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贾珺 《中国园林》2007,23(6):15-17
北京后海振贝子花园位于什刹海南岸,是清末贝子载振的别墅,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一度享有盛誉。此园占地广阔,格局灵活,其中有连绵的青石假山和两个曲折的水池,通过“弓”字形的游廊串连厅堂亭榭等建筑,还在敞轩中安装大镜子以倒映什刹海的风光,表现出独特的景象。园北墙内临水构筑了一座二层洋楼,不但宜于观景,也反映出园主的崇洋心理。通过文献考证和复原分析,对这座私家园林的历史沿革、基本布局以及造园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贾珺 《中国园林》2008,24(5):65-68
涛贝勒府园位于北京西城什刹海地区,是清末贝勒载涛的府邸花园。此园缺水,主要以建筑和假山取胜,叠石富有特色,花木繁多,楼堂轩亭以及游廊的建筑物沿周边布置,内部空间疏朗,并形成严谨的轴线关系。更重要的是此园在整体布局、建筑装饰修以及水池喷泉等方面借鉴欧洲园林的手法,并充分与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融合在一起,成为清末北京私家园林受到洋风影响的重要实例。通过文献考证和现场调研,对这座府邸花园的历史沿革、基本布局以及造园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贾珺 《中国园林》2007,23(5):87-90
继园又名三贝子花园,是清代北京西郊的一座大型私家园林,其旧址在今北京动物园内,当年曾经是游人如织的游览胜地。其中引御河之水入园,形成丰富的水景和分散曲折的岛屿,周围以连绵的土山环绕,随地形起伏布置形态丰富的长廊、亭榭,叠石、藤花点缀其间,水中密植莲花,陆地种植了大量的柳、槐、榆等高大树木,景致十分优美,并富有自然野趣。通过文献考证和遗址调研,对继园的历史沿革、基本布局以及造园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晚清大臣桂春宅园的原址位于北京内城西斜街,20世纪70年代初被全部拆毁。此园顺应弯曲的地形条件,其中建筑大多随机定向,非常灵活,其布置方式明显不同于北京私家园林最常见的正朝向格局,空间形态更近于江南园林。其主体部分以平顶游廊环绕,中心设有驳岸曲折的水池;园中同时拥有很多精美的湖石和青石,假山造型丰富;此外建筑做工精细,花木繁多,是北京私家园林的杰出作品。通过文献考证对此园进行复原研究,并对其历史沿革、基本布局以及造园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贾珺 《中国园林》2010,26(7):62-64
郝家花园位于北京西城,建于民国时期,原属实业家郝升堂先生所有,至今仍保存完整。花园分为东西2部分,东部主要在厅前以湖石堆叠假山,西部为主景所在,建有正厅、亭子和洋房,并以青石、湖石与土结合,堆筑造型复杂的大型假山,另在山下开辟一弯曲池,其手法在民国时期的北京私家园林中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园中山石以及大量的匾额、汉白玉栏杆、花盆和石狮均来自圆明园遗址,弥足珍贵。通过访谈考证和现场调研,对这座私家园林的历史沿革、基本布局以及造园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雅舍芸香平中见奇--北京西城藏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珺 《中国园林》2005,21(10):30-32
藏园是清末民初北京大藏书家傅增湘先生的宅园.全园由4个院落组成,看似平淡,但通过回廊、山石、花木的穿插,形成闲雅而曲折的空间趣味,是北京私家园林典型实例.在访谈和文献的基础上,对这座目前已经遭到彻底破坏的园林进行了复原研究,并对其造园艺术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澳门近代卢氏娱园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宏  费迎庆  孙晶 《中国园林》2012,28(9):102-107
卢氏娱园是澳门近代殖民时期中西合璧的私家园林,被誉为澳门近代"三大名园"之一,1974年经修缮改造为现"卢廉若公园"。与布局紧凑的岭南传统私园不同,娱园以大面积的水体、山石及植物进行造景,并融合了葡萄牙巴洛克建筑风格。通过史料考证和现场调研,从历史沿革、选址布局、景观系列以及造园特色等方面对娱园进行研究,并分析岭南画师对近代澳门私家园林的影响。当前澳门对近代园林与其承载的历史记忆的整理保护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8.
余园位于北京东城东厂胡同,原为清代大学士瑞麟的宅园.此园规模很大,建筑密度较小,而且基本上集中于东南一区,西部则为大片空地,体现出文人园疏朗朴素的气质.园中设有八角形西洋式建筑,兼作观景平台;园中假山主要以土山为主,在一些关键部位和重点景区堆叠青石,东部辟有长形水池,通过假山上的蓄水池注水;花木以单株欣赏与成片效果相映衬,辅以紫藤架,景色幽胜.通过文献考证和现场调研,对这座宅第花园的历史沿革、基本布局以及造园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园位于南京市清凉山余脉,清代袁枚辞官隐居,于旧园基 础之上利用山水之利建造而成,在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之时尽毁。基于对随园进行复原研究所得成果,结合史料文献,从明旨立意、相地选址、造景布局等方面对随园造园理法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其造园艺术特色,以丰富清中期江南私家园林造园史的认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京西礼亲王花园(亦称大观园),园址在海淀镇南,它大约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该园布局主要以对称为特点,聚散结合,前园显得严谨,后园显得活泼。在自然空间叠置大面积各种不同形式之假山,把园中各个景区相隔,造成一组组独立之景观功能。这座园林名贵花木种植满园,以叠山取胜,是京西的一座名园。  相似文献   

12.
朱育帆 《中国园林》2024,40(8):6-11
202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2035年)》,相对于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花园城市”的语义正引发深入的专业思考。不同语言在相互翻译和转换中往往引发信息衰减与偏差,如Garden中译之“花园”或“园林”之别,Gardening中译之“造园”与“园艺”之别。以阿奇尔·杜谢内“Death of Garden Art”的言论为开篇,通过建构Gardening与Garden内涵关联,以追溯Garden专业身份角色变化的方式重新审视了风景园林(LA)发展的历程,论述了Garden本应具有的人-植物-土地直接情感关系的价值源点和Garden思维形成系统层递惰性的缘由,提出专业发展应在开放的和不断自我驱动更新的语境中走向人与自然的共赢之道。  相似文献   

13.
英国18世纪如画园林中对不规则式自然风景的追求以及园内中国建筑的出现,均体现出与中国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中国艺术对英国园林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研究和争辩的中心.结合史料文献和园林实例,对中国艺术与如画园林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进而得出中国园林思想并没有对英国园林艺术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是在错综复杂的境遇中,激发了人们的如画想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恰逢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徐州举办,是向公众展示徐派园林的好机会。【方法】徐派园林展园(即徐州园)设计以徐派园林发展的3个重要历史时段为切入点,展现出徐派园林的起源期、鼎盛期和定型期的造园艺术特色。【结果】总体设计采用三段式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台地城苑、汉代庭园、山水诗园3个叙事篇章:第一篇章采用高台筑园的形式来表现徐派园林起源于“台地城苑”的概念;第二篇章采用中国传统“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展现徐州汉代庭园堂榭高悬的景观特色;第三篇章以叠石假山结合摩崖题刻的形式,展现徐州宋代园林的天然与雅致之美。徐派园林展园造园艺术特色鲜明,园林建筑采用新汉风风格,叠石理水技艺高超、富于变化,植物配置古朴写意,园林小品极具徐文化特色。【结论】徐派园林展园旨在溯源徐派园林根脉,展示其不同时期的独特造园艺术特色。希望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徐派园林的研究中来,让更多的人知晓这类地域性代表园林。  相似文献   

15.
以古徽州传统私家园林为例,结合园记文献,归纳探析传统乡村园林的植景营造意匠。首先,结合古徽州园林的发展历程,选取15座较为代表性的园林作为研究对象,以园记为主,对园林中主要植物种类进行考证;其次,对植物种植方式和植景类型展开论述,包括“桑竹成林,桃梅隐境”的林景意向,“方草连天,心目具豁”的田景意向,“翠粲布写,余鱼同嬉”的沼景意向,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乡村园林由画境、声境和心境构成的植景意境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6.
周宏俊  宋霖  黄晓 《风景园林》2018,25(11):23-28
以寄畅园的借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寄畅园外部山林地造园环境的基础上,剖析寄畅园借景的景观与空间特征,以及这一借景景观与地形环境的关联性,揭示水系山势纵横之间的正面全景与侧面景深的组合关系,并在对拙政园、赖久寺庭园等中日园林布局的例证分析中,展现所隐含的山水因借的布局模式。同时梳理历史文献中关于寄畅园借景的变迁过程,指明园林布局对借景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北宋西京大内后苑是当时重要的皇家园林之一,虽不再拥有隋唐洛阳和北宋东京皇家御园的盛世局面,而超然物外的神仙意境仍未使其失去帝都陪京之尊位和皇家气势。根据宫城内考古和历史图文考证出大内后苑的整体范围,整理了描写大内后苑内景物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宋画、《营造法式》、相关建筑遗存和考古发掘报告首次对大内后苑的整体布局和单体建筑进行推理和复原想象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从选址、理水、建筑、花木等方面对其造园意匠展开分析,将其造园意匠归纳为“九曲通苑定乾坤”,主要体现在园林理水、空间和活动3个方面:园中理水采用了方中有曲的处理方法,阴阳相嵌,互相融合;园林空间北部呈现出规则形态,南部仍以自然式为主,体现道家、儒家和佛家意境;园林活动展现宗教性和文化性,整体上呈现较为鲜明的中原地区的造园特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北京老城已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大批失去原有景观特征的“失落空间”亟待改善,与此同时,北京大力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工作,强调公众参与的老城更新模式悄然兴起。以西城区三庙社区花园的设计与营造为主要案例,解析其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角色与机制,多层次公众参与的社区花园设计方法,精细化更新承载社区活动的公共空间,多样化因地制宜的社区花园绿化形式,以及基于社区花园建设的社区凝聚力重塑,为未来历史城市里的社区花园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