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安徽省沿淮洼地涝灾特点,利用Arc GIS软件和淮河流域遥感影像(DEM)划分易涝区,将易涝面积定量化并评价易涝风险,为推进涝区网格化治理、提升易涝地区排涝能力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淮河流域易涝多灾,易涝面积达3.0万km2,耕地2800万亩。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安徽省淮河流域历年实际发生的洪涝灾情研究,分析了洪涝灾害中涝灾所占的比重、不同涝灾面积发生的机率,以及涝灾的分布和变化发展趋势。选取典型区调查涝灾损失,定量分析了洪涝损失,以及洪涝损失与洪水频率之间的关系,为淮河流域易涝洼地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王全生 《水利天地》2002,(10):38-39
农垦九三分局,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是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的高平原地带,地形起伏较大,最大相对高差为310米。全区管辖11个农场,土地总面积约826.9万亩,其中耕地约285万亩,多数是坡耕地。就是在这面积较大的坡耕地中,也存在着很多零星易涝区域,妨碍大型农业机械化作业,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生产。 一、零星易涝地的成因 (一)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有季节性冻层,冻层深达2米以上,6月下旬至7月初才能融化透,土壤结冻期长达8个月以上,当春季冬雪融化后,耕地中局部区域常年湿润、泥泞、溢水或积水,不能自然排除。 (二)地质条件的影响。耕地中的耕种层土壤属表潜黑土,它是黑土与沼泽土的过渡类型,多发育在第三纪和第四纪的黄土状沉积物上或灰白状沉积物上,粘性较强,透水性极差,这层沉积物表耕作土层以下1.2-20米之间形成隔水层,再往下是砂砾岩层。  相似文献   

4.
文章依据松嫩平原洪、涝、旱、碱综合治理和在水土资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必须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技术含量,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战略角度出发,综合治理洪、涝、旱、碱灾害,并提出了一些具体作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济宁市湖西易涝区的基本情况,分析易涝区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涝渍耕地综合治理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松嫩平原旱作区涝溃耕地采用振动深松、暗管排水等技术形成“涝、溃、旱、碱”四害同治的“沟、松、缝、洞”工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栾胜坤  刘军 《水利天地》2004,(11):45-45
目前,三江平原多数大、中型涝区下游低尘易涝地块,虽经排涝治理,修建了排水渠系,但田间排水效果不好,有的春涝种不上地,有的秋涝大幅度减产,所以渍害仍是影响粮食单产不高的主要因素。 笔者通过实践和分析,认为这些地方致涝原因有二:一是从涝区总体上看,承泄区承泄条件不  相似文献   

8.
淮河中游易涝洼地涝灾特性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中游实际发生的洪涝灾害,从分布范围、发生频率、淹没水深、持续时间、洪灾与涝灾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研究了涝水及涝灾特性,并且从降雨、自然地理、土壤条件、洪涝关系、滞涝区面积、排水体系、管理等方面对淮河中游地区致涝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归纳了涝灾成因,旨在为淮河流域易涝洼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中部地处松辽平原,地势低洼平坦,有大片易涝耕地。全省有易涝耕地1580.51万亩,占全省耕地5908.60万亩的26.2%,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的长春、四平地区,占全省易涝面积的56.5%。在全省各年受涝面积达200万亩以上的统计中,长春、四平地区受涝  相似文献   

10.
一、黑河市农田水利设施现状 黑河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防治旱涝灾害能力较差。黑河市耕地总面积为75.6万公顷,其中易旱耕地约2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6%;易涝耕地约15.2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0%。据2007年统计,全市现有8处中型灌区、14处中型涝区和32座小水库、55个小塘坝;用于农田灌溉的机电井有2200眼(其中灌溉大井500眼,小井1700眼),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的涝渍灾害发生在排水欠佳的五大盆地中的低洼地区,受降水、沥水或洪水侵袭,使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长期处于水分过多状态,造成作物减产,具有旱中有涝,先旱后涝,旱涝交错和局地性涝渍的特点。全省有易渍面积655.48k(hm ̄2),在万亩以上自流灌区中受涝渍危害的耕地面积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31%,1949年以来,全省受涝渍灾害面积1814.93k(hm ̄2)。干旱是山西省工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在防治涝渍灾害中,必须从治旱着眼,不能片面强调洼地排水,要从加强水土保持,减轻洪水突发性着手,以井灌井排为核心,建立排水系统,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涝渍盐碱下湿地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2.
白城地区位于吉林省西部松嫩平原,自然特点是风沙干旱,地广人稀,素称八百里旱海。全区幅员面积46,000平方公里,耕地1,700万亩,其中易旱面积占70~80%,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战胜干旱,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兴建以机电井为主体的水利工程,目前已有各类井30,000多眼,有效灌溉面积230多万亩,这些工程在历年的抗旱斗争中  相似文献   

13.
零星易涝地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垦九三分局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是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最大相对高差为310米,农垦九三分局辖管鹤山、跃进、大西江、尖山、荣军、红五月、嫩江、山河、七星泡、嫩北和建边11个农场,土地总面积约826.9万公顷,其中耕地约285万公顷,多数是坡耕地。就是在这面积较大的坡耕地中,也存在着很多零星易涝区域,妨碍大型农业机械化作业,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生产。 一、零星易涝地的成因 1.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有季节性冻层,冻层深达2米以上,6月下旬至7月初才能融解透,士壤结冻期长达8个月以上,当春季冬雪融化后,耕地中局部区域常年湿润、泥泞、溢水或积水,不能自然排除。 2.地质条件的影响。耕地中的耕种层土壤属表潜黑土,属黑土与沼泽土的过渡类型,多发育在第三纪或第四纪的黄土状沉积物上或灰白状沉积物上,粘性较强,透水性极差,这层沉积物耕作土层以下1.2-20米其间形成隔水层,再往下是砂砾岩层。 3 地形条件的影响。在坡耕地中,虽然地面大体平整,但却存在着微凹区域,表层上壤疏,且地下有埋藏较浅的隔水层,因此成为地下水溢出点。 二、零星易涝地的危害 零星易涝地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主要有: 1.水土流失。坡岗处的零...  相似文献   

14.
淮北平原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 损失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淮北平原除涝减灾综合治理与规划中缺乏主要农作物受涝损失调查与评估基础资料的实 际问题,于2010年9月初区域降雨成灾之际,对受涝区进行主要农作物受涝经济损失调查。依据实 地调研成果,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推求了不同耕地类型不同暴雨强度下的受涝损失率,在此基础上实现 了对淮北平原受涝经济损失的合理评估。  相似文献   

15.
指标单位1984年1985年一、灌溉面积 1.有效灌溉面积 当年实灌面积 占有效灌溉面积 2.林地灌溉面积 3.牧草灌溉面积二、早涝保收面积三、机电井灌溉面积四、机电排灌面积 其中:机电灌溉面积五、易涝面积 除涝面积 占易涝面积六、盐碱耕地面积 盐碱耕地改良面积 占盐碱耕地七、水  相似文献   

16.
曹秀清  李金冰  沈涛 《治淮》2003,(12):9-10
江淮丘陵易旱地区人均水资源量471m3,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5,远低于世界公认的缺水警界线1000m3的下限。水资源总量基本上表现为地表水资源,对地表水资源的利用主要依靠小型水库、塘坝和水稻田进行拦蓄。水资源的供给不足和降雨年内、年际间分部不均,使本区旱灾频繁。因此对该区进行节水灌溉工程治理,扩大水资源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加快该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一、水源工程治理措施1、搞清并调整好塘坝的来水面积、塘体容量和灌溉面积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水面积和塘容之间可按江淮丘陵易旱地区单位面积产水量经验数据进行估…  相似文献   

17.
周口地区位于豫东平原东南部,面积11,638平方公里,耕地1,200多万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00~850毫米,分配极不均匀。境内有沙颍河、涡河两大水系,均属淮河流域,由于受降水不均影响,河水猛涨急落,以致灾害频繁,经常是常旱骤涝,此旱彼涝,先旱后涝,涝后又旱,旱涝交错。如解放后从1950年到1969年的19年中,计  相似文献   

18.
绥化地区有易涝耕地1,80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1%,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以来全区陆续建成各类涝区172处。其中建成大中型涝区54处,除涝面积达541万亩。大量治涝工程的修建,明显地提高了抗灾能力,使很多易受灾害的涝区已变成了重点产粮区。但是,由于七十年代以后出现了连续干旱年份,不少地方偏重于抓抗旱,对涝区治理放松了,在近期雨多的年份都造成了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三江平原存在的易涝易旱黏质草甸土,通过土壤颗粒、土壤三相、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透水性、土壤硬度等的实验结果,分析了其成涝原因,并提出了防涝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根据安徽省淮河流域易涝地区致灾原因和历史灾情特点,选择淹没水深、淹没历时、涝灾频次、涝区经济发展程度4项风险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对易涝区进行风险评价。按照网格化治理要求,针对安徽省淮河流域易涝区特性,提出湖洼地建设排涝泵站、高低水分区施策、流域系统治理、人水和谐建设幸福河湖等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