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娟  王云鹤 《黄金》2009,30(9):37-39
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选矿厂磨矿作业是提高磨矿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针对球磨机运行过程中磨矿浓度控制存在的问题,采用模糊PID串级控制方案,在线整定PID参数,对磨矿浓度进行了主回路浓度控制和副回路补水控制。应用实践表明,模糊PID串级控制稳定了磨矿浓度,改善了磨矿效率,提高了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钢球磨矿存在的高耗能和过粉碎严重等问题。本文以细粒磁铁矿为研究对象,通过纯矿物磨矿实验考察了陶瓷球和钢球对磨矿性能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分析磨矿操作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磨矿细度(γ<0.074 mm)的显著性影响顺序。结果表明:当入磨磁铁矿粒度<0.15 mm时,陶瓷球的磨矿效果显著优于钢球。在较优磨矿对比条件下,陶瓷球磨矿效果全面优于钢球,其磨矿过程中比能耗下降35.82%,噪声降低21.85%,技术效率增加26.12%;磨矿产品中γ<0.074 mm提高5.96%,γ<0.023 mm下降32.49%。响应曲面法分析结果表明,磁铁矿磨矿细度γ<0.074 mm的显著性影响顺序为:球径>充填率>磨矿浓度;球径与充填率的交互作用对磁铁矿磨矿细度的影响达到高度显著水平,而充填率与磨矿浓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陶瓷球在黑色金属矿中的细磨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磨矿作业对选矿厂来说是关键性作业,它的工作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厂的生产能力。为此,不少选矿工作者对磨机的结构、配制、衬板及介质的形状、材质等方面做了大量而有效的研究探讨工作。本文仅对不同形状的磨矿介质进行了磨矿效果的比较,浅论了各种介质的磨矿特点及介质自身形状差异所反映出的优劣。1.试验条件和介质1.1条件试验采用的磨机是 XMB—70型三辊四筒磨矿机,磨矿筒直径为140毫米,磨机转速  相似文献   

4.
刘祚时 《中国钨业》1998,(6):36-38,46
分析了振动强度、给矿量、矿浆浓度等参数对振动磨机磨矿效果的影响,得出适当加大振动强度可使产品更细。适当增加矿浆浓度和物料充填率可使磨矿更为经济。同时也指出大磨机相对小磨机有更好的能量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以某选矿厂半自磨工艺智能磨矿系统生产实践为基础,总结分析了智能磨矿系统半自磨机重要控制参数的影响和运行情况。通过分析生产实践数据发现,智能磨矿系统的关键控制参数为半自磨机转速、给矿粒度、半自磨机磨矿浓度。半自磨机转速对智能磨矿系统的控制最敏感,调节效果最显著,可快速调整磨矿系统运行状态;给矿粒度次之,能起到短时调节作用;半自磨机磨矿浓度敏感性最弱,可实现微调。通过上述关键参数的协同控制,能实现磨矿系统处理能力最大化,产品粒度可调可控。  相似文献   

6.
《中国钨业》2019,(4):32-35
磨矿作业在选矿厂中占重要的地位,磨矿浓度控制是磨矿分级自动化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针对磨矿系统的非线性、时变、滞后的特点,应用串级PID控制技术对磨矿浓度进行控制,实现了磨机的给矿、浓度、负荷、补水等参数的最优控制。系统应用后,磨机的矿石处理量有一定比例的提高,磨矿浓度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磨矿粒度能够满足下段工艺要求,从而减轻了磨机操作工的劳动强度,解决了人工操作凭经验造成的矿石处理量波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磨矿分级过程自动控制进行了论述,主要探讨在实现磨矿分级过程基础控制的前提下,实现给矿、给水、磨矿浓度、沙泵池液位的自动控制的几种方案,同时探讨了磨矿分级工艺指标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半自磨机排出的顽石作为磨矿介质,考察了顽石自磨磨损规律及其自磨产品粒度分布和顽石磨矿时顽石磨损规律及其磨矿产品粒度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自磨磨矿时间、充填率和磨矿浓度下,顽石自磨损后产生的磨矿细度均在-0.125 mm以下;顽石作为磨矿介质时,在充填率为50%,浓度为60%,磨矿时间为19 min,入磨矿样为500 g的磨矿条件下,能获得-45 μm含量为60%的磨矿产品,其中新生-45 μm含量为18%左右;与钢球磨矿时矿物表面被大量的铁絮状物覆盖而遭到严重腐蚀相比,顽石磨矿时颗粒表面有少量絮状物,没有腐蚀带,矿物的轮廓平整、干净。顽石是一种细磨过程较为理想的磨矿介质。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剂在改善赤铁矿磨矿效率中的作用已进行了研究,研究中磨矿效率用破碎比度量。已发现,磨矿前的干燥可改善磨矿效率。加入表面活性剂对赤铁矿的硬度、显微硬度、破碎强度和湿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分散剂比絮凝剂效果好,每种分散剂都具有使磨矿效率达最大值的监界浓度。  相似文献   

10.
磨矿新技术在一段中细粒磨矿流程设计和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爱明 《云南冶金》2009,38(4):18-21
在某铜矿改扩建设计中,通过采用磨矿新技术提高磨矿效率,达到一般情况下一段磨矿难以达到的磨矿细度,使一段磨矿的产品细度和产品质量达到与二段磨矿相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浅析磨矿过程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概括了磨矿过程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磨矿效率,改善磨矿效果提供了实际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红透山矿选矿厂生产实际情况,对影响磨矿效率的磨矿结构、磨矿介质、磨矿浓度、装球率和分级效率等因素分析,在理论上提出一系列提高磨矿效率的办法降低球磨机的介质尺寸,并通过实践证明将再磨球磨机介质由φ60mm降低到φ40mm铜回收率提高了2.05%,锌回收率提高了7.12%,金回收率提高了3.69%,银回收率提高了2.94%。  相似文献   

13.
碎矿与磨矿技术发展及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碎矿与磨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多个角度综述了我国碎矿与磨矿的技术发展现状.并对其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梅山磨矿分级现状和微阶段化磨矿技术原理。探讨了微阶段化磨矿技术在梅山选矿厂的应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现有的磨矿分级工艺相比,该技术提高了球磨机磨矿效率和改善了磨矿效果,且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还指出了该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内选矿厂磨矿分级流程中应用已有将近40年,为促进磨矿分级控制系统的工业化应用和深入研究,对磨矿分级控制系统的发展进行了综述。目前磨矿分级检测仪表主要分为给矿量、矿浆流量、矿浆浓度、矿浆粒度、矿仓料位、磨机负荷量等六个方面;检测手段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磨矿分级控制策略从传统控制策略发展为现代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控制技术相互结合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6.
磨矿分级作业在选矿厂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本文通过对某铜选厂磨矿分级系统进行考察,利用JKSim Met软件对考察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从磨机给矿粒度、磨矿浓度、旋流器溢流浓度、钢球直径等方面进行了物料平衡、模拟计算和优化分析,最终得出选厂改造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南京某铁矿进行了实验室磨矿过程参数优化试验和工业应用。一段磨矿试验包括磨矿时间、磨矿浓度、磨机转速、磨机生产能力、钢球直径等单一影响因素试验。二段磨矿试验包括不同磨矿时间、磨矿浓度、介质充填率下的钢锻介质、钢球介质和钢球混合介质对比磨矿试验。根据研究结果可知,该铁矿磨矿产率与磨矿时间几乎成线性关系,属匀质矿、易碎磨。对该矿而言,混合钢球比单一钢锻、单一钢球的磨矿效率都要高,但钢锻在长时间磨矿过程中产生的过粉碎和磨矿产品的均匀度,却比单一钢球和混合钢球要好。一段二段现场磨矿浓度控制在73%、磨机转速率76%、充填率35%左右是较为合适。工业试验后比试验前二段分级溢流中-0.074~+0.037 mm粒级产率高出27.01%,-0.01 mm粒级产率减少21.70%,二段溢流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我厂原设计为阶段磨矿阶段浮选流程。一段磨矿是在矿山生产不断发展,选厂处理能力一度低于矿山供矿水平的被动情况下,做为挖掘企业潜力,提高选厂生产能力而提出的一项技术改造措施。三年多来,在一系统经过反复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一系统改一段磨矿以前的磨矿流程,  相似文献   

19.
磨矿浓度是影响磨矿产品粒度组成特性的关键因素.根据柿竹园矿石性质,在实验室和工业试验中分别考察不同浓度下一段磨和二段磨的产品粒度组成特性.结果表明,实验室条件下一段磨矿浓度在75 %、二段磨矿浓度在65 %时能获得均匀性好、合格产品粒度粗和有用磨矿耗能低的磨矿产品质量.工业试验条件下一段磨矿和二段磨矿产品中合格粒级产率分别增加2.23 %和3.96 %、平均粒度分别加粗1.13 μm和3.8 μm,过粉碎分别减轻0.88 %、1.35 %,磨矿过程技术效率分别增加2.79 %、4.86 %,能耗利用率分别增加4.39 %、6.12 %.同时,分级溢流产品中合格粒级产率增加0.72 %,平均粒度加粗1.4 μm,过粉碎减轻6.76 %,分级溢流产品质量得到全面优化.对选矿厂而言,稳定磨矿浓度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磨矿过程对硫化矿矿浆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凡口铅锌矿矿石和赤马山铜矿矿石为对象,研究了磨矿过程对硫化矿矿浆电位的影响规律。在试验中进行了钢球磨与瓷球磨的磨矿对比,探讨了铁质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磨矿细度、磨矿浓度和一些药剂对矿浆电位的影响规律。提出在选择粉碎方式、设备类型、介质品种时,应充分注意这些影响,才能保证获得最佳选矿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