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很多,过去常采用经验公式,即采用主要气象因子与作物需水量的经验关系进行估算,误差较大。近年来,国内外采用较多的是利用彭曼公式计算作物需水量,即通过采用参考作物需水量ETO与作物系数KC的计算方法。彭曼公式理论基础可靠,计算精度较高,但计算较复杂。本文简要介绍利用彭曼公式计算作物需水量的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2.
3.
张泉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1,50(6):81-83
从农田水利方面的应用范畴来讲,作物的需水量研究和计算目的是对灌溉需水量进行预测和分析,以科学数据指导农田灌水.文章以玉米、棉花、小麦为例,依据多年来试验的数据,通过分析各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展开对灌区需水量趋势研究,论述数据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的数据验证办法. 相似文献
4.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模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作物需水量的基本概念出发,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模拟农田根层土壤水循环的计算机模型-ISAREG.这一模型具有多种功能,可模拟根层土壤水分变化,评价给定的灌溉制度,计算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也可用以制订多种供水限制条件下的优化灌溉制度.用望都灌溉试验站的小麦、玉米、棉花3种作物两年的试验观测资料对上述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6.
用水量核算方法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的一项技术支撑。以山东济宁市梁山县为研究区,采用FAO(国际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该县3种主要农作物的逐日作物需水量及净灌溉需水量。研究中考虑到研究区的作物种植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等因素提出理论需水量和折算系数的概念,通过推求理论需水量与实际用水量的折算系数,对2011年和2012年梁山县灌溉用水量统计数据进行核算,核算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08%和-1.52%,核算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频发的干旱情况影响该地区农业水循环与粮食安全,研究玉米水分供需关系对于理解该地区干旱机理有重要意义。根据FAO-56单作物系数法,计算玉米生育期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作物需水量(ETc)和灌溉需水量(Ir),依托CROPWAT模型制定灌溉制度,并通过计算作物水分盈亏指数(CW)分析玉米水分盈余情况。结果表明:1960—2015年黑龙江省西部玉米生育期ET0和ETc呈下降趋势,有效降水量(Pe)、Ir和CW呈上升趋势;平均ET0、ETc、Pe和Ir分别为639.64、438.13、224.40和273.87 mm;由于不同水文年干旱条件不同,Pe并不能在所有年份满足玉米水分需求,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特枯水年的平均净灌溉定额分别为152.43、236.33、276.53和353.47 mm。黑龙江省西部玉米生育期水分供需关系的研究和灌溉制度的制定有助于区域水资源调控和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牧业是西北地区的传统产业,也是当前的支柱产业,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科学合理地预测未来农田灌溉的需水量,对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尤为重要。根据西北地区地理气候特点和农田灌溉实际情况,以平凉市作为典型区域,提出了灌溉定额、作物需水量、作物生育期内有效降雨利用量和农田灌溉需水量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选取冬小麦作为试验作物,以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参考作物需水量为依据,采用单作物系数法计算作物需水量.结果表明,冬小麦需水量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越冬前期较大,越冬时期最小,春季返青后需水量呈现大幅度的上升,在拔节至灌浆最大,再逐渐减少.其需水规律与多年平均值的变化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农业灌溉制度制定和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需水量计算值相较于多年平均值具有很大的节水空间,认为实际灌溉中应遵循作物自身的需水规律,依据作物需水量,适当适宜的灌溉,既促进作物生长,又节约水资源,创造节水效益. 相似文献
11.
彭曼公式是水面蒸发计算和农田蒸发量计算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公式,由于其中一些物理量是用经验方法确定的,当使用地区的环境条件改变时,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公式中的一些经验系数作适当的修正。本文介绍了一种既能对彭曼公式进行系数修正,又能对彭曼原式及其修正式进行比较计算和方案选优的计算机通用程序,给出了程序的基本结构、功能说明和系数修正的主要流程,以及一些修正方法说明 相似文献
12.
文中主要探讨了趋势法、对数模型法、指数模型法和GM(1,1)灰色预测模型等4种需水预测方法对白城市灌溉需水量预测的效果,结果表明GM(1,1)灰色预测模型方法的相对误差和与真值的拟合度均优于其他3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对需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灌区引黄需水量,有利于为黄河管理部门编制中长期水量调度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便于协调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文章通过计算三义寨灌区主要作物理论灌溉需水量,结合灌区灌水现状推算灌区引黄灌溉净需水量,从而求得不同灌溉水利用系数时灌区引黄需水量,定量分析得出灌溉水利用系数每提高0.01灌区引黄节水量及增加的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对缓解灌区水资源危机和保障粮食核心区生产安全意义重大。建议今后从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即工程因素、自然因素、灌溉管理水平、灌溉技术水平、农艺节水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增加投资和加强管理来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利用有限的气象数据准确预测蓄水坑灌果园的日参考作物需水量,利用蓄水坑灌试验基地逐日温度与湿度数据,构建了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ET0预测模型,并将其模拟结果及Hargreaves、Priestley-Taylor两种常用ET0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同FAO-56 Penman-Monteith(FAO56-PM)公式计算的标准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径向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模拟结果与标准方法FAO56-PM公式的计算结果最接近,而Hargreaves、Priestley-Taylor两个常用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比标准值偏大,在实际应用中应对其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5.
采用Mann-Kendall方法计算南京1951—2005年的作物需水量,结合气象因素的变化趋势,分析气候变化对南京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结果表明:夏作水稻、棉花和玉米的需水量减少,主要与夏季增温不明显以及降雨增加、日照时数减少和风速显著降低有关;冬小麦和油菜需水量呈增加趋势,主要因为冬春季增温趋势率最大,日照时数减少和风速的下降不足以抵消气温升高和湿度降低的影响。认为温度变化会改变作物种植制度,可能带来作物总需水量的增加,因此实施节水灌溉非常必要,尤其是推行水稻蓄水控灌,可减少灌排定额,减小温室效应,降低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单作物系数法和双作物系数法计算作物需水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本文采用FA0-56推荐的计算作物需水量的单作物系数和双作物系数方法,应用陕西杨凌地区的资料,分别计算了作物需水量,并和蒸渗仪的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其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在地面部分覆盖的情况下,双作物系数法比单作物系数法更接近实测值,而在地面完全覆盖情况下,两者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7.
18.
以往设计灌溉制度时,由于对作物需水规律掌握的不够全面,特别是忽视了产量水平的高低,往往脱离实际,为了探讨这一问题,中以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为例,论述了其需水量与籽粒产量的关系、适宜土壤含水量下限以及利用土壤储水的特性等,提出了计算其灌溉需水量的方法和关中地区一般干旱年的灌溉需水量,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建议今后适当加大作物土壤计划层深度,发展地膜覆盖栽培,改革加强作物节水灌溉科研工作,并设法筹集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