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永磁同步电动机传动系统的模型算法控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综合模型算法控制(MAC)在线实时预测、优化、反馈校正的优点,提出一种用于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传动系统的MAC方案。采用PMSM的二阶ARMA模型为预测控制的参数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校正、算法简单,能很好地满足动态较快的电动机实生要求。对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进行了分析、论证,表明无论模型如何失配,系统均稳定、无输出静差,鲁棒性强。仿真和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永磁同步电动机模型算法控制(P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改进的预测控制算法,汲取步进控制思想,研究了同步电动机速度模态L∞预测控制理论。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正确与有效,同时证明将预测控制用于同步机速度控制不但可行,而且性能优良,具有强的鲁棒性与抗干扰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在FPGA中硬件实现振动频率检测的设计方案.基于该方案,控制系统能够对传动系统中的扭转振动进行连续的在线检测.并详细介绍了主要模块的划分和实现,通过使用改进的FFT算法及流水线技术,显著提高了设计的运算速度.最后对设计进行了系统仿真和验证.  相似文献   

4.
5.
针对永磁同步电动机常规模糊控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和预测的自适应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分析模糊控制存在的控制盲区,设计了控制模式切换值,并在速度偏差较大时采用带修正因子的模糊控制,以改善对象在不同情况下的动态响应特性;而当小偏差时采用基于模型的一步预测控制,提高控制精度.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的调速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侯俊  于海生  赵克友 《微特电机》2007,35(12):42-45
针对负载转矩已知和未知两种情况,建立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端口受控哈密顿速度控制模型,利用互联和阻尼配置的无源性方法,设计了满足最大输出功率控制原理的速度控制器,给出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并设计了负载转矩观测器。仿真结果证明了此控制方案具有抑制扰动的转速跟踪特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IM DTC和PMSM DTC中零电压空间矢量作用效果的不同,提出基于转矩预测的PMSM模糊直接转矩控制方法,模糊控制规则表中使用零电压矢量.根据转矩偏差、定子磁链偏差的符号和大小以及定子磁链所处的扇区经模糊推理得到合适的电压空间矢量,再使用预测控制算法计算该矢量和零电压矢量(如果需要)分别作用的时间,限制电磁转矩在给定环宽范围内.仿真分析表明,零电压矢量的引入和预测控制算法的应用减小了转矩脉动,对传统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自抗扰控制技术因其响应快、鲁棒性强等优点而广泛应用。对于永磁同步电动机系统易受负载干扰及参数变化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抗扰控制器。在实际永磁同步电动机系统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证明其与PI控制相比具有更快的速度响应和更小的波动。  相似文献   

9.
根据三相同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理论,运用坐标变换和矢量运算方法,结合传统电机学理论,分析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相矢图,并以相矢图为依据,提出矢量控制的基本思路以及相应的相矢图,得出在造纸机上对永磁同步电动机进行矢量控制以实现恒速运转的系统结构框图。  相似文献   

10.
反推式控制在永磁同步电动机速度跟踪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把新颖的非线性反推(Backstepping)控制策略应用于永磁同步电动机速度跟踪控制中,简化了一般系统设计过程,减少了系统控制中调整参数数目,同时保证系统具有良好速度跟踪性能。给出了系统稳定性证明,并通过Matlab仿真和一般PID控制对比,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永磁同步电机通常采用矢量控制方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参数的变化、负载扰动等因素对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影响较大,该文通过分析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在对其数学模型进行线性化简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的预测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法建立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模型预测具有动态响应快速和电流跟踪精确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功率变流器领域。采用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主要研究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解决传统PI控制器动态响应慢、有超调等问题。整个实验平台以TMS320F28335为控制器,设计了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实验,分析了电动机电流环的稳态和动态响应以及转速的动态跟踪性能。实验验证了模型预测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中的优越性能。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基于转子坐标系和基于定子坐标系的模型预测转矩控制系统,从系统实现、运行性能、平均开关频率和参数鲁棒性对以上三种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对比,为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转永磁同步电机(Anti-rotary PMSM)在采用矢量控制时,可等效为2个相同的电机串联,在同一个空间坐标系中控制。当负载突变时,两侧转子转速发生变化,由于PI调节速度较慢,两侧转子易发生失步现象,系统将不可控。为解决(Anti-rotary PMSM)的失步问题,选取对转电机在旋转坐标系下的d轴电流增量和q轴电流增量为状态变量,研究了适用于对转电机的模型预测控制,提出了对转电机的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算法。该控制方法动态响应快,而且可以有效避免超调,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控制比传统的PI调节器动态响应快,可以有效解决对转电机的失步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永磁同步电机双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占空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中,由于第二个电压矢量只能是零电压矢量,在每个采样周期中只能选择6个固定方向上的电压矢量,因此电流仍存在较大波动。提出一种双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方法,该方法在每一个采样周期中进行两次电压矢量选择,可以在进行第二次电压矢量选择时采用非零电压矢量,电压矢量的选择范围扩大为任意方向、任意幅值的电压矢量,并且在价值函数中考虑了作用时间对电压矢量选择的影响,使得电压矢量的选择更加准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具有良好的静动态性能,同时与占空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相比,该方法有效地减小了电流波动。  相似文献   

16.
为了优化同步磁阻电机的驱动控制性能,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同步磁阻电机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较之传统的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的主要优点是其无需使用特定的电机模型,不依赖于电机参数,也无需进行反电动势估计。同时,新型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方案设计时有效避免了每个采样周期2次电流测量导致的电流尖峰和电流变化更新停滞降低预测性能的问题。新方案简单易行,无需使用脉宽调制技术。最后,对比试验结果验证了新型控制策略具有较优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7.
对永磁同步电机的3种模型预测电流控制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传统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在单个采样周期中输出一个电压矢量,选择使价值函数最小的电压矢量输出。双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在单个采样周期中输出2个电压矢量,并分别计算2个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使输出电压矢量与期望电压矢量更加接近。三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在单个采样周期中输出2个有效电压矢量和一个零矢量,扩大备选电压矢量的覆盖范围,减小电流脉动。为了比较3种控制策略的动、静态性能,进行了对比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多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与传统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相比,能有效地减小电流脉动。  相似文献   

18.
在模型预测控制中,大量的计算会产生动作延迟,并且离散化方法的不准确性也会将误差引入系统,当采样时间较长时上述两种情况会导致系统性能恶化。为解决该问题,可采用双线性变换法获得更为精确的电机离散时间模型,该离散方法可保证系统有更优的稳定性。再通过引入延时补偿来解决预测电流时由于计算导致的动作延迟,从而减小电流纹波。基于此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试验研究,仿真与试验证明该预测系统具有动态跟踪特性好、电流纹波小和抗负载扰动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双电机控制系统中,运动惯性以及响应不及时等影响速度同步精度和动态响应速度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双永磁同步电机系统非级联预测速度同步控制策略,将双电机系统看作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进行统一建模,应用有限控制集模型预测控制设计一个紧凑的双电机系统控制器,并将速度同步误差、速度跟踪误差和电机运行性能同时引入模型预测控制的价值函数中,实现多变量的协同优化控制。此外,为满足实际用户需求,引入弱磁、电流限制两个前端模块实现对电压、电流的约束。最后通过仿真进行了转速阶跃信号跟踪、抗负载扰动等对比验证,结果证明所提出的非级联预测速度同步控制策略较传统交叉耦合控制策略能够更有效提升双永磁同步电机系统的转速同步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20.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PWM电流预测控制对电机模型参数的依赖性问题,研究了基于增量式模型的永磁同步电机无磁链电流预测控制方法。对传统PWM电流预测控制的稳定性以及参数摄动造成的电流静差进行了理论分析,表明参数摄动会对系统稳定性造成影响,造成电流控制静差。建立基于增量式状态方程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基于该模型设计无磁链电流预测控制器,保证控制器能够在无磁链参数参与的情况下运行,增强系统对磁链参数摄动的鲁棒性。选择适当的评价函数获取最优控制电压增量数学表达式。实验结果验证了新型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