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土高原小流域产水产沙实体模型的设计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土高原小流域产水产沙实体模型的目标功能及主要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分析,认为模型设计的主要物理量是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和地形相对高差;用因次分析法则,推导了侵蚀方程的一种基本形式;进而根据相似原理的相似条件,导出各主要物理量的模型比尺。沟道坝系的布局论证在该模型上开展,即可有较为可靠的试验平台。 相似文献
2.
皇甫川流域产流产沙数学模型及水沙变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该模型是从泥沙运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水文学,气象,土壤学和地理地貌学的原理建立起来的。并着重解决了在大流域计算中的流域的地理,地貌的差异性和降雨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4.
黄河流域近百年产沙情势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实测降雨、水文、坝库拦沙、灌溉引沙和河道冲淤等数据,分析了1919-2016年黄河潼关以上流域实际产沙量、产沙强度和不同时期下垫面在多年平均降雨情况下的产沙能力变化。结果表明,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域产沙能力逐渐增大,至50~70年代达到顶峰;80~90年代以后,流域产沙逐渐减少,其中2010-2016年流域产沙强度只有1919-1939年的23%。1919-2016年流域年均产沙量为13.7亿t。在多年平均降雨和1919-1953年下垫面情况下,潼关年均来沙量应约为14.6亿t;至1956-1975年,该值达到16.6亿t。 相似文献
5.
从形成高浓度粗泥沙水流机理出发,综合分析了不同地层侵蚀产沙对黄河粗泥沙的影响。分析认为,风沙和基岩产沙对黄河粗泥沙均有一定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黄土。风沙,基岩,黄土产沙的综合作用量同浓度粗泥沙水流的重要原因,因此应从整体上综合治理多沙粗沙区。 相似文献
6.
汉江上游流域产水产沙时空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区,在GIS技术支持下,应用分布式模型SWAT(Soiland Water AssessmentT001)进行了流域产水产沙模拟。采用1987—1996年的资料进行模型率定,1997-2001年的资料进行模型检验,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汉江上游泥沙侵蚀量的空间分布图,分析了产沙量和植被/土壤类型、地表径流量以及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北岸丹江片区的泥沙侵蚀量最为集中,汉江上游流域产沙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和地形因素的变化,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对产沙量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SWAT模型可以应用于与径流相关的各种模拟分析并对流域长期连续泥沙负荷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成果对汉江流域的土壤侵蚀综合治理和进一步开展考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汉江流域综合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游大型煤田开发对侵蚀和产沙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河中游大型煤田开发对振兴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侵蚀产沙也将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黄河中游大型煤田开发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开发概况,进行了土壤试验、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开矿与非开矿流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煤田开发后侵蚀和产沙明显增加,开矿后与开矿前相比,土壤侵蚀增加1.34 ̄12.7倍,相似降雨洪水产沙量增加50-80%,而且颗粒变粗,推移质泥沙增多,高含沙水流出现机遇增加,泥沙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引黄灌区水沙资源配置关键技术包括灌区减沙沉沙技术、引水分沙技术、渠道输水输沙技术等。通过引黄灌区引沙和沉沙资料的分析,论述了引黄灌区减沙技术和对灌区有害的粗颗粒泥沙处理技术,前者主要是通过控制引水含沙量或减少引水量来实现,后者主要是通过有害泥沙的拦截和沉积来达到。结合渠道输水输沙能力,总结了提高灌渠输沙能力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前者包括加大渠道比降、渠道衬砌、改造阻水建筑物、优化断面等,后者主要是指水沙调控技术。通过分析渠道引水分沙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引黄灌区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的特点,指出自流灌溉的支渠引水含沙量略低于或等于干渠含水量,渠道处于增淤状态;若提水泵站及其进口合理布置,将会有利于渠道减淤。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黄河下游河段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水文站1950—2016年水沙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分析对黄河下游水沙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70年来黄河下游沿程各水文站年水沙量整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水沙年际间、年内分配不均匀;1986年后下游水沙关系明显恶化,2003年后水沙关系又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黄河下游大流量减少,小流量增多,输水输沙主要集中在1000~4000m~3/s洪水中;确定保证下游微淤甚至冲刷的来沙系数应不超过0.01kg·s/m~6。分析黄河水沙变化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可为缓减黄河下游水沙关系,完善治黄方略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14.
运用多年资料研究黄河水沙特点 :水少沙多、含沙量高 ,水沙导源 ,水沙量年际变化大 ,水沙年内分配不均 .泥沙是黄河来源面最广的非点源污染物 ,对排入黄河的污染物 (特别是重金属、有机物 )具有显著的吸附效应 ,成为污染物的载体 .文章分析了多沙河流水质监测评价执行国家标准所出现的特殊问题 ,并对黄河泥沙与若干水质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5.
黄河源头地区泥沙来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为吞吐湖泊,是黄河源头二大主要湖泊。扎陵湖、鄂陵湖等众多的湖泊的滞洪拦沙,使大量泥沙淤积在湖泊中,黄河源头控制站黄河沿站实测输沙量、含沙量、输沙模数也难以全面反映整个黄河源头产沙状况。在统计分析黄河沿站实测输沙量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黄河源头泥沙来源和分布。黄河沿站泥沙主要来源于鄂陵湖出口—黄河沿站区间,同时估算了进入扎、鄂二湖沙量,年平均进入扎、鄂二湖泥沙量约为13万t左右,大部分淤积在扎陵湖内。黄河源头输沙模数呈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认为在鄂陵湖以上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一般为5~10t(km·a),鄂陵湖出口以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在20~40t(km2·a)之间。 相似文献
16.
加快构建黄河流域水网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黄河流域已基本形成了由河流和供水工程组成的水网布局,对供水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没彻底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不足、调控能力差、水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阐述了构建黄河流域水网的背景和内涵,分析了构建黄河流域水网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黄河流域水网的措施。在国家水网构建框架下,黄河流域水网将形成以黄河干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纲,以支流和供水工程为目,以干流7大骨干水利枢纽工程为结的布局。黄河流域水网对于实现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构建流域社会经济空间均衡发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分析了黄河河口未来来水来沙的变化及其影响,从人类活动要与自然协调共处出发,讨论了在新来水来沙条件下黄河河口治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入海流路、三角洲演变、防洪抗凌、水资源、生态环境和湿地保护、社会经济规划布局以及河口管理等。指出了尽管黄河水少沙多的基本特性不变,河口的演变规律就不可能有大的变化,但正确的人为干预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这为治理方案的研究留出了很大空间。水资源是黄河河口治理的核心,根本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和提高用水效率。黄河河口存在的种种问题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进行统一管理。河口治理是黄河全流域治理的一部分,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