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曼光谱分析是刻画有机质成熟度的一种有效技术方法.通过对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21块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样品中的沥青开展系统的拉曼光谱分析,并用经验公式获取沥青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表征了沥青所处的成熟阶段,进而探讨了储层经历的热演化及改造作用.结果表明,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溶蚀孔洞及裂缝充填沥青绝大多数都...  相似文献   

2.
林梁 《测井技术》1998,22(1):5-11
在大庆油田的碳氧比能谱测井解释中,统计符合率的地层数占总测量的地层数的4.2%,即有95.8%的测量资料不能与产液数据对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一种新的计算产能的方法。以油气层渗流力学和最优化方法建立产能预测数学模型,确定了产能预测的解释步骤。在应用本方法的9口井,统计吻合率的资料从4.2%上升到100%,产能吻合率达到88.9%。本方法的原理不仅适用于套管井的解释,而且可以推广到探井和调整井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勘探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四川盆地自1964年在威远构造威基井于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钻获世界上最古老气田之一的威远气田以来,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勘探,到目前尚无明显突破。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全面研究后,认为四川盆地晚震旦世灯影期早期发育台地碳酸盐潮坪相、台地湖向上变为碳酸盐潮坪相、台地碳酸盐浅缓坡相、台地碳酸盐浅缓坡夹湖相和台地碳酸盐深缓坡相等5种沉积相;该盆地于加里东期末,便形成了雅安—龙女寺、泸州、天井山和开江等4个继承性古隆起,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而且钻探深度也为当今钻井技术所能钻及,为进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而开江古隆起,由于已钻深井少,灯影组储层是否有隆起,尚有待于地震工作证实。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深层震旦系灯影组孔洞、裂缝发育,储集空间多样,储层非均质强,测井储层有效性评价难度大。基于地质、测井、岩心和试井成果等资料,充分利用高分辩率微电阻率成像、SonicScanner声波扫描等测井新技术,探讨了孔洞及裂缝测井响应特征及其识别和评价方法。采用SonicScanner声波扫描测井快、慢横波频散曲线分异特征评价裂缝的有效性;采用成像测井、阵列声波测井与常规测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裂缝—孔洞型储层缝洞评价标准,评价储层的有效性。该方法在储层有效性评价、地质综合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应用效果,为气田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高石梯东部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是重要的天然气产层。结合区域地质研究,通过岩心观察、镜下鉴定,对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石学、成岩作用类型及序列展开系统研究,明确了储集空间特征,探讨了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上震旦统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以白云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包括叠层石、球粒岩、凝块石和泡沫绵层白云岩。微生物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灯四上段、灯四下段和灯二段,储集空间类型以发育窗格孔、空腔溶洞、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铸模孔为特征,优质储层段孔隙度一般在1%~6%之间,渗透率一般小于1×10-3μm2。微生物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原始岩石类型和成岩作用。原始沉积岩石中的微生物结构决定了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是储层是否发育的关键因素,建设性成岩作用包括早期微生物白云石化作用、埋藏溶蚀作用与岩溶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过度白云石化作用和硅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高石梯区块震旦系灯影组四段气藏以丘滩复合体沉积和表生岩溶作用为主控因素,具有多因素叠加成因,依据现有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对灯影组四段进行储层表征存在一定局限。基于岩心观察、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资料分析,结合配套CT扫描和薄片鉴定,利用储渗空间的搭配关系可将高石梯区块内灯影组四段的岩溶储层划分为孔隙型、孔隙-溶洞型和裂缝-孔洞型3类。其中,裂缝-孔洞型和孔隙-溶洞型储层具有物性好、开采动用较容易、试采效果好的特点,为灯影组四段的优质储层类型。在单井储层类型精细划分的基础上,运用常规地震剖面的储层预测技术、\"蚂蚁体\"追踪技术,结合典型井的试井曲线、生产曲线和无阻流量等动态资料,建立高石梯区块灯影组四段气井产能划分方案,可将气井产能模式分为3类(Ⅰ、Ⅱ和Ⅲ类)。其中,Ⅰ类井产能模式和Ⅱ类井产能模式的优质储层占比高,其地震剖面上显示灯影组四段上亚段呈宽波谷,\"蚂蚁体\"属性显示缝洞体较发育,具有较好的试采效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阵列感应测井资料的油气层产能预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勘探阶段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应用测井资料预测产能一直是测井评价中的难题,特别是对低渗透、孔隙结构复杂的储集层产能预测更是如此.其原因主要是常规测井资抖与产能的相关性差。通过对油气层产能影响因素、阵列感应测井探测特性和钻井液滤液对油气层侵入特点的分析,研究储集层中原始流体被冲洗的程度,据此确定地层的渗流特性。由达西定律出发,建立了根据阵列感应测井资料确定储集层渗流特性参数的方法,进而预测(或估计)产能。实际资料证实,该渗流特性参数不但与储集层的孔隙直径和喉道直径关系密切,而且与油气层产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343)。据此,可针对具体油气藏,在勘探阶段应用阵列感应测井资料预测油气层产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渗流力学基本原理,研究了砂泥岩储层测井产能评价及预测方法,建立起预测砂泥岩储层产能的数学模型,实现了利用测井资料预测砂泥岩储层产能的技术方法,对影响产能的储层沉积、构造特性、储层特性、储层含油气性质、储层流体性质等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不同泥浆条件下的测井系列。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测井产能预测技术在优化储层改造方案、缩短海上测试周期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前景,对今后勘探和开发实践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苏里格气田×区具有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在水平井开发过程中,由于测井系列少,水平段物性变化大,难于给出合适的解释标准,多级分段压裂难以优选射孔层段,评价水平井产能成为难点。通过构建综合反映储层物性、岩性、电性的综合指数,对水平段分段分级评估,基于简化油藏渗流模型,利用测井资料分别计算各类储层的产能指数,与试油资料相结合得到了该区的产能预测模型。应用综合指数能很好地划分储层类型并指导射孔层段的优选,该产能预测方法只需测井参数,操作简单,预测精度高。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威远构造震旦系灯影组气藏充满度仅为25%,与早寒武世拉张槽相隔的高石梯-磨溪构造灯影组则为充满度近100%的特大型整装气田。两者的区域背景和生储盖组合条件相近,但气田充满度出现很大差异。威远构造2D和3D地震剖面存在较多震旦系—三叠系管状异常特征,有的出露地表或隐伏浅层之下,分析可能为气烟囱特征。其主要特征包括:①受气烟囱效应影响,威远构造地表三叠系嘉陵江组出露附近河流中有大量气苗;②上覆寒武系遇仙寺组气藏、洗象池组气藏及二叠系阳新统气藏的天然气非烃气体中的氮、氩、氦成分与威远气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成分相似,具有灯影组气藏天然气上窜特征;③威远构造震旦系—二叠系压力系数均为1.0左右,高石梯-磨溪构造灯影组压力系数也为1.0左右,但其上覆层位均为超压。威远构造气烟囱表明,震旦系灯影组气藏封闭系统基本失效,保存条件较差,天然气垂向运移,直接影响现今气藏的规模。  相似文献   

11.
川中高石梯-磨溪台内震旦系灯影组含气性好,是目前四川盆地勘探开发的主力层系。灯影组灯四段经历压实压溶、准同生溶蚀、海水胶结、硅化、表生岩溶等成岩演化,岩性组构关系复杂,岩石可钻性差异大,造成定向、复合钻进轨迹变化规律性差,控制难度较大;储层、硅质层和致密层之间互层状分布,其厚度及组合关系纵横向变化较大,非均质性强,导致储层准确识别和追踪困难。通过对灯影组地层、储层地质工程特征进行分析,以地质-储层综合研究为基础,多专业结合形成缝洞储层导向技术;以随钻测井、录井资料为主,结合地震跟踪和钻井工程等多参数进行储层识别追踪;基于地质目标的井轨迹优化调整及控制方法,有效提高了储层识别和追踪的效果。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达到了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非均质缝洞储层水平井提质增效目的,展现出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构造带震旦系含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从源岩条件,储盖条件,运聚条件,成藏作用等几方面分析了川中震旦系古隆起构造带的成藏机理,认为该区气源主要来自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底部腐泥型暗色泥岩,其次为时震旦系灯影组自生暗色藻白云岩,为早期成油晚期成气,该区最有利的储盖组合是灯四,三段储-下寒武统黑色页岩盖,其次是灯三段中部的云岩段储盖组合,多旋回的构造运动是控制油气运聚的主要因素,油气经过两次继承性运移聚集成藏,该构造带及华莹山构造带是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3.
在川东高陡构造带内,构造复杂、地震资料差,寻找震旦系灯影组油气富集带具有重大挑战。为此,运用构造形迹分析构造期次,环状构造结合地震相特征预测藻丘滩;丘滩相特征结合构造形迹期次分析WT1井失利原因;综合丘滩相与构造的叠合关系以预测开江地区灯影组油气富集带。结果表明:(1)开江地区的NE构造主体为川东高陡构造带在燕山中晚期挤压形成,喜山期强烈改造定型。(2) EW向低幅度构造为大巴山于晚燕山期弱挤压形成。(3) SN向构造形成于喜马拉雅晚期,动力来自龙门山南段挤压。(4)燕山中晚期的NE构造与裂解气富集晚期匹配。发育大量的环状构造,为藻丘滩刚性地质体形成,为古岩性圈闭,与原油成藏期匹配。(5)环状构造+NE向构造是油气富集带。综合构造形迹与地震相预测了多个油气目标:七里南背斜内的七3环是最有利目标,藻丘滩地震相最为明显,且叠加NE向构造;铁1环是现实的目标;里1环是潜在的目标区。环状构造在开江地区大量存在,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远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测井产能预测研究工作,形成了一些特色产能预测软件模块,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没有形成一个集成化的软件,不利于测井产能预测工作的推广。LogProp软件是集成化的测井油气产能预测软件,软件依托测井综合解释平台,进行整体设计,集成了3大类7种测井产能预测方法,满足高中低孔隙度渗透率、特低孔隙度渗透率碎屑岩储层、自然产出和压裂开发情况下产能预测需要。软件支持测井产能预测全流程,功能覆盖测井数据处理、储层精细评价、产能预测、工程应用各环节。初步应用效果表明,该软件满足碎屑岩储层测井产能预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震旦系灯影组为四川盆地已发现天然气藏最古老的层系。四川盆地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但至今仍有大规模天然气藏存在,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晚期成藏。通过对天然气组分、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得出四川盆地灯影组天然气晚期成藏具有3个显著特征:①广泛烃源(古油藏裂解气、水溶解析气)供给为晚期成藏提供物质基础;②气烃包裹体普遍发育反映喜马拉雅期天然气大范围充注;③喜马拉雅期油气重新调整、聚集,形成新气藏。依据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形特征,可将震旦系灯影组气藏分为3种类型:原生型、残存型和调整型,最有利的为原生型气藏,其次为调整型。对四川盆地震旦系等古老层系天然气勘探中应高度重视喜马拉雅运动对成藏的影响,其中构造相对稳定的古隆起区及斜坡带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勘探的有利区。 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用测井资料预测气井产能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基本思路是将测井分析的储集层参数与气井的产能试井资料结合起来,对气井的生产能力进行预测评估。  相似文献   

17.
用测井资料预测储层产能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冲 《国外测井技术》2007,22(2):23-24,30
基于国内外测井研究人员对储层产能预测进行的大量探索和研究,对各种定性和定量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性。最后总结了现有方法的特点,给出了低孔低渗储层压裂后产能预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地震、测井及钻井等资料,对德阳—安岳裂陷及周缘震旦系灯影组台缘展布、结构类型、丘滩体成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德阳—安岳裂陷及周缘灯影组发育单阶断控型、多阶断控型、缓坡型和多期叠置型共4种台缘结构。(2)高石梯西—威远东地区灯影组二段(简称灯二段)发育单阶断控型台缘,呈近北东东向展布,受断裂和泥岩遮挡,形成断控-岩性圈闭。(3)乐至—蓬莱地区灯二段发育相互独立、多阶断控型台缘,呈北东向排列式展布,受同沉积断裂控制,丘滩体沿断裂上盘加积建隆,被滩间致密带和下寒武统烃源岩多方位遮挡,形成断控-岩性等复合圈闭。(4)威远—资阳地区灯二段发育缓坡型台缘,呈北西向展布,丘滩体多为薄互层连片带状,受上倾方向滩间致密带遮挡,形成岩性圈闭。(5)高石梯—磨溪—盐亭地区,灯影组二段、四段发育叠置型台缘,丘滩体加积叠置呈巨厚台缘建隆,受上倾方向滩间致密带和下寒武统泥岩封盖,在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形成规模岩性圈闭。蓬莱—中江区块、磨溪北—盐亭地区及威远—资阳地区的灯影组台缘丘滩体规模大,估算资源量1.58×1012 m3,是四川盆地灯影组未来拓展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古岩溶地貌恢复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川中高石梯地区新钻井资料,以及四川盆地及周缘150余条野外露头剖面资料和30余口钻井的地层划分及对比结果,结合区域地震资料,采用"印模法"恢复震旦系灯影组古岩溶地貌,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古地理格局及油气勘探意义。灯影组沉积期末四川盆地周缘为古陆/水下高地环抱,具体包括西部的康滇古陆、西北部的松潘古陆、北部的汉南古陆、东南和东北部的黔江—正安、镇巴及巫溪—建始水下高地。盆地向东南和东北分别接入江南盆地和古秦岭洋。在盆地内部,受南北向梓潼—筠连裂陷槽以及北东向阆中—通江、重庆—开县坳陷分隔的影响,南北向存在"三隆"(镇巴、川中、黔江—正安)"两坳"(阆中—通江、重庆—开县),而东西向被分隔为相对独立的两个古隆起体系:南北向的绵阳—乐山—西昌古隆起、近北东向的川中古隆起。灯影组古岩溶地貌控制了区内的古岩溶地貌格局,形成了岩溶高地、台地、斜坡、洼地和盆地5个二级岩溶地貌单元,其中岩溶台地和斜坡为岩溶型储集层发育区,为大型气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从源岩条件、储盖条件、远聚条件、成藏作用等几方面分析了川中震旦系吉隆起构造带的成藏机理,认为该区气源主要来自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底部腐泥型暗色泥岩,其次为震旦系灯影组自生暗色藻白云岩,为早期成油晚期成气,该区最有利的储盖组合是灯四、三段储—下塞武统黑色页岩盖,其次是灯三段中部的云岩段储盖组合;多旋回的构造运动是控制油气运聚的主要因素,油气经过两次继承性运移聚集成藏,该构造带及华莹山构造带是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