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绿洲膜下滴灌调亏对马铃薯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膜下滴灌马铃薯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处理对马铃薯植株生长指标、果实品质、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滴灌调亏处理下,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且各生育期水分亏缺对其影响程度依次为薯块膨大期(T2)淀粉积累期(T3)薯块形成期(T1);薯块形成期适度亏水,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果实总糖、蛋白质、氨基酸、Vc和淀粉含量,同时有效降低有机酸含量,改善果实品质。相较于全生育期充分供水处理CK,T1处理产量略有降低(降低7.16%),但是能够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35%)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18%),因此薯块形成期是河西走廊干旱半干旱区绿洲农业马铃薯进行亏缺灌溉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
《人民黄河》2014,(6):104-106
通过微型蒸渗器和土壤烘干称重法测定了不同滴灌定额条件下玉米耗水规律、农田灌溉水消耗、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滴灌技术较常规灌溉的优越性,分析了滴灌玉米耗水规律、棵间蒸发规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膜下滴灌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景电高扬程提水灌区,玉米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能有效减少作物生育期耗水量及棵间土壤蒸发量,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适宜的滴灌定额可减少玉米耗水量150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4%,经济效益提高10.4%。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水源、基础设施条件适度开展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鲜食葡萄最佳灌水生育期,本试验于2015年在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西坡乡宋畔村千亩葡萄园产区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置了不同生育期滴灌调亏灌溉方式,以当地葡萄"红地球"为供试品种,跟踪记录了葡萄生长发育、产量、水分利用等相关指标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相较于全生育期充分供水处理CK,萌芽期亏水处理产量增加显著(增加11.71%),且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9.50%)。因此,萌芽期是河东半湿润地区鲜食葡萄进行亏缺灌溉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炭基肥和调亏灌溉程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裂区试验设计,以东豆一号为研究对象,主区为BF0:0kg/hm2,BF1:300kg/hm2,BF2:600kg/hm2,BF3:900kg/hm2,裂区为开花期调亏灌溉三个水平(W1: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5%~50%,W2: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65%,W3: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该生育期灌水上限为田间持水量的80%,该生育期结束恢复供水。结果表明:调亏灌溉会显著降低大豆各生育阶段蒸腾速率,不同处理对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炭基肥和调亏灌溉的交互效应对复水后大豆叶片光合作用的补偿效应较为突出。在轻度调亏时,施加600kg/hm2炭基肥较未施肥的处理可显著降低大豆全生育期耗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处理可较最低处理提高52.86%,因此,600kg/hm2炭基肥和轻度调亏的交互效应对大豆节水效应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西瓜和蜜瓜咸水滴灌的作物系数和耗水规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肖娟  雷廷武  李光永  于颖多 《水利学报》2004,35(6):0119-0124
在采用测渗仪测得内蒙古河套地区进行的西瓜、蜜瓜咸水滴灌田间试验的数据,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出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的耗水规律,得出作物在适宜生长条件下的耗水量,即作物需水量。根据美国A级蒸发皿和中式皿的自由水面蒸发量的关系以及美国A级皿的蒸发量和参照作物需水量之间的关系,推算出了作物各生育期的参照作物需水量ETr,计算出作物各生育期的作物系数KC和以中式蒸发皿为基础的作物需水系数。所得参数可为类似地区的西瓜和蜜瓜滴灌系统灌溉制度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项目通过在旱地试区设置喷灌、沟灌、不灌3种处理方式,对秋大豆整个生育期的土壤墒情、耗水规律、作物需水系数、灌溉用水量等进行监测,分析研究不同灌溉方式秋大豆整个生育期的土壤墒情变化规律,通过水量平衡公式得出不同月份和不同生育期的秋大豆耗水规律,提出其耗水量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并通过连续3年的水量监测数据,提出其不同水平年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溉定额.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棚内的甘蔗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条件下甘蔗的耗水规律。结果表明:甘蔗的耗水强度因土壤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各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大的甘蔗耗水强度就大;甘蔗各生育期的阶段耗水量因生育期的长短而不同,萌芽期的甘蔗耗水量最小,伸长期的耗水量最大。在不考虑降雨因素影响的条件下,研究了甘蔗生长的耗水规律参数。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不同生育期膜下滴灌调亏对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苗期进行轻度调亏灌溉能够在稳产的基础上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还可显著提高其马铃薯的品质。因此苗期进行轻度水分调亏灌溉为河西绿洲灌区种植马铃薯最佳灌溉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寒地黑土区调亏灌溉对水稻蒸散量的影响及节水效果,采用蒸渗器试验法和田间水量平衡分析,开展水稻本田期不同灌溉模式需水规律与降水利用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域相对于调亏灌溉管理的水稻蒸散需水要求,多年平均降水量仅在返青、分蘖期有所亏缺,灌溉水主要满足泡田期用水和深层渗漏导致的水量消耗。为此,调亏灌溉的净用水量可降低到390 mm,节水效果比浅晒浅灌节约灌水量51.9%,地下渗漏量是浅晒浅灌的37.43%,降水有效利用率较充分灌溉模式提高4.2%以上。  相似文献   

10.
滴灌条件下脱毒马铃薯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铃薯是干旱内陆河石羊河流域主要农作物之一。为了推广应用滴灌技术,对脱毒马铃薯夏波蒂进行了滴灌条件下灌溉制度试验研究,试验按土壤含水率(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不同设6个处理,处理Ⅰ、Ⅱ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45%,上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75%、80%,灌水次数设定为4次;处理Ⅱ、Ⅴ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55%,上限分别为75%、80%,灌水次数设定为5次;处理Ⅲ、Ⅵ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5%,上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灌水次数设定为6次。研究结果表明: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不应低于田间持水量的55%,上限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为宜,灌水次数5~6次为宜,脱毒马铃薯夏波蒂生育期120 d,生育期灌溉定额控制在3 000 m~3/hm~2左右。  相似文献   

11.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尺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指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尺度效应的含义,分析了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随空间尺度加大而减少的规律及其原因;根据全国2006年各省测算数据分析,表明随灌区规模的增大,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整体逐渐降低,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其中,大型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异程度最小,而小型灌区的变异程度最大;由于近年国家加大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的投入,大中型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表明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投入已取得显著成效;漳河灌区2008年不同尺度测算结果表明.同一灌区随着空间尺度的减小,即灌区规模的减小,输水距离缩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符合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比分析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对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在横向上,跟踪和调研分析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以来。6个典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实施情况和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比较研究了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的规律;在纵向上,以宁夏青铜峡灌区和卫宁灌区为例,详细分析了1991—2007年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过程,剖析了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大型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浙江省现状大中型灌区灌溉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灌区灌溉用水管理的发展方向是灌区用水实时调度,而决策支持系统(DSS)可大大提高灌区用水的实时预测能力,从而提高灌区灌溉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与分析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样点灌区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方法。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不同规模与类型(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的典型样点灌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得出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和各省及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样点灌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该成果可以作为灌溉用水效率宏观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Changes in summer irrigated cropland acreage and related water use are estimated from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ancillary data in semi-arid Southeastern Turkey where traditionally dry agricultural lands are being rapidly transformed into irrigated fields with the help of water from the Euphrates-Tigris Rivers. An image classification methodology based on thresholding of Landsat NDVI images from the peak summer period reveals that the total area of summer irrigated crops has increased three-fold (from 35,000 ha to over 100,000) in the Harran Plain between 1993 and 2002. Coupled analysis of annual irrigated crop area from remote sensing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based estimates of irrigation water requirements for cotton indicate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water use from about 370 million cubic meters to over one billion cubic meters, a volum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te estimates. These estimate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rapid changes in current agricultural withdrawals in Southeastern Turkey and form a quantitative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changes in future water demands in the region. For example, expansion of irrigated lands have led to a steady decrease in potential evaporation due to increased roughness and decreased humidity deficit in the Harran Plain. Assuming that the changes in future evaporation conditions will be of similar nature, water use for irrigation is expected to decrease over 40 percent in future irrigation sites. Incorporating this decrease in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irrigation projects currently under construction should lead to improved management, and by extension, sustain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6.
渠道防渗与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渠道防渗措施对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两者总体上成正比关系:针对某一灌区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快地提高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要作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井渠结合灌区及不同的区域,应根据机井密度、地下水位、渠道引水量及当地降水量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适宜防渗率。  相似文献   

17.
宁夏青铜峡河西灌区地下水调控标准研究(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灌区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着重分析了灌区内典型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 ,指出地下水以灌溉入渗补给为主 ,灌溉制度决定地下水补给量、补给时间和补给强度 ,其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深入探讨了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农作物生长及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初步给出灌区地下水调控标准 :在作物生育期 (5~ 7月 ) ,可将作物防治渍害和盐碱害的标准作为该时段的地下水调控标准 ;在作物秋灌期 (9~ 10月 ) ,可将防止土壤盐碱化的地下水调控标准下限 ,作为本阶段的地下水调控标准。  相似文献   

18.
迎门山灌区因地制宜,采用多种节水灌溉工程措施,解决了灌区水资源紧缺问题,为灌溉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灌区的农业发展有了保障,是灌区节水灌溉应该提倡和推广的。  相似文献   

19.
对灌区加强需水管理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区加强需水管理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缓解我国主要灌溉用水矛盾的有效手段.从需水管理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灌区用水实际,分析了灌区需水管理的内涵及面临的挑战,构建了以判断灌区水安全态势,调整供水者供水行为,调整用水者用水行为为流程的灌区需水管理理论框架,提出了建立以公益效益为主、兼顾经营效益的灌区水管单位、完善灌区水价体系和水价政策、建立和完善用水协会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用水者为交易主体并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水权交易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