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如今,我国社会正在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据联合国预测,2035年前后,我国老龄化程度将达到峰值。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数字信息化时代,老年群体面临着数字鸿沟,深陷数字困境。基于此,本文从数字包容理论入手,以在融入数字社会过程中面临较多障碍却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适应能力的城市老年人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探析数字包容语境之下老年群体面临的具体数字困境,探索如何缩小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提高老年群体对于数字产品的获得感和使用感,在数字化时代为老年群体找到有效的生存路径。  相似文献   

2.
今年的电信日主题是: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主题,尤其对于中国而言。广播,电视对于广大农村缩小数字鸿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当互联网时代到来,中国绝大部分农民并没有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相反数字鸿沟拉得更大。造成互联网时代的城乡数字鸿沟是多方面的,但是几个基本的原因很清楚:1.互联网的覆盖能力,  相似文献   

3.
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深入推进,正驱动着生产、生活、治理、服务等方式的变革重构,一个更加包容共享的数字社会应运而生、"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广聚认为,数字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新技术、新要素的深入融合应用,新技术夯实能力基座,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发展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数字化产生的数据需要通过高效的数据治理手段才能应用于经济社会价值的创造.  相似文献   

4.
数字鸿沟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数字化在给人类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会造成一些负面效应,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数字化水平的巨大差异,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严峻的挑战。本文着重分析了数字鸿沟及其对后发国家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数字鸿沟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在产业深度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千行百业迈入了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的全新时代,进入了一个上限更高、空间更大的数字化全新领域.面对智能时代新机遇,华为发现,政企客户正面临着"新数字鸿沟"的挑战,一方面是行业与信息化、数字化之间的鸿沟,另一方面则是从个体到组织的数字普及率与发展差距的鸿沟.  相似文献   

6.
从2002年世界电信日主题确定为"帮助人们跨越数字鸿沟"到今天,人们对消除数字鸿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一次无线应用高峰论坛上,西班牙电信的一位嘉宾说的话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她说:"消除数字鸿沟,直白地说,就是让公众服务易于获取。"  相似文献   

7.
是一场危机而不是一个话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为《互联网周刊》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年会上宣告成立的“数字联盟”撰写的“跨越数字鸿沟北京宣言”中,报们明确提出:跨越数字鸿沟的过程,就是全力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和应用的过程,就是IT企业、行业领导机构、学术界与媒体携手把握数字化进程中的商业、发展机遇的过程。“信息促进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找们将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携手跨越数字鸿沟,全力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2001年,十五规划、跨越数字鸿沟行动、企业上网、电子政府、行业电子商务、数字城市、数字社区、家庭上网、中国入关等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网络化进程的九大促动因素或者说助推力量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天地》2022,(6):9-11
<正>2005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将协会成立的日子,即每年的5月25日设定为“互联网公益日”。“互联网公益日”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推动不发达地区、弱势群体也能够接入互联网、共享数字机遇,消除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数字鸿沟问题,促进互联网以及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共享信息文明。为推动充分兼顾老年人、残疾人需求的信息化社会建设,在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21周年暨“互联网公益日”到来之际,中国互联网协会举办“消除数字鸿沟,共享数字服务”活动,全面宣传介绍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的历程、发展、服务,推动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  相似文献   

10.
风向     
<正> “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启动 由科技部主办的“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研讨会于1月5日在西安举行。为了帮助西部地区提高信息化水平,去年10月科技部提出实施“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的计划。该计划的总体目标是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开发、利用经济适用的信息技术和产品,为西部地区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试点  相似文献   

11.
石良武 《办公自动化》2000,(6):50-51,62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并因此使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具备了更多的数字化特征,也带来了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这种由数字技术和数字化产品带来的全新的更丰富多彩和具有更多自由度的生活方式称之为“数字化生活”。  相似文献   

12.
(2006年3月8日,北前-微软公司日前宣布,每年将向所有正式员工提供三天的带薪“志愿者服务假”,旨在鼓励他们参加一系列以跨越数字鸿沟为主旨的社区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分为两类,即由公司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和员工以个人身份参加的志愿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员工社会责任感,促进弱势群体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缩小数字鸿沟,帮助减少贫困,从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数字技术迅速 并且广泛地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曾经还是平躺于实验室里的数字化虚拟场景,如今已被数码、数字等概念蜕去了神秘的面纱,基于最新数字技术的数码产品,数字化浪潮目前正在以磅礴之势席卷全球,使我们迅速地从工业社会迈向了信息社会,于是所谓的“数字化生活”便这样开始了……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日益数字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五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中明确指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只有做好数据治理,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才能更好地推进数字化转型。作为社会经济的微观组织,  相似文献   

15.
教育——跨越“数字鸿沟”的桥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技术狂飙突进般的发展,把整个社会从工业时代一下子推进到信息时代,使我们的生活从休闲娱乐到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令人们迷惑不解的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并没有缩小发达与落后、富有与贫穷的差距,由0和1堆砌而成的地平线迅速地坍塌、下陷,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并且还在不断扩大的数字鸿沟。 幸亏,教育,是跨越这道数字鸿沟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并因此使人类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具备了更多的数字化特征,也带来了人类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这种由数字技术和数字化产品带来的全新的更丰富多彩和具有更多自由度的生活方式称之为"数字化生活".  相似文献   

17.
<正>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速应用,我们迎来了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已深刻融入国民经济各领域,数字生活已然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商品条码与数字经济接轨,是将商品信息转化为数字资源的有效手段;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数字化管理,优化了供应链全渠道数字化,也提高了市场运作效率和国际化需求。  相似文献   

18.
张玥 《计算机教育》2008,(17):35-36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移动电话和掌上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在现代化大城市的人们对使用移动设备打电话、收发短信、收发电子邮件习以为常时,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却由于与汉民族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和技术上的限制,只能将这些高科技的产品功能锁定在拨打和接收电话上。于是,为了帮助新疆地区的人们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移动通讯设备获取网络世界所能提供的服务,消除数字鸿沟,实现无障碍沟通,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新疆“数字包容项目”就此展开了。  相似文献   

19.
3月21日,“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年中国高层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年会研讨的主题是:“认知数字经济,改善数字生态,跨越数字鸿沟,消解数字冲突,把握数字机遇”。中国产业、学术、舆论界与决策层以“跨越数字鸿沟”为主题,首次集体回应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发展背后的南北差距、社会分化、地区分隔等问题。在本次年会上,信息产业各部门、各行业企业,以及相关研究分析机构等国内外产学研力量共同组建了跨领域的“数字联盟”,共同发表了倡明具体回应策略的“跨越数字鸿沟2001宣言”,宣布启动“跨越数字鸿沟21世纪中…  相似文献   

20.
算法推荐在互联网生态圈中处于核心地位,用来帮助互联网企业进行用户决策,从简单的音乐到复杂的医疗保健。鉴于算法对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对算法的认识会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需探讨的问题是:算法推荐是否会给现代社会带来新的数字鸿沟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对象对算法的认识。研究发现,在针对算法推荐形成认识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分析样板分为6种类型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