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大部分矿井开采已进入了深部区域,而传统的水害防治手段已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的防治水工作需要。通过分析峰峰矿区深部矿井开采中的水害因素,确定主要水害威胁为高承压的奥灰水,水害防治的关键在于对隐伏导含水构造即导水通道的探查与治理。提出了包括地面综合物探技术、地面多分支定向水平钻进技术、地面注浆加固技术及井下钻探补强验证技术的深部矿井开采水害防治技术,实现了对导水通道的"探"与"治",并成功应用于九龙矿15445N工作面,为深部矿井开采的奥灰水害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矿井水害对矿井生产的影响,通过对杜家沟矿的水文地质进行研究,以2-10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原有资料配合电阻率法对覆岩的三带进行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水措施,有效的保证了矿山的正常开采.  相似文献   

3.
研究煤矿水文地质情况,合理防治矿井水害,有助于保证煤矿作业安全。本文结合实例分析煤矿水文地质,探讨矿井常见水害与防治措施,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志亮 《矿业装备》2021,(1):102-103
现如今,煤炭生产行业的技术手段逐渐更新换代,在当今新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下,煤炭生产行业的整体安全管理措施也必须得到不断的创新与发展.由于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为更好的保护我国的煤炭资源,煤炭生产企业必须对开采手段和最终的开采结果进行优化与标准升级.除此之外,还必须在煤炭工作开展之...  相似文献   

5.
丁爱红  韩辉 《中州煤炭》2020,(10):38-42
水害是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区域水文地质概况为基础,分析了矿井开采后水文地质特征,主要是地形地貌、水文,含水层、隔水层,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及涌水量的变化,对矿井充水因素及矿井防治水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为矿井水害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对于两侧均为受岩溶水威胁的大水矿井,边界断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对其两侧煤层开采、水害防治及水资源保护均有重要的影响。采用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及水化学分析等方法,获得断层两盘地层岩性、富水性、水化学及流场等数据,对下团柏边界断层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该断层延伸长,落差大,上下盘不同时代地层对接,上盘奥灰岩富水性、导水性均比下盘要弱;垂向上,导水性浅部差、深部好,呈上阻水下导水的水文地质特征,北面岩溶水可能通过深部岩溶导水通道穿越边界断层发生水力联系。根据上述特征,分析对比了南北两侧矿井面临的水害形势,提出了针对性的水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铁记  王子龙 《煤矿安全》2020,51(7):171-175
为了解决峰峰矿区深部煤层开采奥灰突水问题,分析峰峰矿区深部煤层开采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及面临的水害问题,指出深部煤层开采奥灰突水的途径和特点及目前防治水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深部煤层开采奥灰突水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全面探查、区域治理、煤层底板注浆加固、分区隔离开采、增加矿井排水能力等深部煤层开采防治水技术途径。实践证明:煤层底板构造全面探查、区域治理是最有效的防治深部煤层开采奥灰突水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煤矿安全》2016,(5):101-103
通过分析峰峰集团防治水现状,对比目前奥灰水害防治技术,针对深部矿井开采奥灰水害情况,提出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地面区域超前治理技术。该技术利用地面水平多分支钻进技术对煤层底板隔水层的裂隙进行探查并进行注浆加固补强,切断奥灰含水层与上部含水层的水力联系,进而增强隔水层阻水性能。  相似文献   

9.
岩溶水水害是影响准格尔煤田安全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掌握岩溶发育特征、水化学特征、渗流场特征及突水危险性,通过钻探、水文勘查及水化学试验等区域资料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岩溶裂隙、溶孔和溶洞是主要储水空间和地下水径流通道,陷落柱、断层是该区域重要的垂向导水通道;沿径流途径岩溶水质类型呈HCO3·Cl-Na→HCO3·Cl-Na·Ca(Ca·Mg)→Cl-Na的演化顺序,反应了在东部边界黄河水补给地下水,岩溶地下水总体向西运移,在煤田西部形成滞流区;煤田中东部6号、9号煤均处于非带压开采状态,中西部处于带压开采状态,滞流区边界附近突水系数较大。在岩溶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探测、预测及监测和治理与特殊开采等水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荣巩矿区王河煤矿的水文地质及历年来矿井突水情况的分析,研究王河煤矿矿井突水机理,查找矿井突水原因,果用科学方法,制定预防矿井突水方案,规划矿井防治水措施,为矿井安全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介绍了我国水害对矿井造成的威胁,结合协庄煤矿建矿以来透水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的影响,对矿井水害隐患进行排查,制定防治水技术,控制水害威胁,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石河通过导水通道引起矿井采空区积水增加的现状,为了解决采空区积水引起的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在掌握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井涌水增加的原因及地表水对矿井的危害,并利用多功能注浆材料采用地面帷幕注浆和煤柱加固的方法对导水通道封堵和提高煤柱防水能力,消除由于地表水引起的矿井突水隐患。在施工过程中优化施工工艺和设备,并采用瞬变电磁和钻孔窥视检验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水与小煤窑采空区沟通,形成持续高压水,严重影响工作面安全回采。根据工程需要研发了多功能注浆材料,该材料能够适用水灰比(6.0~0.8)∶1.0,凝结时间为4~41 min,抗压强度为0.84~18.70 MPa,且可通过调节水灰比满足不同施工需求,帷幕注浆和煤柱加固的综合治理方法可在阻断导水通道的基础上加固煤体,提高煤柱防水能力,防止突水事故的发生。对比帷幕注浆加固前后瞬变电磁探测结果发现,加固区域电阻率大幅提高,视电阻率由5Ω·m提高至40Ω·m,富含水区范围缩小,钻孔窥视结果表明注浆加固能够较好加固破碎煤体,浆液能够填充煤体裂隙,胶结情况良好,通过注浆加固消除了矿井突水隐患,保证了工作面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13.
郭立霞 《中州煤炭》2023,(9):134-139+148
坪上煤矿位于沁水煤田的北中部,受区域构造影响,井田内发育一系列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的宽缓背向斜,其含煤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井田内可采煤层主要为3号、15号煤层。井田分布于延河泉域,含水层主要有奥陶系中统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层、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基岩风化裂隙带含水层、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其中,奥灰水位标高为+490~+545 m。井田水害主要为煤层开采而产生的导水裂隙,使顶板含水层或构造水向矿井充水,可通过疏放钻孔和疏水巷防治;全井田均为带压开采,采用注浆堵水技术可对煤层底板奥灰水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4.
张雁 《煤炭技术》2014,33(11):47-48
通过介绍白龙山矿区地层结构特征,分析了矿井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和充水特征。由近年来矿井突水案例,总结了云南省矿井突水特点,探讨了矿井水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水建议。  相似文献   

15.
郑建文 《西部探矿工程》2011,23(9):203-204,207
准南煤田西黄草沟井田煤炭资源丰富,煤种为优质的炼焦用煤,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矿井开采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八道湾组下段煤层顶、底板砂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层组,富水性较弱;但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间歇含水层、烧变岩含水层富水性较强,通过孔隙、裂隙向矿井充水,成为影响矿井开采的主要充水因素。因此,开展对该井田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水害防止措施的探讨,对煤矿开采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煤矿企业经营越是困难越要加强安全管理。通过对三明市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研究,认为构成三明市煤矿水害威胁主要为老空水、地表水和岩溶水水害,提出了水害防治技术和管理对策,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韩桥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地表低洼易汇流积水;井上下强渗流通道多,矿井涌水量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制定了的综合防治水措施,包括开挖地面排洪道防止山洪入侵、建立地面排水基地控制地表积水,井下扩大排水能力、调节分水平排水能力、蓄排结合削减涌水峰值等.该措施对类似矿井的水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鼎煤矿位于吕梁市离石区,地质构造简单,主要可采煤层为太原组的10#煤层。通过对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矿井充水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矿井的主要充水水源、充水通道以及充水强度,并对水害防治措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对于确保矿山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出水点分布规律及水量动态入手 ,对于水体下开采急倾斜煤层的八里塘煤矿 ,针对性地提高“疏、排”为主、“堵、躲”为辅的综合水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包尔呼顺井田为例,在对其水文地质进行调查、抽水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断层赋水性及水力联系通道,提出矿井水害及主要的充水特征,并制订“勘查、探测、监测、设计”等为一体的防治水对策。研究表明:基岩风化带是矿井生产期间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充水通道主要以采动导水裂缝带导水为主。研究成果对矿井建设过程中及未来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和防治水措施制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