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今菜漫谈     
葵,一般人都称“冬寒菜”。据《诗经》中载,“葵”、“韭”、“瓜”、“壶(瓠)”四种最早的蔬菜中,葵列其首。随着新蔬菜品种的不断涌现,葵本身的食用价值不断下降,渐渐失宠。改革开放以后。国人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人们在吃腻了大鱼大肉之后,转而食“古”、食“粗”、食“野”。昔日不可能在宾馆饭店里出现的冬寒菜.如今也堂堂正正地步入高档食府。  相似文献   

2.
3.
古今虐食谈     
当代我国各地的饭馆里或宴会上,经常可以见到一道名菜叫做“红烧活鱼”。那鱼被厨师用湿布包着头和尾在油锅里炸熟身上的肉,放在盘中,浇上卤汁端上筵席时,鱼嘴还在一张一合地动,虽然不能出声,却分明在惨呼:“人类啊,为什么要这样折磨我?”笔者有幸在一次宴会上看...  相似文献   

4.
鲍、参、翅、肚四大海味,鲍鱼高居首位,其名贵可见一斑。海参、鱼翅、鱼肚,本身淡而无味,惟有鲍鱼独占鲜美。其实鲍鱼非鱼,而是腹足类动物,即贝类动物,称“大鲍”。它的外形如同人的耳朵,外壳是一个墨绿色低扁而宽的贝壳,螺旋部只留痕迹,占全壳的极小部分,壳表面粗糙而坚硬,壳的边缘有一列呼吸小孔,平时在海中靠吸盘吸附礁石上。鲍鱼幼年以海中硅藻、绿藻等浮游生物为食,长大后以海带、洋西菜、裙带菜等为主。  相似文献   

5.
食蟹古今谈     
宋淑运 《美食》2003,(5):44-45
  相似文献   

6.
狗年话食狗     
食客 《烹调知识》2006,(4):F0005-F0005
狗年伊始,吃狗的味道已经弥漫起来,因为餐饮商家永远是对吃最敏感的人,餐厅酒楼的菜单上增添了许多狗肉菜肴,一些高档酒店还推出了狗肉宴来招徕顾客,生意也算兴隆;大街小巷的狗肉香味,吸引着人们的嗅觉,使人体验到狗肉的魅力;当然还有不少人大吃狗肉,是信其可以祛寒强身,冬季适  相似文献   

7.
<正>人们今天食用的鸭子,是由野鸭驯化而来。我国最早的书籍《尔雅》记述,野鸭叫凫,家鸭叫鹜。可见我国古代就开始养鸭,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野鸭驯化成家鸭的国家。欧洲直到公元一世纪才有养鸭的记载。中国人食鸭,亦有着久远的历史。《左传》中载有饔人窃更之以鹜。《战国策》说:而君鹅鹜有余食。南北朝时的《齐民要术》一书中,有家鸭的饲养及其烹调方法  相似文献   

8.
鼍,音驼,中国古来对扬子鳄的专称.鳄和蛇、鳖、蜥惯等同属爬形纲动物.分类体系中有个鳄形目.全世界共有25种鳄鱼,虽然长短、大小有不同,形状却都差不多.中国产有两种:一种叫湾鳄,体形最大可达10米,生活于海湾、海边,宋代以前曾见于广东沿海一带.唐代韩愈在潮州写的《祭鳄鱼文》,应该是送的它们.现  相似文献   

9.
清代《羊城竹枝词》有:“响螺脆不及蚝鲜,最好嘉鱼二月天.冬至鱼生夏至狗,一年佳味几登筵.”请注意,这里提到广州人在盛夏是食狗的.而在国内大多数地区,因狗肉性温燥热,人们是在秋冬寒凉季节吃它的.  相似文献   

10.
食虫文化是人类在采集、饲养与食用昆虫及其幼虫的历史实践中,相继开发的美味食品,不断总结的养生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教育现象和饮食审美观念。中国食虫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汉族和傣、壮、苗、侗等少数民族中较为盛行。其特点有三:1、强调药食同源,寓方于食,医养相通,将疗疾摄生置于第一位,品味与营养置于二、三位。2、变害为益,维系生态平衡,保证农业丰收。有些地区的食虫习俗还与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相关。3、扩大食源,弥补动物性食料之不足,增加饮食和筵宴的花色品种,为人类贡献营养丰富、风味特殊的健身益智…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养狗了.《周礼》上称养狗的人为“犬人”,另外,当时宫廷也养了狗.说明最迟在周代,我国已养狗成习了.到汉代,始设管狗的官职叫“狗监”,司马相如的好友杨得意和汉武帝的幸臣李延年等都曾做过“狗监”的职  相似文献   

12.
在漫长的风月里,世界各地发掘了成千上万种食物,形成了各种各样具有地方特色4 烹饪方法。直至世界饮食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今天,在南美,非洲,澳洲,北欧等地方仍保留着具有传统地方物色的罕见食品和烹饪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有不少饕友,聚在一起谈论饮食是一大节目,而奇馔怪食则是大家拿出来斗赛的重要武器。《商报》的一位邱兄说他吃过狮子肉,这着实令大家吃了一惊。须知,平日里大家所吃的狮子头,实际上只是肉圆。谁敢,又是谁能在兽王头上动土,动火,乃至动口?结果他告诉我们,那是去南方出差时,恰遇动物园一头狮子病死,其肉便在餐厅里供应。问他味道如何,他说了八个字:既老且膻,味同嚼蜡。且又补充了一句:不管怎么样,总算完成了对兽王‘食肉寝皮’的一半。邱先生一言未了,另有《冶金报》  相似文献   

14.
熊元正 《烹调知识》1998,(12):34-35
滇东南黔西南毗邻,是珠江上源南、北盘江流域,主要分布的民族是依族、仡佬族、壮族、苗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古代这里曾经是夜郎、且兰、勾町、漏卧之地。是僚民族的故土。哈尼族、彝族的祖先则是秦、汉之后逐渐由去南北部进入这一地区的。  相似文献   

15.
人们饮食习俗中通常所称的“素食”,本应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五部分.由习惯使然,人们常将根、茎、叶、果实称作:“菜”.说“吃菜”,听来顺耳,因为一日三餐,莫不用之,大家都很熟悉.但说到“吃花”,一般人却不可理喻,甚至莫名惊诧.其实,多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都是可以入馔为食的.为什么花的食用性往往为一般人所忽视呢?大概有如下原因:一方面花乃色美味香之物,其主要功能是点缀生活,供人观赏;另方面,许多花要结实,去花则无果,所以一般不常以花为食,“食花”不为一般人所理解便在常理之中了.然而,“食花”作为一种饮食习俗,古今中外,皆不乏其例.据典籍记载,我国以花为食的传统饮食习俗,古已有之.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就咏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同时,又在其《涉江》中吟唱:“登昆仑兮食玉英,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有人说,屈原在这里吟咏的“餐落英”、“食玉英”是为了“益增其贞洁”(见胡文英《屈骚指掌》),是为了抒发自己高洁的情趣,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是否真要吃“落英”“玉英”,尚待考证.但从侧面我们不难看出:战国时人们早已认识到花是可食的,而且“食花”是一种超乎寻常的高雅享受.在我国,具体提倡食花的据说最早是  相似文献   

16.
马健鹰 《中国食品》2009,(15):44-45
在我国的烹饪文化史中,先民们用“烤”的方法开熟食工艺之先河。当人类历史还处于火巳发明而烹饪器具尚未出现这一阶段.“烤”是先民们最重要的熟食手段。  相似文献   

17.
“沛公狗肉”,又名“沛县狗肉”,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江苏沛县的特色风味菜肴。相传,刘邦平时喜食狗肉,常去樊哙所开的狗肉店品尝狗肉。后来刘邦带樊哙一起举兵反秦,樊哙后人则继续经营狗肉,人们称之为“沛公狗肉”,并流传至今。古人云:“地羊入馔沛公留,误食鼋肉异香出。”元朝著名书法家鲜于枢在深夜品尝了“沛公狗肉”后,挥毫写下“夜来香”三个字,由此可见“沛公狗肉”鲜香异常。下面先向大家介绍“沛公狗肉”的详细制法:原料:狗肉1250克甲鱼1只(约700克)精盐15克酱油75克料酒75克白糖15克姜片、葱…  相似文献   

18.
正狗年,我们来谈谈狗。狗肉地位下降据考古学家研究,最晚从商代开始,狗就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了。唐人贾公彦在《周礼》疏中提到:犬有三种:一者田犬,二者吠犬,三者食犬。若田犬、吠犬,观其善恶;若食犬,观其肥瘦。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狗的三种世俗功能分别是狩猎、看门和充当食材。中国自古以来便有食犬文化。在商周时期,狗肉是贵族食物,曾是周天子宴客的御席珍馐之一。春秋到两汉时期,中国的食狗人群扩大,从贵  相似文献   

19.
狗由史前时期的狩猎助手,渐变为供应肉食、祭祀牺牲、负载拖运、守门防盗、追踪搜索、协助作战,直到做人的伴侣与宠物……在人类的历史中,狗的地位是任何其它动物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当我们在甲戌年来临之际,了解一些有关狗的历史知识,也是非常有趣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野生果实和人工栽培的果实品种繁多,质量好,产量大,适合酿酒的不少,一年四季都十分丰富,而且遍及全国各地区,这些果实是我国一大财富,如何很好地利用这些果实?是我国现在和今后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其中发展果酒是一条经济实惠的出路,因为食品工业正处于调整产品结构阶段,大力发展果酒业对响应国家节约粮食的号召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我国人口多土地少,发展野生果很重要,它既不占耕地面积,又无农药化肥、废气、废水的污染。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