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生物质与煤共热解在高效、清洁转化方面的优势,采用TG-MS联用技术,对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与宁东典型煤种枣泉煤进行了共热解特性研究.主要考察玉米秸秆加入量对枣泉煤失重特性、失重速率及煤热解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加入能够显著促进枣泉煤的热解,使枣泉煤热解程度加深.在40~510℃,随玉米秸秆加入量增大,煤样...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STA-409PC热重分析仪,研究了淮北矿区不同质量比的煤矸石与煤混配样品的燃烧性能与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混配样品中的煤比例的增加,其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都有所降低,综合燃烧特性指数都有所增大,着火和燃烧特性都得到改善。本文还利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对上述样品燃烧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得出淮北矿区煤矸石与煤混煤的燃烧反应历程服从1.5级的化学反应,对优化超临界流化床(简称CFB)锅炉混配燃料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秸秆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分析秸秆生物质燃料与煤炭燃料燃烧特性,找出影响其安全稳定燃烧的因素,并比较了具有代表性的秸秆生物质的结渣特性,总结了主要碱金属以及氯对于生物质燃烧设备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与不同变质程度煤混合燃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采用TG/DTG/DTA技术研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煤(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生物质(小麦秸秆和玉米芯)以及煤和不同比例生物质的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升温速率为15c/min,温度范围为25~900℃,分析了燃烧特征参数如着火温度、燃烧速率最大时的温度、燃尽温度和最大燃烧速率以及燃烧特性指数.采用Freeman-carroll(FC)法计算了燃烧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生物质和煤相比具有较低的燃烧特征温度和较快的燃烧速率;在褐煤和烟煤中加入生物质后,燃烧特征温度降低,燃烧速率增大;无烟煤中加入生物质后,对其着火温度影响较小,燃尽温度降低;此外,加入生物质后煤的燃烧表观活化能降低,表观活化能E与指前因子A存在动力学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5.
富氧条件下煤燃烧特性的热重分析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研究氧气浓度变化对煤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热重分析对4种煤样在不同氧气体积浓度(21%、30%、40%、70%、100%)条件下的燃烧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氧气浓度对不同煤样燃烧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煤样的着火温度及燃烬温度均呈下降趋势,且燃烬温度相对于着火温度下降得更快,煤粉...  相似文献   

6.
煤中硫在燃烧过程中析出规律的热分析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TG-DTG-DTA联用的热分析技术,通过试验和分析了不同的热分析条件下,煤中黄铁矿在氧化过程中硫分析出的规律和燃烧特性,着重探讨了不同的黄铁矿重量,不同的升温速率和不同的掺比物对热分析逸出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不同的热分析条件对热分析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玉米秸秆气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spenPlus模拟平台,对含水率分别为10%,20%和30%玉米秸秆气化过程进行模拟.计算了空燃比在1~2范围内变化时,气化过程的主要性能指标:合成气成分、合成气低位热值、碳转化率和气化效率.并把气化剂空气温度从25℃提高到250 ℃对玉米秸秆气化过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空燃比小于1.6时,合成气低位热值和气...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秸秆燃烧动力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生物质秸秆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以便加深了解燃料的燃烧特性,为燃烧设备的设计提供指导作用.依据燃烧动力学理论,采用动态热重法和微分热重法联用,在已有相关研究基础上,研究了生物质秸秆失重过程中的燃烧特性和热解特性,分析了失重过程的原因,并针对升温速率、载气气氛对生物质秸秆燃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9.
玉米秸秆颗粒燃料的热工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下的成型实验,得到玉米秸秆颗粒燃料成型规律。热重实验结果提供了玉米颗粒燃料燃烧特性的重要信息。这些基础实验研究对秸秆颗粒燃料燃烧设备的工程设计具有理论及实用价值。以基础研究为依据,设计开发出玉米秸秆颗粒燃料气化燃烧锅炉。经过样机测试表明,此形式锅炉高效节能、洁净燃烧、大气排放指标优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针对硫酸钙与煤/秸秆的反应特性及载氧体再生反应的特性,本文基于TGA—FT—IR联用技术,对煤、秸秆按不同比例掺混的3种试样与硫酸钙充分混合后在相同升温速率下进行多个循环的燃烧和载氧体还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煤中掺人秸秆改善了煤的化学链燃烧特性,载氧体的再生反应速率也明显增加;固体燃料带入的灰分对化学链影响不大,化学链燃烧释放的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但完全反应所需周期长。该项研究对煤掺入秸秆进行化学链燃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秸秆穰发酵产酒精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发酵残渣,为了使这些残渣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本文对玉米秸秆穰发酵残渣的分级利用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发酵残渣的蛋白质含量与体外消化率,最终确定了玉米秸秆穰发酵残渣作为牲畜高蛋白饲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除髓玉米秆亚铵法化学浆通过DTPA预处理及H2O2强化氧碱漂白后的光催化补充漂白。经氧碱漂白后,玉米秆化学浆的白度为68.7%(ISO),高锰酸钾值1.76,黏度922 mL/g。以EO为光敏剂的光催化补充漂白实验表明,最佳漂白工艺条件为:用碱质量分数2.0%、浆浓1.0%、光敏剂质量分数0.3%、反应时间2.5 h。在此条件下,漂后浆的白度可达87%(ISO),高锰酸钾值0.43,黏度为738 mL/g。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除髓玉米秆亚铵法化学浆通过DTPA预处理及H2O2强化氧碱漂白后的光催化补充漂白.经氧碱漂白后,玉米秆化学浆的白度为68.7%(ISO),高锰酸钾值1.76,黏度922 mL/g.以EO为光敏剂的光催化补充漂白实验表明,最佳漂白工艺条件为用碱质量分数2.0%、浆浓1.0%、光敏剂质量分数0.3%、反应时间2.5 h.在此条件下,漂后浆的白度可达87%(ISO),高锰酸钾值0.43,黏度为738 mL/g.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利用硅酸盐水泥和自燃煤矸石细粉、粉煤灰等混合材料,采用预制气泡后混合的方法制备出高性能泡沫混凝土,并研究了自燃煤矸石细粉、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干表观密度对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导热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自燃煤矸石细粉、粉煤灰泡沫混凝土干表观密度的增加,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也增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粉煤绝热完全燃烧过程的(火用)损失随空气消耗系数、空气预热温度、富氧程度的变化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空气消耗系数每降低0.1燃烧(火用)损失率减少1.4~1.6%,空气预热温度每升高100℃燃烧(火用)损失率减少2~3%,而富氧燃烧使燃烧损失率降低较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煤的芳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世界上的石油资源逐渐枯竭之后,煤能否成为21世纪化学工业的原材料?科学家们正面临极富感染力的挑战,即寻找和发展一条利用液化煤中的芳烃化合物合成有机化学品的新途径。近期研究表明,新兴的煤化学工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主要讨论和介绍煤的非燃料利用问题,研究发展由煤制取芳烃化学品和材料的可能途径。综述有关文献26篇。  相似文献   

17.
结合现阶段煤炭部实行“三改一加强”的精神,加大煤炭企业的改革步子,让煤炭企业早日走出困境.为此提出自己的一些改革思路及方案.供在改革浪潮中的人们作为探讨及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定量测定棉秆皮各段成分含量,并采用化学二煮法脱胶方法对棉秆皮进行分段脱胶.以棉秆皮纤维细度、残胶率、断裂强度为指标,研究脱胶处理对提取的不同段棉秆皮纤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脱胶工艺条件下,不同段棉杆皮纤维的细度、残胶率、断裂强度有较大差异,棉秆皮应采用分段脱胶处理.合理的棉秆皮脱胶分段方案为:第一段根部,地表以下部分;第二段中段,地表以上长度25cm;第三段稍部,地表以上长度大于25cm.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水平浓缩煤粉燃烧器中浓、淡两股气流混合的机理,在进行了平行矩形射流速度场特性的试验研究后,对温度场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阐述了喷口间距、初始剩余温度等因素对平行矩形射流温度场结构特性的影响。从而提出,通过适当加大喷口间距、提高浓缩比可以实现水平浓缩煤粉燃烧器的高效、稳燃、低污染和防结渣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挥发份析出后的煤碳颗粒在三种不同失重模式下燃烧时的流动、传质和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在不同失重模式下的最大失重速率,传输到颗粒的反应热和颗粒温度。通过与以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行对照,指出关于残碳颗粒的失重速率和温度的实验数据并不支持C直接氧化成CO或CO_2这二个失重模式。但对另一失重模式即CO被氧化成CO_2,CO_2再与碳生成CO更为有利。本文的结果可在煤粉燃烧器的数值模拟中完善固相温度方程。本文的分析能包容和解释以前的重要结果,且在理论上较完备和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