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采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形变温度及冷却速度对ML35钢显微组织与硬度的影响;对比分析了10B21钢SM控冷盘条和板链式控冷盘条的显微组织差异,用Minitab软件统计分析了显微组织对盘条拉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L35钢形变温度为750℃时晶粒明显细化,部分珠光体发生退化,渗碳体呈短棒状或颗粒状,但硬度相对偏高;降低形变后的冷却速度可粗化晶粒,降低硬度;粗大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比细小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初始加工硬化率;并且在初始变形过程中,具有相对粗大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盘条的断后伸长率下降偏快。  相似文献   

3.
进行了有关强化控制轧制与加速冷却钢的冶金分析。与普通轧制相比较,采用加速冷却可强化具有铁素体-珠光体组织结构的低碳当量钢。这种强化来源于:①细微的铁素体晶粒;②铁素体自身强化;⑧珠光体体积百分率提高。而铁素体强化起因于铁素体的过饱和、细微弥散的碳化物以及铁素体晶粒位错诱导相变。此外,还对具有马氏体组织结构合金钢直接淬火后的强度进行了研究。在淬火工艺条件方面,将钢从非奥氏体再结晶区进行直接淬火与相同成分的加热-淬火钢相比,具有更高的强度。显然,这并非取决于钢材中的合金元素,而是由所保留的热轧马氏体引起晶格缺陷所决定。然而,与普通淬火钢水平相比较,回火后直接淬火钢的强化则受合金元素的影响。在直接淬火钢回火以及奥氏体区加工时,钼是最有效的合金元素,因其与抑制回火时位错消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淬火钢件冷却速度、显微组织和硬度分布的计算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计算了多种钢端淬试样和圆柱体零件指定部位的冷却速度。分析了合金元素对冷却速度的影响,表明对于一些热物理性能参数值未知的材料,可以用成分相近的钢的对应参数代替来计算其指定部位的冷却速度。进而结合梅尼尔模型预测了零件指定部位的组织和硬度,所得结果与文献中的数据一致,表明此类方法可用于对钢种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的并行设计优化。  相似文献   

5.
对一种800 MPa的低碳贝氏体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冷却速度与微观组织及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同终冷温度条件下,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粒状贝氏体组织略微变细,MA岛尺寸减小、数量相应增加,钢的显微硬度提高.  相似文献   

6.
黄一铭 《冶金与材料》2023,(10):102-104
热轧工艺在现代材料制备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成功实施直接关系到材料的最终性能。其中,冷却策略的选择和优化对形变组织的形成和特性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关乎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还对其在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产生关键影响。因此,深入探讨不同冷却策略如何影响晶粒尺寸、组织相变和晶格缺陷的生成是至关重要的,有助于优化热轧工艺以满足多样化的工程需求,并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热处理制度对高铬铸铁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宅平 《武钢技术》2001,39(4):30-33
探讨了热处理制度对调铬铸铁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制度是使高铬铸铁硬度提高和均匀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通过热模拟试验研究了两相区轧制,研究了形变量(15%~40%)和冷却速度0.8℃/s和1.2℃/s对SCM435冷镦钢的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SCM435钢在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区(750~850℃)轧制,在0.8℃/s的冷速下,随形变量增加,形变诱导铁素体体积分数呈升高趋势,并存在粒状珠光体组织,硬度呈先...  相似文献   

9.
以Mo粉和Si粉为原料,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法制备了Si含量不同的Mo-Si合金材料。通过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材料的显微组织及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测试了不同Si含量对Mo-Si合金硬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Si含量的增加,Mo-Si合金的组成由单一的α-Mo相转变为α-Mo+Mo3Si相,而且硬度提高。结合Mo-Si合金的显微组织观察、相组成分析以及硬度实验结果,本文还讨论了所制备Mo-Si合金的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弥散强化铜粉显微硬度的测定以及粉体显微组织结构的观察和分析,研究了不同内氧化工艺条件下弥散强化铜粉末显微硬度和强化质点特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粉体内晶粒度没有明显变化;晶粒内的弥散质点为γ'-Al2O3,这种粒子结构稳定,但Al2O3质点粒度随内氧化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内氧化工艺影响粉末显微硬度,实验中900℃,3 h内氧化硬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纯度为99.9%的多晶镍(晶粒尺寸为0.5~2mm),被轧制到55%形变量,用测试显微硬度的手段研究选定晶粒内部的形变不均匀性.用扫描电镜(SEM)上的背散射电子衬度成像分析晶粒内不同位置的微观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轧制方向成较大角度的晶界的影响导致晶粒内形变的不均匀性,造成微观组织及形变储能的不同,宏观上表现为显微硬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18CrNiM07-6钢(/%:0.17C、0.59Mn、0.24Si、1.56Ni、1.71Cr、0.28Mo)为表面硬化齿轮钢要求正火后钢的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和较低的HB硬度值。18CrNiM07-6钢连续冷却后易得到高硬度的贝氏体组织。通过实验室高温箱式电阻炉试验表明,870~900℃1 h-640~660℃4 h炉冷至300℃,空冷,该钢的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组织,HB硬度值为340~350;而870~900℃1 h,30℃/h至640~660℃,炉冷至300℃,空冷,该钢的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HB硬度值为190~210:生产试验表明,30 t Φ 180 mm 18CrNiM07-6钢锻材经900℃10 h,≤30℃/h至650℃25 h,30℃/h至500℃空冷,可获得铁素体+珠光体组织。  相似文献   

13.
通过热模拟实验,研究了冷却工艺参数对Ti微合金化高强钢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终冷温度为700℃时,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得到了显著细化,实验钢硬度增加;随着终冷温度的降低,多边形铁素体晶粒尺寸呈减小趋势,铁素体和珠光体含量逐渐降低,珠光体片层间距逐渐减小,贝氏体含量增加,相变强化和细晶强化共同作...  相似文献   

14.
张熹  王春旭  刘宪民  史庆南 《钢铁》2007,42(7):64-67,71
用SEM、TEM研究了不同冷轧变形量(变形量0~81.6%)的过共析钢的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由于珠光体片层取向的多样性,造成了不同珠光体团变形的不均匀性,随着变形量的增大,组织经历了一个由均匀一不均匀一均匀的过程;通过XRD分析,确定在冷轧变形过程中未发现渗碳体分解并溶入铁素体的现象;通过力学性能测定,发现屈服强度ReL与真应变ε基本符合Hollomon关系,可用方程ReL=1 465ε0.18预测不同变形量下试验钢的屈服强度.  相似文献   

15.
10MnMoNiNb钢形变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规律和显微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Gleeble1500热模拟机上,利用热膨胀法建立了10MnMoNiNb钢在800℃变形50%后的连续冷却相变曲线(动态CCT曲线),并采用光学金相和TEM方法分析了在不同冷速条件下,形变奥氏体的相变产物。结果表明,钢的相变组织主要由冷速决定,快冷显著抑制先共析铁素体相变,中温相变产物为贝氏体组织,其中贝氏体铁素体为针状铁素体和粒状铁素体,均含有较高密度的位错和M/A岛状组织,并且在中温转变时无明显的碳化物生成。  相似文献   

16.
浦绍康 《钢铁》1993,(7):51-54,11
热连轧低碳带钢生产过程中,当终轧温度低于或接近Ara温度时,终轧前犷钢板局部表面处于a r双相区,形成部分铁素体晶粒,终轧后该部位经形变的铁素体具有残留形变,在较高温度卷取后,钢板近表层产生不均匀组织或晶粒发生异常粗化。文中分析了残留形变和卷取温度对薄板近表层显微组织的影响,并对晶粒异常粗化的原因和形成条件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7.
侯豁然  刘清友  孙新军  董瀚 《钢铁》2004,39(1):44-46,71
在Gleeble2000热模拟实验机上对普通碳素钢Q235进行了不同温度的单道次变形实验,对变形后的试样采用三种不同的介质以不同冷却速度进行淬火,分别为水、-60℃的干冰酒精溶液和含50%NaCl的冰盐水。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冷却速度对淬火后的组织状态影响很大。在冰盐水中淬火,钢的淬透性较高,变形后原始奥氏体状态基本上得到保留。在干冰酒精中淬火钢的淬透性最差。  相似文献   

18.
非稳态奥氏体不锈钢在经过变形后,极容易产生形变马氏体组织。本实验分析了固溶处理后304L奥氏体不锈钢在5%~50%轧制变形下马氏体显微组织的变化情况,测量了不同变形量下形变马氏体含量。同时分析不同形变马氏体含量对304L奥氏体不锈钢拉伸力学性能,得到形变马氏体含量对材料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Gleeble-1500热模拟机对20CrMo轧材精轧阶级轧制过程及冷却过程的模拟,研究了变形温度、冷却速度对析出室温组织的影响,分析了形成魏氏组织的条件,最终得出了理想室温组织的终轧温度和冷却速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42CrMo钢组织变化依次是多边形铁素体组织、针状铁索体组织、上贝氏体和板条马氏体的混合组织,为了得到理想的性能,需要得到对应的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