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义刚  钟立国  刘建斌  邹剑  张华 《中州煤炭》2020,(8):86-91,108
蒸汽吞吐是稠油油藏开发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但是对于海上油田的特殊条件,在进行蒸汽吞吐3~4轮后,即意味着进入蒸汽吞吐中后期。此时,如何调整注采参数,是海上稠油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针对LD27-2油田稠油油藏的开发特点,在地质建模和高度历史拟合的情况下,对LD27-2油田稠油油藏开发状况进行多轮次预测;基于生产历史拟合的油藏数值模型,开展了不同蒸汽干度、注汽强度、注汽强度递增等条件下A22H井和A23H井蒸汽吞吐至开采至10年的油藏数值模拟,明确不同注采参数的影响规律,优化了LD27-2油田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中后期注采参数。  相似文献   

2.
邓博  刘威  李健 《中州煤炭》2020,(2):145-147,174
研究区属于典型的边底水稠油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采,目前处于开发的初期阶段。该油藏生产中出现了蒸汽吞吐产能较低、含水上升较快、采出程度较低的问题。对此研究了蒸汽吞吐的开采特征及边底水对开发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开展了蒸汽吞吐开发优化研究。边底水对油藏蒸汽吞吐生产有较大影响,其吞吐开采既有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弹性降压开采特点,又具有特有的水驱开采特点。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建立典型数值模拟模型,对蒸汽吞吐开发井型、井距、避水高度、注采参数(注汽速度、注汽强度、干度、焖井时间)进行了优化,为下一步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蒸汽吞吐作稠油油藏开发的主力技术,为稠油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目前对于蒸汽吞吐稠油油藏注汽能力影响因素以及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研究还不充分。为防止汽窜、 超覆等,提高蒸汽的热利用率,通过室内实验,在考虑油藏渗透率、注汽速度、注汽温度以及原油黏度的情况下,研究了蒸汽吞吐稠油油藏的吸汽规律,基于均一化研究,分析了上述影响因素对吸汽能力的影响程度,明确了不同注采参数的影响规律,为油田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方案制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辽河油田是全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自“九五”以来,利用水平井热采技术开发稠油、超稠油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油区热采水平井已进入开发中后期,水平段动用不均、过早见汽/水的开发矛盾凸显,稳产压力巨大。据统计:85%以上的水平井1/3~1/2的水平段存在动用不均的现象,严重影响采收率和开发效益。为此,通过聚类分析方法、油藏数值模拟、优化设计软件等建立油藏稠油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优化方案,实现油藏各段注汽量、采油量的优化分配,达到最优注采效果。通过水平井分段完井工艺研究,以及耐高温管外封隔器及配套热力扶正器等关键工具的研制,形成了稠油热采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技术。研究结果在辽河油田金海采油厂等累计应用50井次,水平段均匀动用程度明显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5.
克拉玛依油田六一九区浅层稠油油藏经过20多年注蒸汽热采开发,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对套管结构的损害,使油(汽)井套管发生变形、穿孔、错断的问题日益增多;套管损坏严重影响了油汽井正常生产,通过对套管损坏现状及原因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套管,满足稠油开发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外对于油层厚度3m以下的稠油储量,尚未进行油藏工程和技术系列研究.在对超薄稠油油藏储层特征、原油性质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超薄层稠油注蒸汽开发先导试验,确定超薄层稠油注蒸汽开发合理的经济技术界限,进行注采参数优化设计研究,经济有效地动用了超薄层稠油油藏,提高了资源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河南油田稠油吞吐规律与生产过程中产量影响因素研究,建立了热采递减模型,包括正常递减(即周期递减)和非正常递减两个方面.周期递减主要与油层物性、原油粘度、井网条件等油藏开发的地质奈件有关,一般是常数;非正常递减包括汽窜、出砂、注汽滞后、待作业等地质及管理影响因素有关,一般是动态变化的,不是常数.该递减模型有助于指导稠油油藏控制自然递减、编制开发调整方案、以及规划和安排产量等,对矿藏实践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复杂断块普通稠油油藏,受断层发育、构造破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原油粘度高等油藏地质特征的影响,注水开发层间、平面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注水开发效果。精细油藏研究,调整完善注采井网,优化注采结构,进一步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南部边缘齐古组稠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层薄、天然能量低,随着油藏步入中、后期开采,油藏物性发生剧变,储层含油饱和度大幅度降低,剩余油分布复杂,亏空严重,地层能量维持在较低水平,高含水井逐年增多,开发难度剧增。针对突出的生产矛盾,开展低能量、薄油层注氮气辅助吞吐适应性、提高采收率研究和生产实践,通过室内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注氮气的反复研究认识和再实践,实现了低能量、薄油层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规模化应用,为改善这类油藏开采效果,提高吞吐阶段采收率,减缓产量递减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六、九区浅层稠油热采水平井两点式注汽方式造成的蒸汽分布不均、水平段油层动用不均的问题,结合目前国内稠油水平井吸汽能力分析模型,定性分析了目前注汽工艺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符合现场实际的两点式注汽水平段加热分析模型;研究使用自调节蒸汽配注器,实现水平井水平段多点均衡配汽,改善了水平段动用程度,提高了水平井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以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为考量依据。考虑油气开采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程度,建议油气资源开采期间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以占地面积为依据调整为以油气产量为补偿依据,重新确定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运用生态价值评估方法,从保持土壤、涵养水源、固碳制氧、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作物供给等方面,评估中国典型油气产区所在六个省份单位土地面积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此为基础数据,估算油田永久占地、临时占地、落地原油等丧失或降低的生态服务功能,从而计算出油气资源开采期间单位油气产量折损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结果全面反映油气资源开采造成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补偿标准在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南堡2号潜山油藏属于典型的孔隙-裂缝型双重介质油藏,天然水驱采出程度较低,剩余潜力大,探索合理的氮气采油技术参数对于提高油藏采收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系统总结氮气采油机理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油藏参数,通过对氮气不同注入量、注入速度、焖井时间等关键指标的数值模拟,确定了最佳注入参数。矿场实施证实了研究方法的可靠性,累计实施单井注氮气17井次,井口累增油1.21万t。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油页岩地质资源量巨大,是潜在的油气资源,也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开采是油页岩工业的发展趋势。在系统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的发展历程,对反应热加热、传导加热、对流加热和辐射加热4类加热技术和水力压裂、地下爆破、冷冻墙、注浆帷幕和气驱止水5种储层改造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现状做了进一步分析。针对我国油页岩储层的特点,提出了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必须突破和采用的3大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复合加热、高效井下加热器和催化增效为核心的高效加热技术;以旋转导向钻进、精准测距双井导向为核心的水平井导向钻井技术;以CO2干法压裂技术、酸化压裂技术和气驱止水为核心的复合储层改造技术。以期为我国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开采技术的研发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潘庄区块煤层气井层间干扰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帅  吴财芳  李腾 《煤炭工程》2014,46(3):80-83
以沁水盆地南部潘庄区块W01井为研究对象,运用Comet3数值模拟软件拟合了3#、15#煤层的实际排采数据,反演了煤储层的渗透率、含气量等煤储层参数,引入干扰系数的概念,采用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讨论了储层参数对层间干扰系数的敏感性,并通过模拟单采、合采条件下煤层气产量及储层压力的变化,探讨了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层间干扰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合层排采时,层间干扰程度随着煤层气井开发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特点;渗透率、孔隙度、朗氏体积是层间干扰的主要影响因素,原始储层压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SAGD技术应用于陆域冻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气水合物被誉为最有研究价值和开采价值的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能源研究的热点。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成熟稳定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体系,仍处于研究和试采阶段。陆域冻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相比相对比较容易,在钻进过程中能够形成较稳定的孔壁。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主要方法有热激法、降压法、置换法和化学抑制剂法。SAGD(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技术也叫蒸汽辅助重力驱油技术,在重油、油砂开采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成果,被认为是目前重油开采最有效的方法。对SAGD技术应用到陆域冻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经过分析发现将SAGD技术应用到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是可行的,但确定两口水平井之间的距离是关键,且在应用时要将上部井变为生产井,下部井变为注汽井。  相似文献   

16.
尕斯库勒油田E13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时期,储采失衡加剧,综合含水率达到了80%以上,原油产量下降,经济效益变差。为了提高油藏原油采出程度、改善油藏开发效果,调研了国内外减氧空气驱的机理研究以及现场试验的资料,建立了以油藏真实孔渗饱数据为基础的一维条形地层机理模型,并选取该油藏Y12-27井组进行了减氧空气驱可行性验证。研究表明:纵向顶部减氧空气驱驱油效果优于水驱和氮气驱;驱替压力对原油采出程度影响不大;注水转注气可以提高原油采出程度;对于减氧空气驱,由于低温氧化反应的作用,氧气浓度对原油采出程度有一定影响,但比较微弱,其中,氧气浓度为10%时,驱替结束采出程度最高;尕斯库勒油田E13油藏属于注水开发“双高”油藏,适用于减氧空气驱;对于该油藏Y12-27井组,顶部减氧空气驱驱油效果好于水驱和氮气驱,建议氧气浓度超过10%时采取关井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侏罗系煤层气来源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贵红 《煤炭学报》2018,43(4):1052-1057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在煤田勘探、建井和采煤中,发现了小规模的油气显示,推测该区域煤层中存在油型气,这一点与煤层气作为自生自储型资源的常规认识不同。为进一步验证这一推测,从煤层顶板、煤层、底板及采空区采集220组气体样品,开展气体组分、甲烷碳同位素δ13C1、甲烷氢同位素δD、乙烷碳同位素δ13C2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煤层中气体来源为煤成气和油型气组成的混合气,进一步利用Schoell图版分析,煤层及其围岩中油型混合气主要为裂解凝析气、生物气和石油伴生气。这些气体来源于下部三叠系延长组泥页岩,通过地层中的断层与裂缝,向上运移至侏罗纪煤系中储存下来,提高了煤层含气性。  相似文献   

18.
油气行业是我国能源系统的重要支柱,对当前油气产业上游勘探开发环节进行综合效率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能源投入回报法(EROI)以净能源为分析重点,衡量能源开采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利用生产前沿面对比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评估各决策单元是否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的角度,创新性地将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对我国油气开采效率进行全面评价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2017年间,我国EROI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且近几年增长速度加快;2015年后,我国油气开采行业的投入产出决策已实现相对优化。以上结果均证明我国油气开采效率正在不断提升,我国油气开采行业正处在良性发展之中,分析原因与天然气产量大幅提升、单位直接能耗以及油气勘探投资的减少有关。在未来,天然气将进一步发挥作用促进油气总产量的提升,勘探开发相关投资也将进一步增加,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并有效利用行业投资,以保持高水平的勘探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9.
树35-平27水平井密闭取心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密闭取心能够提高岩心分析资料的准确性。通过水平段密闭取心,可以检验水驱油效果、定量分析油层的油水动态及剩余油分布情况。这对制定有效的增产增效措施、提高特低丰度油层单井产量和储量动用程度、完善开发方案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与直井密闭取心相比,水平井密闭取心难度更大。在进行水平段密闭取心技术难点分析的基础上,从井眼轨迹控制、钻具组合优化设计、取心工具配套和取心参数优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在树35-平27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