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1.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我国的城市化率由2005年的43%增长到2014年的55%。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的扩张,能源的消耗成为城市发展中首要问题,因此,如何降低能源的消耗,实现经济与节能的共同发展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现阶段,我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0%~22%,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能源需求不断增大,建筑能耗所占的比例将会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建筑能耗将达到总能耗的30%。因此,谋求有效的建筑节能手段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辽宁建材》2010,(12):25-27
<正>当前,我国建筑总能耗约占社会终端能耗的20%—30%。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随着城市发展,建筑将超越工业、交通等其它行业而最终居于社会能源消耗的首位,达到33%—40%。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减缓建筑能耗增长的曲线、推迟能耗高峰的来临,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能源危机是威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物能耗的总量和其占总能耗的比例均不断上升,发展建筑节能已是迫在眉睫。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建筑节能技术可有效缓解全球能源危机,有助于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能源既  相似文献   

4.
在欧洲工业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0%。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有继续增长的趋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宝兴副部长在2009年绿色大会上指出,我国北方采暖城市居住面积只有全国城市居住面积的10%,而建筑能耗却占到40%。因此,北方采暖城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我国建筑节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周国庆 《建筑》2006,(14):38-42
策划人语: 据统计,在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占到社会总能耗的30%,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可麓不断增长。而在建筑能耗中,通过外墙造成的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50%。因而,重视墙体保温工作,努力降低能耗,提高外墙的隔热性、气密性已成为实现建筑节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加,特别是电力能耗的增长已经成为政府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能源问题。近年来节能降耗成为社会及建筑行业的主要方向,住宅小区建筑能耗较大,其电能损耗占据全能耗总量很大的份额,因此在住宅小区建筑中节约电气能耗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有效的节能措施能够缓解当前小区能耗过大问题。基于此,文章对住宅小区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3,(12)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发展的同时能耗占社会能耗的比重也在增长并且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背景趋势下,推行绿色施工以及确切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与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碰到的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方面进行的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0前言从全球建筑能耗占比和中国建筑能耗占比的视角来看,有一种说法,即建筑运行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1/3。而实际上,全球的建筑能耗占比中,30%是建筑运行能耗,5%是建筑建造能耗~([1])。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1》数据显示,中国社会总能耗中建筑运行能耗占比22%、建造能耗占比11%~([2])。当前,我国处于新建建筑增长过程中,因此在建筑能耗中,建造能耗占比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这种高耗能建筑持续发展促使有关部门组织大规模的旧房节能改造,这将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建筑工程中积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缓解国家能源紧缺状况,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能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建筑能耗按广义能耗统计,约占全国总能耗的40%以上。为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状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使用能耗,改善环境质量,加强建筑节能管理,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建筑节能法》是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住宅面积的增加和人们对住宅建筑内热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住宅建筑的能耗指标迅速增加。而能源问题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能否有效降低能耗势必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通过分析我国住宅能耗设备的能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住宅能耗设备节能的侧重点应为住宅建筑内供暖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运行调节、空调系统的合理选择、太阳能热水器的充分利用以及提高灯具和其他家用电器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庆奎 《建筑节能》2007,35(10):58-60
高耗能建筑加剧能源危机,当前我国建筑耗能黑洞正日益扩大,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我国节能状况与国外差距巨大,法律监管空白是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发展生态建筑是降低能耗的有效手段.生态技术的逐步推广和运用,是实现建筑节能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李付魁 《城市建筑》2013,(12):165-165,175
世界正面临着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如何控制能源用量,提高用能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当务之急。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多,节能工作已迫在眉睫,建筑节能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的、清洁的天然能源,其发展迅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应用.使用太阳能将减少大量的能源消耗,是有效的节能方法.本文介绍太阳能在建筑节能方面上的应用,得出太阳能节能设计符合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刘岩  穆磊 《建筑节能》2009,37(10):76-79
从国内外建筑节能趋势及发展现状入手,选择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学校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实际调查审计了该院校在运行中的建筑能耗情况;根据调查审计结果,分析院校建筑能耗构成和特点及高能耗产生的原因,并根据该院校自身特点,结合综合节能的思想,从节能改造内容、流程、成本控制等方面提出具体有效的节能措施,达到节能的目的,并给同类大型建筑节能问题提供理论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建筑物能效水平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根据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及建筑业普遍情况,开展专项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对能耗水平的统计分析,实现超低耗能建筑,推广近零能耗建筑。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能耗数据进行挖掘,并借助SPSS软件对北京市某建筑进行能耗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是一种有效的能耗评价方法,分析结论与实际情况极为吻合。PCA在建筑能耗统计分析领域及节能管理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零能耗”建筑屋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能耗在我国社会商品能源总消耗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建筑能耗己逐步超过能源总消耗量的30%.显然,建筑节能的问题已成为我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迫切问题.在大量的建筑中,屋顶是建筑物外围护结构表面所占面积较小的部分,但其所造成的室内外温差传热耗热量却大于任何一面外墙,其表面积建筑能耗也高居整幢建筑物表面积建筑能耗比值的榜首.同时,建筑屋顶覆盖大量绿地,成为影响城市生态以及产生"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寻找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结合实际工程"武汉汤逊湖1号"的建筑设计体会,探讨"零能耗"建筑屋顶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建筑能耗现已成为社会节能的热点。对某综合购物广场建筑从空调系统、电梯、照明系统等主要能耗构成入手,汇总了该建筑物两年的建筑能耗状况。基于该建筑物的建筑能耗管理状况,从技术和管理机制上对该建筑的建筑能耗进行评价,提出了有效进行建筑能耗管理的方法及建议,为该建筑物降低建筑能耗提供了方向,突出反映建筑能源管理技术和机制在合理节能方面的作用。对综合建筑体的建筑能耗管理和节能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上海10家大型连锁超市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建筑能源审计的方式,并通过现场调研和用能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上海地区该连锁超市类建筑2012—2014年的能耗水平和能源利用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0家超市的建筑能耗水平自2012—2014年以来有所下降,但总体用能水平相对较高;同时,对大型超市的用能数据分析发现,大型超市年度建筑能耗最大的为冷冻冷藏系统,其次是照明系统和空调系统;然而在空调季节时,空调系统能耗的比例最大。针对超市建筑的能耗水平和用能特点,提出了节能改造建议和节能措施,为上海地区大型超市类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建筑是我国能源消耗的大户,建筑节能成为节能的主要环节。系统分析了我国建筑耗能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节能建筑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是启动建筑节能的最根本、最有效、最可持续的途径。总结了我国正在或者应该采用的外墙、门窗和墙面等节能建筑材料,并对节能建材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