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往复式压缩机是保障页岩气增压外输的重要设备.当压缩机撬装模块的机械固有频率与压缩机激振频率接近会出现共振,处于共振下运行的压缩机撬装模块会发生剧烈振动,长期剧烈振动会引起连接螺栓断裂、缓冲罐开裂等失效现象.基于振动理论,建立压缩机撬装模块振动模型,开展振动特性研究,确定其在1、2阶激振频率范围内的各阶固有频率和振型,掌...  相似文献   

2.
用有限元法建立家用空调器室外机及压缩机制冷系统的动态分析模型,使用ANSYS软件做结构模态分析,求出使用不同刚度减振垫时配管对整个结构振动的影响,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变化情况,得出最适合的橡胶垫刚度,使得压缩机结构振动减小。实验测量不同刚度减振垫对应的振动和噪声,绘制振动速度图,进行频谱分析,并通过采取合适的减振、降噪预测措施,使设计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某压路机在转速1 350 r/min左右出现异常振动问题,应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压缩机支架各阶固有频率及振型,发现压缩机支架前两阶固有频率偏低是造成故障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新、旧车的振动瀑布图分析可知,压缩机支架使用一段时间后螺栓松动引起支架固有频率下滑,结合发动机振动加速度幅值谱分析,判定异常振动是由发动机点火激励2倍频振动激发压缩机支架共振引起。  相似文献   

4.
陈江艳  杨兴国  杨诚 《声学技术》2023,42(3):338-345
某电动汽车的空调系统存在间歇性异常振动噪声,严重影响驾乘舒适性。文章首先采用分别运行法快速锁定了压缩机和冷却风扇为故障相关零部件,并基于零部件结构特征分析、拍振理论分析、时域数据分析和频谱分析确认该故障为拍振;然后通过传递路径分析及试验确认了该拍振故障的作用机理;最后针对压缩机和冷却风扇两个关键零部件,分别基于源、路径两个方面提出了多种改善措施并通过单品及整车验证确认了改善方案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降低振源激励、提升传递路径隔振能力可有效处置拍振问题,车内噪声降低可达8.1 dB(A),降幅约为13.94%。  相似文献   

5.
空调压缩机振动预测技术与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滚动活塞式空调压缩机的基频振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压缩机振动系统的力学模型,并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较为精确的计算,对某型号压缩机进行振动加速度预测达到较高的精度,最终可用于压缩机减振的合理设计。文中还建立压缩机振动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与预测算法相结合可以实现压缩机和空调管路系统的振动分析。该预测及仿真技术对压缩机振动改善及空调系统配管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改善纯电动物流车的平顺性问题,以企业某车型为研究对象,利用动力学软件Adams/Car,建立基于四柱试验台的纯电动物流车动力学模型;以前、后桥的减振器阻尼参数和驾驶室悬置参数为优化变量,驾驶室座椅导轨处y向和z向的振动响应为优化目标,利用最优拉丁超立方设计方法对优化变量进行灵敏度分析,确定需要优化的多个主要影响变量,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II)对其进行优化;最后在水泥路面工况下,针对不同车速对整车动力学模型进行平顺性仿真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座椅导轨处y向和z向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曲线峰值降幅明显,整车动力学模型的仿真精度大幅提高,平顺性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7.
针对纯电动汽车在冬季行驶过程中热泵空调系统外部换热器结冰失效的问题,提出增加主动式可调节进气格栅以及使用分层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并通过整车环境模拟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车辆装配主动式可调节进气格栅,运行1 h后,外部换热器的最大结霜面积不超过总面积的30%,热泵空调系统可以一直正常工作;在相同条件下,分层空调系统出风口温度较传统空调系统高5~6℃,达到设定目标温度用时更短,该方案既可增加整车续航里程,又具有较高的制热效率及整车舒适性。  相似文献   

8.
在内燃机动车组调试过程中,其辅助柴油发电机组产生明显的带节拍的噪声。为解决此问题,引入拍振理论分析柴油机组的振动机理。首先,建立多次谐波的拍振数学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分析拍振信号随不同转速差的变化趋势。然后,联合经验模态分解EMD分解法和希尔伯特-黄变换对实测振动信号进行分析,绘制拍振频率与转速差的关系曲线,并以此确定消除拍振的机组转速差范围。最后,设计机组在两种转速差下运行的试验,实测验证理论分析结果:两机组转速差小于8 r/min时,机组拍振现象削弱;联立EMD和HHT方法解决拍振现象具有高效性和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某款2.0TGDI+6AMT汽油机动力总成进行台架试验过程中在不同工况下产生异常振动。针对异常振动问题,通过NVH试验对故障现象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动力总成在5/6档发生87 Hz的弹性体模态共振;在2档出现了10 Hz的刚体模态共振。结合测试分析结果,通过改进传动轴连接方式提高动力总成弹性体模态,同时调整后悬置刚度改变刚体模态,从而解决该动力总成异常振动问题。最后,试验测试也证明该分析数据的正确性和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此实验分析方法不仅缩短了动力总成的开发周期,而且对解决同类工程问题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汽车电动化使动力总成的振动噪声特性发生很大变化,带来了新的NVH问题,作为短途客运主要运输工具的纯电动客车尤为明显。针对某纯电动客车在行驶中存在振动较大的问题,结合实车试验与理论仿真,研究其振动传递特性及隔振优化。首先,基于LMS Test.lab振动噪声测试平台,采集了车内地板与底盘关键点的振动信号进行振动试验分析,根据车内地板振动响应特性对18条振动传递路径进行振动贡献量分析,求解出各个传递路径对车内目标点振动的贡献量,确定振动的主要贡献路径。其次,根据传递路径分析结果,针对主要贡献路径上的减振关键环节(动力总成悬置)进行隔振性能分析,结果显示电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较差的隔振性能是引起车内振动过大的主要原因。为此,进一步建立了六自由度动力总成优化模型,采用多岛遗传优化方法对悬置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匹配设计。结果表明,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获得了显著提升,车内振动过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1.
空调器压缩机选频隔振减振降噪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空调器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选频隔振思想对空调器压缩机进行了隔振设计,使窗式空调器的振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空调器在低冷工况的振动和噪声大幅度降低,取得了良好的减振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2.
《混合动力汽车噪声和振动的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特点,研究了由于结构变化而带来的噪声与振动源及其特性的变化,提出了混合动力汽车噪声与振动源的控制措施,总结了混合动力汽车噪声与振动控制的难点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建立某汽车排气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模态分析仿真,得到排气系统的前若干阶的固有频率及其振型。基于模态分析和排气系统的振动测试结果,对排气系统在发动机不同转速下的激励引起的振动进行分析,研究排气系统的振动特性,提出结构的改进意见,为提高排气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空气弹簧隔振系统试验研究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空气弹簧隔振系统进行振动测试与隔振性能分析,将加速度计安装在隔振平台上进行锤击法振动测试,得到隔振系统的振动加速度、振幅以及通频带,并与地面振动参数相比较。另外通过试验分析得出隔振系统效果最佳时的区域位置及空气弹簧内压。试验表明该空气弹簧隔振系统能有效隔离来自地面的振动,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主轴转子为汽车空调旋叶式压缩机的核心运动部件,其固有频率和振型直接影响压缩机的工作稳定性。通过对其振动理论分析、实验模态分析以及NX Nastran模态计算,确定了主轴转子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研究结果表明,转子系统的固有频率在3300Hz以上,远高于其工作频率,主轴转子的运转是可靠的。振动测试结果证明,压缩机外壳的振动总加速度远低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W标准"的规定上限,从而推断主轴转子工作过程中不会发生共振及由此产生的噪声和大的形变。分析结果也为主轴转子系统的故障诊断和振动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模态控制法的思想,直接对被控制对象的模态振型进行控制,最终达到减小传递到基础上的振动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所要控制的模态振型得到控制,被控结构向基础传递的振动减小。  相似文献   

17.
汪琳琳  杨昭  王丹 《制冷学报》2022,43(1):59-67
新能源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与传统乘用车不同,对采用热泵空调系统并利用液冷冷却电池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制冷剂充注量比传统汽车空调增加了400~800 g.若使用可燃制冷剂,泄漏扩散至乘员舱,燃烧风险将增大.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对R1234yf制冷剂在蒸发器破损泄漏随送风进入乘员舱后的浓度变化过程和最高浓度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8.
利用白车身振动模态试验对车身动态设计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白车身的三维几何模态试验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多点激振多点拾振方法对车身的模态进行实测.利用Test.lab软件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并利用模态参数识别结果,为整车的动态特性的分析和结构设计的修改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