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沈学东 《大坝与安全》1998,12(3):52-55,61
本文介绍了水丰水电站主、副坝安全监测的项目及布置情况,并针对监测设施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为提高大坝安全监测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提出了对监测设施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解决在役中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普遍存在的建设不完备、自动化程度低及数据有效性不高等突出问题,本文基于国内大坝安全监测相关技术规范和江西省境内数十座水库监测设施更新改造项目,提出监测设施考证评价、优化设计、埋设施工和验收运用等系列改造方法,并以江西省靖安县石马水库为例,详细介绍了监测设施更新改造的实施内容和流程...  相似文献   

3.
红山水库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1座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比较完备,观测项目比较齐全。以下介绍了红山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的设备、方法、测次及精度要求,以及监测成果在水库安全、高效调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纪村水电站1999年进行了大坝设计复查,本文介绍安全监测设计复查,重点是变形和渗流监测,除土坝变形监测外,其余项目满足规范要求。作者还提出了一些改善监测设施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俊 《广西水利水电》2022,(5):112-114+118
以永福县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项目为例,介绍了该项目设计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从系统建设目标、设施布置、数据采集与传输、供电系统和数据管理平台等方面,总结该类型项目的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6.
在梳理国内外大坝安全监测相关规范及实践经验基础上,研究提出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评价总体框架安全监测设施可靠性及完备性、监测系统运行维护和自动化系统评价要素及评价方法等。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评价内容包括监测设施完备性评价、监测设施运行维护评价和自动化系统评价。监测设施完备性评价基于监测设施考证资料、现场检查与测试以及历史测值分析等方法,评价为可靠或基本可靠的监测设施是否满足大坝安全监控要求;监测设施运行维护评价包括运行管理保障、观测与维护以及资料整编分析等;监测自动化系统评价内容包括数据采集装置、计算机及通信设施、信息采集与管理软件、运行条件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分为正常、基本正常和不正常3个等级。评价为正常,应继续运行;评价为基本正常,可继续运行,但应及时修复完善;评价为不正常,需及时更新改造。  相似文献   

7.
张勤劳  赵谧  杨鹏 《西北水电》2007,(3):86-88,93
白杨河水库是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期间大坝安全监测只设简单的变形监测、渗流扬压力监测,由于长期运行条件所限,造成监测设施损坏,未能进行观测。本次按照水库运行需要并结合现行规范和监测技术设置必要的监测项目,并建立了大坝变形自动化监测系统即测量机器人系统,实现大坝变形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通过系统运行及实测数据分析,该自动化系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于水工建筑物来讲,大坝是建筑物的核心设施,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建筑物,考虑到目前人类对于项目建筑时,需要的地质结构条件、水文资料、生态环境等要素缺乏具体的了解,对于水流作用的研究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大坝项目在建设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是检验设计、校核施工和了解大坝安全状态的有效手段。文章通过分析大坝的运营情况,探讨了干扰大坝安全运营的因素,简明扼要的概述了大坝监测的原因、规范、方法,具体讲解了各个影响因素的检测内容。  相似文献   

9.
李松  刘传如 《治淮》2023,(12):43-44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是控制淮河干流洪水的战略性骨干工程,安全监测设施是工程的重要附属设施,需定期开展安全监测,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工程安全运用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现有的安全监测设施存在测压管淤堵、设备损坏、仪器不足等问题,已不能满足监测需求。从临淮岗工程原有监测设施情况出发,提出维修改造的建设内容及总体架构,进行试运行,以恢复安全监测设施原有设计功能,提升临淮岗工程安全运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杨定华  黄斌  周超 《人民长江》2015,46(6):52-55
丹江口大坝加高是在初期工程基础上进行的改扩建工程,初期工程坝体内虽埋设有安全监测设施,但老坝体已运行40多年,加之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些仪器设施己无法使用。根据大坝加高工程实际,设计提出安全监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尽量利用大坝加高前仍然完好的监测设施,但要在此基础上补充和完善;大坝加高前已有的监测项目,大坝加高后原则上均予以保留;外部观测与内部观测和渗流监测等仪器尽量结合布置,以便使几个方面的观测成果能相互验证和补充;各类监测仪器布置应突出重点,兼顾整体,力求少而精;运用当今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安全监测的自动化和可视化。详细介绍了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监测断面选择和仪器设施的具体布置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前珊溪面板坝安全监测工作中,存在着观测设施陈旧,自动化程度不高,观测资料分析深度、广度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等现象;必须重视监测设施和仪器设备保养和维护,重视计算机在大坝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全面系统地开展水工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积极稳妥推进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自动化建设,使安全监测工作真正起到大坝安全的耳目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过鱼设施运行效果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梳理了国内外过鱼设施运行效果监测评估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运行效果评估的主要内容和监测技术,探讨了有关过鱼设施的设计、运行与管理等效果评估方法。通过对比国内外过鱼设施运行效果主要监测技术方法及应用情况,结合国内已开展的过鱼设施运行效果监测评估实践,分析了国外过鱼设施规定和相关实践对我国过鱼设施设计、运行与管理的借鉴作用,讨论了我国已建过鱼设施的运行效果和作用,进而指出过鱼设施运行效果评估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加强过鱼设施监测技术方法研究、适时开展过鱼设施监测和运行效果评估、编制过鱼设施运行效果监测技术规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基槽开挖过程中进行的爆破试验、爆破震动监测、岩体声波检测及火工品性能检测,对优化施工方案,选择经济、合理的爆破工艺及钻爆参数起到积极作用。爆破震动监测及所得到的爆破振动衰减规律,确定了与大坝不同距离的基槽开挖爆破允许的单响药量,对有效控制施工爆破对丹江口大坝等临近构筑物及设施的振动影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完整流程包括:目标规划、配置设计、方案优选、施工建设、运行维护、效果监测以及评价改进。对于大尺度区域LID,可基于总体目标分解为不同子目标区域,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分为不同类型地块分块配置LID措施。以北京未来科技城为例,介绍了分区分块的LID配置方法,并对未来科技城LID效果开展降雨径流监测。结果表明,相比不采用LID措施情况,径流系数削减率可以达到78%;分析未来科技城雨水综合利用情况,雨水利用主要以入渗补给为主,综合利用率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白银市兴电灌区电力提灌工程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受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制约,工程所有设备的运行都是手工操作.随着“兴电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和“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实施,兴电灌区运用IT信息技术规划建设兴电灌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在工程建设中对泵站机组运行工况监测和机组远程启停、闸门远程控制和流量监测、调度软件开发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和科学调度配水.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坝右联转弯坝段高程143m处理采取了锯缝方案。锯缝方案实施后,选择在右联1号、右1号和右2号坝段143m高程水平裂缝布设了监测设施,以进一步的观测锯缝方案的实施效果。本文介绍了监测设施的布置,并通过在大坝加高施工期的观测成果分析,对丹江口大坝右联转弯坝段143m高程水平裂缝处理效果作了监测评价。  相似文献   

17.
水土流失监测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对国家宏观决策有重要影响。传统的水土流失监测设施设备落后、监测周期长、费时费力,可靠性差,不能实现实时在线监测,人为因素对观测数据和科学性影响比较大。该研究通过研制水土流失实时监测器,运用在线监测方法、手段,对水土流失进行实时测量,从而实现水土流失的动态实时监测,形成快速便捷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发布系统。对监测点数据采集的关键设备一水土流失实时监测器的原理等作了介绍,该监测器与传统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相比,具有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节约监测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将实施丹江口大坝加高,对后期工程施工期间的监测、老坝监测设施的改造及后期监测系统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谭运钊  王正祥 《人民长江》2015,46(14):91-93
金坪子滑坡距离乌东德水电站坝址不足1 km,在电站前期工程勘察阶段即发现滑坡体存在位移迹象,因此有必要对其展开全面监测和分析。在对滑坡体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详细勘察的基础上,将滑坡体划分为5个变形区,并合理布设了一系列监测设施以分析滑坡体的地表位移、深部位移、裂缝变形等。监测结果表明,金坪子滑坡重点监测区域(Ⅱ区)存在严重蠕滑,滑带明显,其位移变形速率与滑坡所处位置降雨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且约滞后于降雨1~2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