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非线性回归分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围岩稳定性,提出了围岩失稳的必要条件和几种提高模型精度的方法,并对围岩的失稳进行灰色预报.初步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精度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用灰色理论的控制方程解决实际工程中国岩稳定性的预测问题.方法 对于复杂地质条件和不同施工方法作用的围岩变形现场量测数据,提出了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判断围岩稳定性的控制方程.结果 通过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的分析,建立了描述围岩变形的位移、速率以及加速率的灰色控制方程,并以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段刘家庄隧道监控量测数据为实例,运用灰色控制方程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并进行稳定性预报.结论 在围岩稳定性预测中,灰色控制方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较准确的预测围岩变形,确保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了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的灰色优化和预测,并将其应用到隧道与地下工程的监控量测中。结合工程实例,通过与GM(2,1)模型、Verhust模型和新陈代谢模型的模拟预测进行对比,得出了在模拟预测围岩的变形特征时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的新陈代谢模型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准确的模拟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现场实测,总结出巷道围岩失稳的临界深度与围岩性质及支护方式有关,围岩强度越高,失稳的临界深度越大;主动支护大于被动支护的巷道围岩失稳的临界深度,这些结论对于深部开采巷道布置、支护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鸡西矿区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模糊等价关系的灰色Fuzzy聚类分析模型,利用该方法进行的回采巷道围财稳定性分类,为确定合理的支护方式提供了依据,对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现场实测,总结出巷道围岩失稳的临界深度与围岩性质及支护方式有关,围岩强度越高,失稳的临界深度越大;主动支扩大于被动支护的巷道围岩失稳的临界深度。这些结论对于深部开采巷道布置、支护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有限元分析和空间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相结合。对煤矿立井应用混合作业方式施工时未支护段围岩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围岩应力及表面径向位移的分布规律,研究了围岩失稳形式及失稳规律,并由此研究了未支护段高度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文章认为,未支护段高度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与工作面空间效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某电站调压井围岩稳定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分析了调压井开挖后围岩应变重分布、上室开挖对调压井应变分布的影响、调压井采用不同支护方式的效果和围岩失稳时的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调压井围岩应变重分布主要取决于地应力特征;上室开挖只扰动调压井与上室衔接部分应变分布;支护方式不同导致围岩破坏荷载、过程、形态不同,但是破坏机制不变。  相似文献   

9.
岩体地下工程局部围岩失稳的能量耗散突变判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体地下工程的围岩稳定评判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征,目前尚无确定性方法量化描述局部岩体系统的塑性失稳过程.在阐释开挖扰动与局部岩体系统失稳概念的基础上,借助突变理论,提出了岩体地下工程局部围岩系统开挖失稳的能量耗散突变判据.根据能量耗散原理及弹塑性有限元算法,定义了塑性耗散能密度(PDED)和表征耗散能(RPDE)的概念.通过表征耗散能突变特征值D判断系统失稳的状态,通过单元塑性耗散能密度的分布情况判断引起失稳的大致局部部位以及塑性破坏的可能程度.对锦屏一级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开挖过程进行了稳定分析,结果表明,该判据能够量化反映洞室局部围岩系统失稳的行为过程,与工程实践较为吻合,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在隧洞开挖过程中遇到节理带、断层等软弱破碎岩带时,发生大变形、塌方等围岩失稳破坏等问题,需提前或及时做好围岩支护措施,以确保洞室围岩的稳定及施工安全。本文以长河坝水电站泄洪洞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场勘测资料、隧洞开挖施工方案及工程地质条件等的综合分析,确定了软弱破碎带围岩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隧洞破碎带围岩的典型失稳破坏模式。针对隧洞破碎带处围岩的潜在失稳问题,综合采用超前支护、开挖后及时进行喷锚+钢支撑+锚筋束联合支护,并通过有限元手段对隧洞围岩支护方案的加固效果进行了分析。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隧洞破碎带处经及时加强支护后,围岩变形得到有效地控制,避免了洞室围岩失稳破坏现象的发生;现场监测数据及实施效果也表明及时加强支护措施对围岩稳定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灰色理论可以将学生达标率视为灰色系统.利用有限的达标数据,按灰色预测方法,对数值进行初值化和一次累加生成等处理,建立灰色预测模型群,即GM(1,1)模型.利用该模型群对学生每年的达标情况进行预测和精度检验,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负荷预测的灰色系统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完善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建模机理,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否定了灰色预测的传统检验方法后验差检验方法,同时利用数理统计常用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实例表明改进的GM(1,1)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遗传支持向量机的多维灰色变形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维灰色模型适合对多因素影响下的贫信息系统问题进行建模,但对多因素影响下的非线性变形系统建模和预测精不高,针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多维灰色变形预测模型的残差与变形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对多维灰色变形预测模型的残差进行预测,并与多维灰色变形预测模型相加,对多维灰色变形预测模型进行修正,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多维灰色变形预测模型.利用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提高支持向量机建模精度.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多维灰色变形预测模型精度不高的问题.把该模型应用于大坝变形预测,并与多种传统变形预测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证实该方法有效提高多维灰色变形预测模型的精度,且新模型精度远优于传统方法,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变形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预测围岩的稳定性多是运用定值判断法,但影响围岩变形的因素繁多且相互制约,要确定一个准确的定值十分困难。为了避免定值判断法中定值确定的问题,本文采用灰色理论预测结合模糊概率法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和稳定概率进行分析计算,将稳定性问题数学化,能准确地反映围岩的稳定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灰色预测模型下隧道围岩稳定性的模糊概率法预测围岩的最终变形情况准确,分析围岩的稳定性合理,能及时提供围岩的稳定程度和结构可靠性的安全信息,预见事故和险情,且其计算过程简便,方便在工程中采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粮食物流量预测的特点,引入灰色Verhulst预测模型理论,并分析此理论应用于粮食物流量预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粮食物流量预测的Verhulst模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及与其他方法预测结束的对比,表明灰色Verhulst模型在粮食物流量预测方面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开发区经济指标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基于灰色系统中的灰色预测方法较传统的预测方法具有的优点,即对样本的数量和分布规律没有太高的要求,指出基于灰色系统中的灰色预测方法特别适合于开发区综合经济指标这类少数据问题的预测。选择灰色系统中的GM(1,1)灰色系统,分别对开发区的税收、总产值、财政收入、技工贸总收入等4种主要综合经济指标建立预测模型,并以1995年以来的数据为基础,对2000~2005年相应的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这些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且计算量少、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7.
深埋巷道破裂围岩位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深埋巷道围岩普遍处于破裂状态的特点,采用非连续变形分析(DDA)软件对巷道围岩松动圈非连续体位移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用锚杆、锚索和注浆加固以增加围岩破裂面的黏结力、抗拉强度和内摩擦角的数值朱减少位移量的机理,提出了非连续体巷道失稳破坏的判断标准,并对埋深1159m的大松动圈围岩巷道的非连续体位移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实地观测.实测结果与DDA软件计算值比较吻合,说明对于深埋巷道破裂围岩采用DDA方法进行位移计算和支护参数设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灰色模型建立的过程,结合实例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实例分析表明,利用灰色模型分析沉降数据的结果符合精度的要求,证实了灰色模型在建筑物沉降变形分析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普通灰色模型进行了可调性改进,成为可调灰色预测模型,减少了建模的限制条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可以控制、调整预测结果,使精度提高。文中对江苏省无锡市电力负荷使用四种预测方法比较,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证实了可调灰色模型明显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历史数据,采用灰色预测法建立预测模型,再利用径向基(RBF)神经网络对灰色预测模型结果进行预测,以作为其最终的预测值.实验结果表明,灰色RBF网络模型在预测精度方面优于单一的灰色模型.该模型计算简便,有较高的拟合和预测精度,拓宽了灰色模型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