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激发极化法勘探油气藏的效果分析及改进意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内外利用激发极化法在油气藏上实测试验和实验室研究表明,深部储油构造引起浅层激电异常的主要地质因素是与油气藏上方浅部地层中的次生黄铁矿侵染带有关。黄铁矿化是由于碳氢化合物渗透到浅层孔隙围岩中,被细菌氧化产生还原型的硫化物,与围岩中的铁作用后形成的。文中论述了我国目前采用激发极化法探测油气藏成功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油气藏激电异常受地质条件的约束及富含淡水岩层的激电效应的干扰;进而讨论了提高激发极化法探测油气藏效果的途径,并指出在油气藏开发区进行试验时应注意钻孔套管及地表管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激发极化法在川西地区寻找气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永铭  刘洪 《石油物探》1997,36(4):85-91,98
本文讨论了用激发极化方法寻找油气藏的可行性,通过激发极化方法观测油气藏上方金属浸染晕的激电效应,间接寻找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油气藏上方的激发极化效应以及油气层本身的高阻电磁效应,都能导致瞬变电场的存在。这是应用瞬变电场直接寻找油气藏的基础。理论研究表明,在油气藏的上方,供电极距不太大和大时间的瞬变电场是有明显异常反映的。  相似文献   

4.
在新疆塔河特低孔低渗油气藏进行了核磁共振测井应用实验研究。分析了塔河地区特低孔低渗油气藏实验室核磁共振实验测量结果.并与其他常规测井资料进行了对比。对比分析表明.NMR是基质孔隙度和束缚水评价的有效方法,常规测井与NMR的综合可以反映裂缝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顺北特深碳酸盐岩断溶体油气藏发现意义与前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埋深7 000 m以下特深碳酸盐岩领域获得重大油气突破。通过对顺北特深油气田的构造演化、储层、油气藏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等的综合分析,认为该类油气藏为断溶体油气藏,具有沿断裂带整体含油、不均匀富集的特点。走滑断裂多期活动与流体溶蚀改造作用在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层系形成良好的洞穴、裂缝及沿缝溶蚀孔洞型储集体;断裂带外围致密碳酸盐岩作为侧向封挡构成了物性圈闭。上覆巨厚却尔却克组泥岩作为区域封盖层,源自下寒武统的油气沿走滑断裂垂向运移聚集,以晚期成藏为主,断裂既是油气运移通道又是油气富集场所。该类型油气藏的发现展现了一种新的特深层油气富集成藏模式。目前,顺北油气田已发现落实了18条走滑断裂带,资源规模达17×108 t油当量,展示了顺北地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6.
油气藏上方激电谱的野外观测试验结果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准噶尔盆地BKQ油田实施了一条剖面的频率域激发极化法的资料采集.设计测线穿过2口开发井(一口油井,一口干井).野外观测采用变型的偶极-偶极装置.在资料处理过程中,采用重整化谱参数相位交错拟合法分离激电谱和电磁谱.试验结果表明,油气藏上方存在明显高于正常地层的激发极化异常,激电谱相位、视极化率和零频电阻率均呈相对高值.试验也观测到视电阻率的静位移现象.  相似文献   

7.
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泥质砂岩的激发极化效应与岩石的孔隙结构相关,而且孔隙结构也影响岩石的渗透率,因此泥质砂岩的孔隙结构能够作为一个桥梁,将激发极化效应与渗透率联系起来,从而可以在井下进行激发极化测量,利用测量的参数以及相关导出参数进行渗透率求取.为了更好地研究岩石的激发极化特性,开发相应的渗透率测井仪器,介绍了岩石的时间域和频率域激发极化特性.频域激发极化与比表面积关系密切,但是在工程上较难实现;时域激发极化与孔径分布关系密切,工程上实现相对容易.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井下测量时域激发极化衰减谱,对其进行反演得到弛豫时间谱和频域激发极化参数,通过这些参数综合求取渗透率.  相似文献   

8.
油气藏电性异常模式与电磁法油气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藏的油气水分布特征及其物性差异是地球物理勘探的基础,油气藏的电性差异是其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同时油气藏又是一个多相动态平衡系统,其中的双相介质形成的双电层是油气藏激发极化异常产生的根源。分析认为油气藏从立体看来具有“环状三层楼”电性异常模式,因此可根据探测深度与油气藏的位置来分析电性异常特征。针对油气藏的这种特点,可以充分利用电磁法的优势,开展三维高精度电磁油气检测,立体研究油气藏的电性异常规律,预测油水边界,指导勘探部署,减小钻探风险。“环状三层楼”油气藏异常检测的应用示例表明,该方法是有效果的。  相似文献   

9.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不同地区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双河地区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及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赵凹—安棚地区主要形成成岩物性封堵、上倾尖灭及透镜状浊积砂体油气藏;下二门地区主要形成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边界大断裂附近发现少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和基岩潜山油气藏。控制该区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有古构造背景、油气疏导体系、生储盖组合等,其中,断层作为油气的疏导体系是影响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乌-夏地区发育油气藏类型主要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稠油封闭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稠油封闭油气藏是乌-夏地区典型的油气藏类型.乌-夏地区主要合油层位为风城组、夏子街组、下乌尔禾组、百口泉组、克下组、克上组和八道湾组等3个层系的7层组.各种类型油气藏中,与断层有关的油气藏数量最多,而岩性油气藏数量虽少,但对储量的贡献却相对很大,因此岩性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乌-夏地区稠油油藏储量非常丰富,所以对稠油油藏成藏机理和勘探开发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库车油气系统油气藏相态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根据库车油气系统80个油气藏地层流体的高温高压实验(PVT)结果和油气藏的油气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清晰地认识该系统已发现油气藏的流体相态类型和分布特征,并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其主要的控制因素。库车油气系统为富气的地质单元,烃流体以气态烃为主,液态烃处于次要地位。库车油气系统的北带是干气和湿气集中分布的地带,并有少量凝析气藏,这些凝析气藏贫含凝析油;南带是以富―特富凝析气藏为主的地带,并有伴生油藏和挥发性油藏分布。库车油气系统的西段比较富油,油藏和富―特富凝析气藏比较集中的出现在西段的羊塔克地区、却勒地区和乌什地区。认为库车油气系统烃类成藏史的特点是:1早期是以富油的凝析气和正常原油成藏为主,主要成藏区分布在早期圈闭发育的南带;2晚期是干气、湿气和贫凝析气的充注和成藏时期,在北带晚期圈闭中形成了干气藏、湿气藏和贫凝析油的气藏,在南带晚期同样也有较干的天然气进入早期油气藏,并使南带早期油气藏中的烃体系发生混合和分异。  相似文献   

12.
红台气田中侏罗统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了吐哈盆地红台地区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油气藏流体特征、剖面和平面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吐哈盆地红台地区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油气藏为主要受构造和岩性因素控制的凝析气藏;沉积和构造特征决定了研究区目的层段油气藏的类型,即背斜油气藏、断鼻油气藏、岩性一构造复合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岩性透镜体油气藏;结合本区油气藏的类型分析,建立了吐哈盆地红台地区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3种主要成藏模式,即断层一岩性复合油气藏成藏模式、断鼻构造圈闭油气藏成藏模式和岩性圈闭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梁北地区沙二段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北地区沙二段油气藏具有不同于其它相邻地区的成藏特征。在分析梁北地区沙二段油气藏成藏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本区沙二段主要油气藏类型为反向屋脊断块遮挡渍气藏和断层-岩性复合油藏,且消二上、沙二下油气藏特征不相同的观点,总结了该地区沙二段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建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须家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适中、横向展布稳定、储层致密,且区内油气显示丰富,多口井测试达到工业气流,测试获得高产和稳产,该区具有致密砂岩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结合区内气藏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建南地区须家河组气藏为具有低孔、特低渗、气水分异不明显等特征的先成型致密砂岩油气藏,弄清了油气富集成藏主控因素,指明了该区下步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四川中部小潼场-白庙地区大安寨段油藏是典型的湖相碳酸盐岩裂缝型油气藏,属于特殊油气藏.通过深化该区的地质研究,有望找到相对有利的勘探开发接替区块.研究表明:大安寨段储层的储集岩类主要为质地较纯的介壳灰岩和舍泥质介壳灰岩,储渗空间以构造成因的裂缝占绝对优势,次生孔隙较少,原生孔隙偶见;储层属于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的裂缝型储层.在地质研究基础上结合地震裂缝预测,确定了小潼场鼻状突起的大石桥-中坝区块、李渡地区的蒋家湾-走马区块和白庙地区的石龙场-新场区块为区内研究层段的有利勘探区块.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含油气盆地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在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所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下伏油气藏分布区、下伏油气藏断盖配置不封闭区、上覆油气藏断盖配置封闭区和油气沿断裂运移有利部位,四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有利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霍多莫尔地区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至大磨拐河组形成油气藏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贝尔凹陷霍多莫尔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藏油气至大磨拐河组中形成油气藏的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霍多莫尔鼻状构造核部的3个局部区内,有利于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藏油气至大磨拐河组中形成上覆油气藏,与目前贝尔凹陷霍多莫尔地区大磨拐河组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有利部位是可行的。研究方法对含油气盆地断裂输导形成的上覆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辽河西部凹陷曙光—雷家地区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资源丰富,发育潜山油气藏和古近系特殊岩性体油气藏。结合地质背景分析,对隐蔽油气藏的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隐蔽油气藏主要受构造—沉积环境、有效烃源岩、断层、不整合及砂体输导层等几个因素控制,其中构造—沉积环境控制了潜山和特殊岩性体的形成。平面上隐蔽油气藏围绕生烃洼陷展布,纵向上沿断层或不整合面分布;主要生储盖组合决定隐蔽油气藏的分布层位;在洼陷带、斜坡带和凸起带这3个不同构造区带,发育的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8.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32  
随着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岩性油气藏勘探从有明显圈闭型的油气藏,进入大规模连片储集体系的连续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从东部盆底基岩潜山油气藏,进入中西部大型不整合面控制的大规模地层油气藏。根据圈闭是否具有明确界限和油气聚集分布状态,把油气藏分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藏和非圈闭连续型油气藏两大类,明确了连续型油气藏内涵,阐述了其主要地质特征。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及其砂质碎屑流砂体是连续型油气藏形成和大面积分布的地质基础,成岩相定量评价是低-特低孔渗连续型储层评价的重要方法。在湖盆中心陆相沉积上,建立了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组为代表的湖盆中心深水砂质碎屑流重力成因沉积模式,拓展了中国湖盆中心部位找油新领域;在储层评价上,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例,系统提出了成岩相内涵、分类和评价方法,运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等参数定量表征成岩相,为落实有利储集体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业化评价方法。中国连续型油气藏储量规模与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9.
笔架岭地区以复杂断块油气藏为主。断层的阶段性活动控制油气藏的形成 ,断层的封闭性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 ,断层活动强度控制油气赋存层位在平面上的变化 ,断层的形态和组合控制油气藏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0.
笔架岭地区以复杂断块油气藏为主,断层的阶段性活动控制油气藏的形成,断层的封闭性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断层活动强度控制油气赋存层位在平面上的变化,断层的形态和组合控制油气藏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