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hina Center of Industrial Culture Collection,CICC)始建于1953年,是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核心机构,也是国际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和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隶属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专业从事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保藏、鉴定、评价、供应、菌种进口与技术委托开发。CICC保藏各类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10,612株,300,000余份备份;占地面积1800m~2,拥有生物安全实验室、无菌操作室及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理生化、代谢产物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等专业实验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hina Center of Industrial Culture Collection,CICC~((R)))始建于1953年,是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核心机构,也是国际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和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隶属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专业从事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保藏、鉴定、评价、供应、菌种进口与技术委托开发。CICC保藏各类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10,612株,300,000余份备份;占地面积1800m~2,拥有生物安全实验室、无菌操作室及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理生化、代谢产物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等专业实验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常用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及优缺点比较,同时结合多年微生物检验工作经验,以期为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2008年3月11~12日,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在北京组织召开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成果总结会。《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子项目13家课题承担单位主管领导、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近30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所采取的鸟苷菌种为枯草芽孢杆菌属(Bacillussubtiis)的细菌。由于使用斜面保藏法保藏鸟苷菌种的保藏期只有15天,给生产带来不稳定因素,为此对鸟苷菌种保藏期进行保藏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改用自来水水质的条件下,鸟苷菌种保藏期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6.
<正>CICC始建于1953年,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共享服务核心单位,国际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和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负责全国工业微生物资源的收集、保藏、鉴定、质控、评价、供应、进出口、技术开发、科学普及与交流培训,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中心保藏各类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11,000余株,300, 000余份备份,主要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噬菌体和质粒,涉及食品发酵、生物化工、健康产业、产品质控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相似文献   

7.
<正>CICC始建于1953年,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共享服务核心单位,国际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和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负责全国工业微生物资源的收集、保藏、鉴定、质控、评价、供应、进出口、技术开发、科学普及与交流培训,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中心保藏各类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11,000余株,300,000余份备份,主要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噬菌体和质粒,  相似文献   

8.
<正>CICC始建于1953年,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共享服务核心单位,国际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和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负责全国工业微生物资源的收集、保藏、鉴定、质控、评价、供应、进出口、技术开发、科学普及与交流培训,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中心保藏各类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11,000余株,300,000余份备份,主要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噬菌体和质粒,涉及食品发酵、生物化工、健康产业、产品质控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相似文献   

9.
<正>CICC始建于1953年,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共享服务核心单位,国际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和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负责全国工业微生物资源的收集、保藏、鉴定、质控、评价、供应、进出口、技术开发、科学普及与交流培训,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中心保藏各类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11,000余株,300,000余份备份,主要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噬菌体和质粒,涉及食品发酵、生物化工、健康产业、产品质控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心积累了三十余年微生物鉴定检测经验,构建了系统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10.
沈发治 《酿酒科技》2009,(10):72-74
小曲是生产小曲酒的糖化发酵剂.菌种保藏不当会引起其性能的衰退,以致变异.介绍了酿酒小曲菌种根霉、酵母常用的保藏方法.短期保藏可采用低温斜面试管保藏法或液体试管保藏法等,且以橡胶塞斜面试管保藏法较好;长期保藏可采用液体石蜡保藏法、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罐超低温保藏法等,以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较好.茵种分离复壮中应注意活化液的选择、分离操作方法及有效茵种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11.
<正>2012年7月9~10日,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的支持下,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主办,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的"食品企业微生物安全控制技术与实践高级研讨会"在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举行,来自北京乃至全国的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食品检验与监  相似文献   

12.
13.
《食品工程》2008,(1):53-53
山西省食品工业研究所菌种保藏中心现有保藏菌种百余株,主要应用于食醋、酱油、果酒、白酒、腐乳酿造、蔬菜腌制发酵、乳品发酵等工业生产中。为客户提供生产白酒、食醋、酱油、醋酸饮料、乳酸饮料和各种菌种及第三代生产用菌。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hina Center of Industrial Culture Collection,CICC)是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核心单位,国际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和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挂靠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致力于全国工业微生物资源的收集、保藏、鉴定、评价、供应、菌种进口和技术委托开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种名单研究(第二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用微生物菌种是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产业的重要种质资源。该文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分离自我国酒类、乳制品类、调味品类和发酵茶等传统发酵食品的微生物菌种进行了收集、补充和整理,形成了第二版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种名单。该名单共涵盖56个属124种,包括细菌74种,酵母22种和丝状真菌28种;较第一版新增菌种49种,主要涵盖醋杆菌属(Acetobacter spp.)、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p.)、伴生乳杆菌属(Companilactobacillus spp.)、乳球菌属(Lactococcus spp.)、魏斯氏菌属(Weissella spp.)、梭菌属(Clostridium spp.)、假丝酵母属(Candida spp.)、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spp.)、毕赤酵母属(Pichiaspp.)、曲霉属(Aspergillusspp.)、散囊菌属(Eurotiumspp.)和根霉属(Rhizopusspp.)等。更新了第一版名单中41个菌种的分类学信息。该研究为补充和完善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种的应用及管理,促进我国发酵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9):139-143
食品用微生物菌种对食品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介绍了世界各国食品用微生物菌种的管理概况,重点就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食品微生物菌种的数量、使用历史、使用用途和耐药性评估方面进行了比较,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完善我国食品用微生物菌种的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菌种保藏主要是根据微生物生理生化特点,人工制造环境条件,使微生物代谢处于不活泼,生长繁殖受抑制的休眠状态,即采取低温、干燥、缺氧三个条件,使菌种暂时处于休眠状态。  相似文献   

18.
食品微生物菌种安全性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微生物菌种对食品加工生产、促进消费者健康至关重要。随着对发酵和非发酵食品生产用菌种研究的不断深入,应运而生的微生物食品日益增多,对食品微生物菌种安全性评价已成为生产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为保证微生物生产食品、特别是婴幼儿食品的安全性,规范对用微生物生产/添加食品的监管,各国相继出台有关措施规范菌种的使用。本文就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针对食品用益生菌菌株的定义、分类、安全性评价程序、审批管理等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9.
《发酵科技通讯》2009,38(2):21-21
菌种保藏主要是根据微生物生理生化特点,人工地制造环境条件,使微生物代谢处于不活泼,生长繁殖受抑制的休眠状态,即采取低温、干燥、缺氧三个条件,使菌种暂时处于休眠状态。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菌种是发酵工业的基础。菌种的纯度、活性、变异可直接影响发酵工业进行。因此,菌种的正确使用及管理尤为重要。该文对菌种的质量控制及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