矿烧渣选择适宜的处理工艺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铁矾渣还原焙烧制备磁铁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某锌冶炼厂的铁矾渣进行了粉煤还原焙烧-磁选试验研究,考查了焙烧过程中Zn、Fe、S等主要元素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900℃时还原焙烧可以产出磁性很强的磁铁矿,Zn转化为铁酸锌。超过900℃时会有有碱性硫化物生成。粉煤还原焙烧铁矾的最佳条件是:温度900℃,粉煤用量为45g/kg,焙烧时间75min。此时烧渣含S3.07%,含Fe55.94%,烧渣水浸后含S降低到1.47%。在最佳条件下进行焙烧—磁选,精矿含Fe在58.99%~58.72%之间,精矿中Zn含量均比尾矿高约1%,烧渣中大部分S与磁性产物在一起,磁选精矿含S在2.5%~3%之间。  相似文献   

11.
杨强 《钢铁钒钛》2012,33(2):67-70
阐述了钒钛磁铁矿冶炼条件下高炉渣的特性,分析了攀钢出铁沟用免烘烤捣打料的损毁机理,研究了兼有促烧和防粘渣作用的复合添加剂对攀钢出铁沟用免烘烤捣打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复合添加剂不仅能提高材料的强度,而且还会提高材料抗渣性。设计的新型出铁沟免烘烤捣打料有效地解决了粘渣问题,使用寿命由原来的3~5天提高到7~9天。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川南煤系硫铁矿特性,结合尾砂和硫铁矿烧渣中铁利用的研究,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硫铁矿的工艺流程。从不同品位硫精砂制磺和制酸后烧渣铁利用的讨论分析,说明富选42~45%的硫精砂是现实可行的,实施后对企业和社会都有较大效益。  相似文献   

13.
刘泉兴 《山东冶金》2002,24(2):41-43
通过采取铁口上方局部风口送风、富氧枪烧铁口、铁口出铁、及时排放渣铁、集中与分散加焦和适时打风口等措施,有效地处理了炉缸冻结事故.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从高硫硫铁矿烧渣中微生物脱硫,考察了培养基种类、矿浆固液质量体积比、pH、细菌接种量、表面活性剂、温度及粒度等因素对微生物脱硫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菌种接种量3%、矿浆pH=1.5、温度30℃条件下对固液质量体积比3∶10的硫酸渣矿浆进行脱硫,72 h内,烧渣的硫质量分数由1.78%降至0.28%,脱硫率达86.02%,铁品位由53.78%提高到59.56%;脱硫后的烧渣符合铁精矿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冶炼专业組于1963年12月中旬,在北京召开了一次黄铁矿焙烧渣(以下簡称烧渣)綜合利用技术座談会。到会的有火法炼鋅厂、中南矿冶学院、江苏省矿山管理局、北京有色冶金設計总院、北京矿冶研究院和冶金部有色司等单位的代表三十余人。目前我国各地硫酸、造紙等厂产出大量的烧渣,尚未加以利用。烧渣中含有可以回收的銅、鉛、鋅、鈷、銅、金、銀等有价金属,其中还含有45—55%的铁。經过回收有色金属和稀貴金属后的残渣,仍是一种很好的炼铁原料。因此,烧渣的綜合利用,是我国当前急需加以解决的重大技术課題之一。会上,中南矿冶学院作了关于“处理黄鉄矿烧  相似文献   

16.
金岩 《钢铁》1998,33(2):7-9
利用富氧燃烧技术研究一种高炉首次出失时吹烧铁口新工艺,使休风后的高炉出铁顺利,尽快达到了主炉在行,避免铁不出不来,炉内渣面上涨,风口烧等等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根据硫铁精矿沸腾炉焙烧产物烧渣的理化性质,开展烧渣回收金、银、铜、铁试验研究。最佳酸浸条件下,获得酸浸渣渣率93.75%、脱Cu率27.08%、脱As率39.72%;酸浸渣最佳氰化条件下,获得金、银氰化浸出率分别为77.45%和49.15%,高于生产水平,氰化渣含Au 0.69 g/t、Ag 12 g/t、Cu 0.11%、Fe 60.69%、As 0.17%、S 0.49%,浸渣金、银品位均较低;采用BY代号药剂处理酸浸溶液,铜回收率达99.9%,铁回收率达72%。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高炉锰铁炉尘(以下简称炉尘)数量、质量和利用概况。对比分析了通过用其作渣砖、配入铁矿烧结和锰矿烧结(以下简称铁烧和锰烧)三种途径的工艺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其中以锰烧工艺配入炉尘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陈锦安,男,1986年中南工业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毕业。现任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设计研究院冶化室主任。冶炼高级工程师。陈锦安同志在设计、科研市场十分不景气的情况下,带领全室人员团结协作,全方位开拓设计、科研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了一席之地,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主要事迹如下:陈锦安同志主持的“铜陵硫酸烧渣综合利用项目易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是国家“八·五”重点项目,该项目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硫酸烧渣无组织排放问题,而且还综合回收了烧渣中的铁、铜、金、银等有价金属。对全国1000万t/a烧渣而言,社会…  相似文献   

20.
《有色设备》2008,(6):56-56
大冶有色鑫诚化工公司硫焙烧厂是大冶公司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工生产企业,其焙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并人冶化系统制酸,可利用余热进行发电,烧渣主要用于炼铁。投产两年多来,该厂一直生产红渣,由于红渣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没有磁性,不易选铁,只能作为配料使用,市场销价低。而磁性焙烧的烧渣(又称黑渣)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经过磁选后可直接作为炼铁原料。近年来,磁性焙烧技术正在同行业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