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小浪底水库初期动用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适当控制肖水冲刷强度、避免宽河段河势发生较大变化的前提下,从有利于下尤其是艾山可道的减淤、恢复主槽行洪能力、改善当前下游河道不利的防洪局面出发,论证了小氏水库起始运行水位淤满前的运用方式。推荐起始运行水位采用210,2000年采用205m。调控上限流量采用2600m^3/s,调控库容采用8亿m^3。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近期黄河水沙变化,采用门限回归、谐波分析等模型预测了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15年的黄河天津水沙情况及入库水沙条件。预估15年平均入库水量310亿m^3,其中前5年约360亿m^3、后10年约290亿m^3;15年平均入库沙量约为9亿t,前5年与后10年均值接近。  相似文献   

4.
遵照小浪底水库“以防洪(包括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综合利用,除害兴利”的开发任务根据库区地形及库容分布特点,通过库区及下游河道物理 数学模型计算,从不同水沙条件库区干支流淤积量、部位、形态、下游河道尤其是山东 防洪减淤,水库供水、动能指标等项对比,对拦沙初期起始运行水位进行了分析论证,推荐沙初期起始运行水位采用210m,2000年采用205m。  相似文献   

5.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防洪运用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库容较大,为了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的库容优势,减少三门峡水库淤积及控制运用几率,对“上大洪水”,当小浪底水库水位达273m时,三门峡水库投入控制运用时机较好。对“下大洪水”,当小浪底蓄水位达270m时,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时机较好。通过多方案的分析比较,认为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在不影响大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中常洪水控制流量,中常洪水控制流量以5000m^3/s为宜,最高汛限水位以245m为宜。另外,还提出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四库联合防洪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6.
小浪底水库运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至2005年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将运用效果与设计成果进行了对比,结论认为:①水库自投入运用至今均处于拦沙初期运用阶段;②水库运用以来,干流淤积三角洲顶点位置随着库水位的变化逐步向下游推进;③库区淤积形态与设计淤积形态相比,总体看来淤积部位偏上游,但未侵占长期有效库容;④库区泥沙主要以异重流形式输移,排沙比与设计成果基本一致;⑤从目前支流纵剖面形态看,各支流均未形成明显的拦门沙坎,随着库区淤积量的不断增加及运用方式的调整,拦门沙将逐渐显现。建议今后加强对支流纵剖面、异重流倒灌和水库冲刷的观测,对支流拦门沙的形成及发展演变机理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7.
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控制河南河段滩岸坍塌、河势变化及整治工程险情的前提下,从有利于下游尤其是山东河段的减淤出发,论证了小浪底水库2000年减淤调度运用的关键调控指标,推荐起始运行水位采用205m,调控上限流量采用2600m3/s,调控库容采用8亿m3。分析了2000年遇不同水沙条件时库区淤积变幅及下游河道清水冲刷风险。  相似文献   

8.
小浪底库区支流倒灌形成泥沙淤积,而其淤积形态和淤积物组成与干流河床形态、水库运用方式、来水来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水库水位抬升,干流浑水倒灌支流并沿程落淤,支流沟口淤积与干流同步抬升,沟口以上淤积厚度沿程减小。随着淤积的发展,支流的纵剖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由正坡至水平而后出现倒坡。支流内淤积物组成与对应的主槽位置差别不大,随着运用时间的增加及淤积形态的变化,入库水流携带泥沙进入变动回水区后沿程分选,支流内淤积物组成随之产生一定变化。拦沙初期阶段,近坝支流淤积物自下而上发生粗化,远坝支流淤积物则比较复杂,靠沟口位置变化幅度不大,再向上游则呈现逐年细化态势。  相似文献   

9.
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调控流量分析论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根据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性,从减淤角度出发,分析了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的上限及下限调控流量。对得出的调控流量从下游河产可势及工程险情,下游河这减淤效果、水库的淤积发展及综合效益4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论证,经综合比选,水库拦沙初期,调控下限流量采用800m^3/s调控上限流量采用2600m^3/s。以后随首下河道冲刷的发展、河势的调整及整治工程的建设,在条件适宜时,调控上限一可采用3700m^3/s,以适  相似文献   

10.
根据小浪底水库的开发任务、初期水库输沙规律及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规律,对初期运用满足防淤减淤、供水发电要求所需要的调控库容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不同调控库容调水、水库淤积、下游河道减淤2及断面形态调整、发电的效果。认为当调控上限流量采用2600m^3/s时,调控库容采用8亿m^3;当调控上限流量采用3700m^3/s时,调控库容采用13亿m^3,可较好地满足防洪减淤2和供水发电需要。  相似文献   

11.
小浪底水库区天然地震本底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了小浪底水库工程地质、地震地质背景后,探讨了水库诱发地震的深入研究问题。首先分析了水库诱发地震前期预测和蓄水后判别的特点,阐述了水库区“天然地震本底” 的概念,提出库区天然地震本底研究是蓄水后判别是否属于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依据,量化 的地震本底可以作为判别的主要标志之一。指出年频次、月频次、地震年释放能量、库盆及 邻区地震级-频度关系等指标可作为小浪底水库诱发地震的判别标准。  相似文献   

12.
对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泥沙冲淤变化、河道河床质泥沙颗粒组成和实测资料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库区泥沙淤积的思路,所得结论为水库的运行管理和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库底清理是水库淹没处理的重要环节 ,其结果将会直接影响和决定水库蓄水后的水环境质量。因此提出在小浪底水库库底清理中 ,充分利用黄河多泥沙的特点 ,对硫磺窑窑衬采取低洼处就地填埋方式进行库底特殊处理是安全可行和科学经济的。  相似文献   

14.
小浪底水库调度运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浪底水库调度运行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水库运行对周边水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调度运行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合理的生态调度理念将水库对周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水平,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李锐  孙照东  史瑞兰 《人民黄河》2012,(1):78-79,91
采用1992年7月—2008年2月黄河干流潼关、三门峡、小浪底等水质监测断面氨氮逐月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行前后潼关、三门峡、小浪底的氨氮年通量、年平均浓度变化情况,并结合潼关自动站与花园口自动站氨氮监测数据以及断面过水流量历史记录,研究了小浪底水库对氨氮的水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运行后,就氨氮指标而言,小浪底坝下断面水质达标率大幅提高;从氨氮浓度波峰出现时间来看,小浪底断面氨氮浓度变化比潼关、三门峡断面滞后,滞后时间为30~60 d;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越大,有效库容越小,水库对氨氮的稀释作用越小,氨氮波峰滞后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6.
小浪底水库自吸式管道排沙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系统分析已建水库各种排沙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小浪底水库自吸式管道排沙系统总体思路,即利用水库自然水头,在近坝段库区内铺设可移动并带有吸泥头、可逐渐加长的管道,自动地将坝前约40 km范围内淤积的细颗粒泥沙和通过过坝隧洞或右岸山体内的隧洞排出库外,初步估算每年可排出泥沙3亿t。排出库外的泥沙可采用管道进行远距离输送,实现泥沙资源化。同时指出,过坝方案、自吸式吸泥头体型研制、排沙管道等是该方案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了预防小浪底水库富营养化,在调查监测基础上研究了富营养化预防对策,包括污染源控制、水库运用调控、监测站网建设和环境管理等,并制定了出现富营养化情况下的应急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18.
小浪底水库的设计洪水是黄河下游设计洪水的一部分。多年来根据大量实测和调查资料,利用多种方法对黄河下游的设计洪水多次进行了分析计算,所得成果比较稳定可靠。本文概述了所用分析方法及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9.
小浪底水库减淤运用方式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浪底水库具有126.5亿m~3库容,除41亿m~3库容供防洪、防凌和重复兴利运用外,剩余的库容进行拦沙和调水调沙运用。根据小浪底水库的开发任务,本文分析了水库减淤运用方式的形成条件,研究了减淤运用方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调度运用措施。在各种来水来沙组合下,不考虑非汛期人造洪峰,水库50年内平均减淤效益相当于下游河道20年不淤。减淤作用主要在前20年,以后水库长期运用,调水调沙,继续为下游河道减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