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玲  孟航旭 《中国园林》2012,28(12):55-59
文化景观的创作是以地域的自然人文环境为基础进行的空间场所的整合,因此,它与生俱来的具有地域景观的特性,在展现自然风貌特征的同时,更要注重其场所精神的提炼与表达。以觉华岛东海岸步行景观路项目为例,在充分理解场地现状条件及可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岛上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对东海岸景观路进行场域的规划与表达。  相似文献   

2.
从对象到场域——读斯坦·艾伦《场域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对斯坦·艾伦(StanAllen)的论文《场域状态》的阅读笔记。艾伦在这篇论文中比较了作为视觉对象的建筑形式与作为体验场域的建筑形式在方法上的不同,阐述了"场域"(fieId)的特征和操作机制,并试图将这些工作方法运用到其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机场已被理解和设计为一种文化景观和独特环境。尽管机场在其演化过程中被各种批评家、建筑师和哲学家描述为是一种反景观,过时的"非场所"和反乌托邦,但总体上对机场和航空的理解已经与景观、环境、生态的概念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机场被认为是一种文化景观和一种脆弱的容易被破坏的环境,这种观点引发且起因于对机场特定地点的景观设计,对野生动物的管理实践,在机场设计中纳入历史遗迹、以及以废旧机场的适应性再利用为目的的飞机跑道和其他特征的保护。尽管很多设计师把机场构想为新的标志性的高科技文化景观,其他设计师则认为机场破坏了现有的文化景观。机场作为文化景观的理念也因此总是与其周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密切相关。这篇文章把机场作为景观的思想,融入到文化景观自身概念的变化解释中,这种理念在动力飞行诞生的那几年中,第一次在英美世界得到更广泛和准确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美国对历史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在持续上升,保护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这为风景园林师提供了许多研究和实践的机会;同时,这一领域也尤其需要风景园林行业的介入,因为它是历史、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的融合.从美国历史景观保护的演变、人类学景观保护、乡土景观保护、景观保护中的遗产和自然系统以及与景观保护与现实经济发展的关联等方面阐述了这一道理,并介绍了乔治亚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做的相关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5.
陈英瑾 《中国园林》2012,28(1):102-104
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拥有大面积乡村地域,但乡村类文化景观未被列入被保护景源.在风景名胜区中保护乡村类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乡村自然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区内自然资源和减少区内社区与管理机构的矛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发展目标和保护原则,并从土地权属与管理责任、社会系统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和乡村景观规划方面,探讨保护与管理的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6.
文化景观与亚洲价值:寻求从国际经验到亚洲框架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历史景观及其遗产价值,即现在所指的文化景观,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和规划的核心。国际社会对文化景观的认知,尤其在1992年的世界遗产中,发展出3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景观。虽然"景观"这个词来自古老日耳曼—盎格鲁语系,由于其起源的不同而在亚洲遭遇困难,但文化景观在国际上依然发展迅速。和日耳曼—盎格鲁文化不同的是,亚洲的文化景观随时间演进,反映了完美的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它们不仅是有形的文化作品,也是联想性无形价值观的文化作用的结果。在这点上,与西方的文化景观不同,亚洲文化景观是"形成身份标识的动态过程"中的一个部分[1]。这些文化景观浸染着价值体系、传统知识体系以及其他抽象体系的有组织的哲学和文化观①。期望能及时地引起对亚洲地区价值的关注,这种价值与创造景观持续性过程密切相关。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迫切性是如何将文化景观作为有持续生命力的历史,把古迹历史作为人类整体文化发展和成就的杰出代表来进行维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风景名胜区及文物保护单位2套遗产保护体系中,许多遗产的文化景规价值日渐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但国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远未形成体系.简要追溯了文化景脱遗产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提出景观文化是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保护的突破口,并在分析中国文化景观保护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建议通过对景观文化要素及其载体的分析,结合跨学科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对有物质载体的文化、非物质的文化以及自然三者进行综合的保护、修复和展示.  相似文献   

8.
著: 《风景园林》2019,26(12):41-51
中欧国家当前面临诸多发展问题,诸如地区差异化、农业土地面积矛盾加剧、高密度区域土壤退化及多样性丧失等,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语背景下的"文化景观维护"概念建立。利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与遗产保护学以及空间与区域规划等学科的综合方法,对国土和区域空间内的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和研究。文化景观维护概念以"永恒的圆环"理论模型体现,并分为分析与评价、保护与阐释、规划与管理3个主要步骤。基于此基本概念,文化景观维护大致分为2个研究方法范本:清单盘点与空间区划。范本一:历史性文化景观的对象清单盘点,就是对一定的限定区域内的文化景观要素和结构的系统化收集分类和评价方法。又分两种不同类型:Gunzelmann的复杂型"历史性文化景观"的分析法与Burggraaff和Kleefeld的"文化景观物质分析"法。范本二:文化景观的区域化,旨在从专家角度对历史性文化景观进行标记、注释、分类和简要的特征化。又细分为类型化和个性化2个类型,并结合案例说明。最后指出:对两种研究方法的应用,不仅要客观地分析各种因素,而且还要考证在特定政治背景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2)
当前,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继而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从中小企业自身着手,而中小企业单打独斗稍显乏力,且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供应链方式,甚至采用企业网络抱团的方式进行竞争,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基于此,本文引入组织制度理论中的"组织场域"概念,意在为企业建立一个更全面、动态深层次的企业网络体系。通过文献梳理打开组织场域影响企业融资绩效的黑箱,提出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并提出结论和贡献、不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韩锋 《中国园林》2020,36(10):6-10
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核心,从形而上的环境哲学自然价值观以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视角,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立场,揭示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价值根源及环境政策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总结了环境哲学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关联性及其4个阶段,呼吁增强中国哲学主体性自觉,立足中国国情、尊重历史文脉,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1.
宋峰  史艳慧  王博 《风景园林》2021,28(3):25-28
"景观"一词于16世纪末被引入英语语言中,19世纪末由德国地理学家引入学术界,此后经历了景观学术研究的繁盛发展.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纷纷对景观展开学科内或跨学科的探讨,研究视角的多样化本应碰撞出更多火花,但是不同学科在对景观的具体化研究过程中,对作为学术术语的景观内涵的方法论思想的普遍性本质关注不足.同时,对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
城市景观设计与文化元素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的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中,很多设计师都致力于协调现代城市建设发展和人居生活环境及居民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力求使三者更加和谐,让现代科技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打造具备地区特色和文化风情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美感。结合实际工作研究,分析了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并就此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邵龙  赵晓龙  姜丽 《华中建筑》2010,28(3):129-132
该文将文化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整合研究,注重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合理配置以及工业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和优化整合,通过对后文化景观资源整合结构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的整合途径和整合模式,以提高其整体效益,从而实现城市工业文化生态系统平衡和工业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工业遗产保存在近年世界遗产登录名单逐年增加的环境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近年来工业遗产提名登录有持续增加、序列地景及范围扩大的三大趋势,为了能说明清楚工业遗产的生产及社会价值常以序列方式分区或主题共同提报,因此以“文化景观”的概念应用于工业遗产保存的不只是提名登录的策略,更是实质推动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文章研究的对象为英国世界遗产康瓦耳及西得文矿业地景,目的在说明以“文化景观”的概念应用于工业遗产保存的思考及实践。主要方法为文献分析、实地田野访查及焦点人物访谈。经由案例研究结果展现文化景观的整体脉络性结构及地方文化的内涵,是协助工业遗产保存界定标准及保存现况与问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俞晓牮  陈纲伦 《城市建筑》2010,(10):127-129
本文解读了美国雄鹰岩及其周边人文景观保护的历程以及经验,同时借鉴美国文化景观的"乡土保护"理念,并且提出文化景观的保护应注重日常生活经历的再现,以期为我国文化景观保护的继承与发展探寻出路。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1,(1)
生态民族学既然要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去应对人类所面对的生态问题,那么该学科就得从人类的视角出发,与生态环境进行互动。于是,"适应"也就成了绕不开的话题,但人类又具有不容置疑的文化分野,人类对生态环境做出适应,显然不是"齐步走",而是借助不同的文化分别对所处的生态环境做出适应。适应的主体、客体与场域就不得不认真加以考量,而时下谈到文化适应的研究者在这一根本问题上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如此下去,最后的结果会导致人们无法有效地对话与交流,不管是出于主观意愿,还是客观需求,都需要对文化适应的主体、客体及场域做出基本的澄清,以此避免在这一学科领域内的对话流于空谈。  相似文献   

17.
邱明  宣建华 《规划师》2004,20(1):18-20
江南古镇郑宅由于岁月流逝、修缮不利、保护意识淡薄,村落环境与风貌正逐渐失去昔日的风采,其本身涵盖的深厚的历史人文信息亦日渐缺失,为此,需提高郑氏族人的保护意识,遵循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保护及保护、利用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保护其独有的具备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环境。  相似文献   

18.
水网体系和水路交通在国内外城镇发展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州水路文化遗产包括自然水系、港口码头、海关、商行、江海防等,既是2000 多年城镇发展时空演变见证,还承载了有形和无形的城市记忆。水路交通是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但由于“水”的特殊性,并不能像其它陆地文化遗产容易被发现和保护传承。基于时空整合的视角,分别从广州市域尺度和历史城区尺度对广州“城- 水”演进、价值特色及要素等进行系统梳理,研究认为:广州水路文化遗产是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构建遗产阐释的整体性保护体系;通过水路文化遗产要素的有机串联,建构关联性保护机制;注重强化特色流域的主题,因地制宜提升水路文化遗产的在地性保护;通过“连点成线+ 点线成网”模式,逐步实现水路文化遗产与城市的动态可持续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益阳市地域性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益阳市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保护及延续地域性文化景观为研究内容,通过挖掘地域性文化景观的内在价值和特点,从分析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出发,总结归纳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着重强调设计与保护地域性景观的和谐完整性和特色性(传统景观风貌、特色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探索出对地域性文化景观保护的措施、途径方法,同时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段及创新技术。在保护好地域性文化景观的基础上,创造设计出新的城乡地方特色文化景观,使得益阳市新农村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及特色之路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民众社会文化的追求也渐成趋势,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进行了探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尝试推进文化保护产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