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本文通过有关城市的调研,剖析城市交通拥挤和城市风格特征不明显的原因,提出了如何进行老城交通与城市风格构建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北京旧城区道路改造规划设计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北京旧城区道路交通现状的分析入手,围绕近年来北京旧城区道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旧城区道路改造规划设计的建议。指出要保护古城风貌和改善交通状况,应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对道路改造规划设计的控制;调整人口布局;充分研究旧城区道路的交通特性;妥善处理文物、树木与道路的关系;加大解决旧城区路边停车问题的力度;道路横断面和线形标准应结合旧城改造条件适当调整;尽快修订《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相似文献
4.
根据当今城市建设的现实条件,结合武汉市老城改造--花楼街规划设计方案,提出老城开发项目的再利用保护策略,探索武汉里巷保护与更新的又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6.
7.
笔者根据目前中国城市道路景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宁德市小东门街景改造工程为例,针对南方城市旧城改造中的问题,总结出几点建议。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中应该尊重历史、环境,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服务设施,为未来的城市城市道路改造建设作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是尊重历史、崇尚文明的体现。老城改造发展带来的住宅改善、交通改善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的同时,也往往出现一些让人若有所失甚至痛心疾首的现象,如许多城市千城一面雷同得象是同一个模具制造,老城的独特韵味荡然无存。本文试以佛山梁园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为例谈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老城改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浅论老城区空间环境的塑造——亳州市古泉东路老城改造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城区规划要注重空间环境的设计,文章介绍亳州市古泉东路的入口空间塑造,商业街的建筑景观展示,广场空间的延伸扩张,中心商业景观带与景观绿化带巧妙过渡、融合,说明空间环境设计增添了古城改造区的人气和空间凝聚力,大大提升了规划区的整体品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浙江省诸暨市老城核心区空间形态的设计总结,提出了旧城核心区空间形态的设计从城市整体关系和核心区自身两个大的方面为设计依据的观点,并以诸暨市老城核心区空间形态的设计为例,具体的"展示"了设计的操作过程。试图为旧城核心区空间形态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设计策略与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13.
老城区规划要注重空间环境的设计,文章介绍毫州市古泉东路的入口空间塑造,商业街的建筑景观展示,广场空间的延伸扩张,中心商业景观带与景观绿化带巧妙过渡、融合,说明空间环境设计增添了古城改造区的人气和空间凝聚力,大大提升了规划区的整体品位. 相似文献
14.
15.
水景历来是城镇景观不可或缺的内容,传统城镇水景更担负了生态、生产、生活多重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结合宁海县老城改造更新,在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历史资料挖掘整理,恢复建设可行性论证基础上,梳理出了退地还湖、引水保湖、生态育湖、游憩活湖的四大恢复建设蒲湖水系策略,为具体水景建设提供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大树、古树名木保护,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开展"间绿透绿、显山露水"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改造提升,形成疏密有致的园林绿地空间.聚焦人民群众实际需求,从单纯追求城市绿量向提升文化内涵、塑造地域特色延伸,提升公共绿地的活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试点城市更新的大环境背景下,基于风热环境做出的老城改造优化,具有提升居住舒适感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合肥市霍邱路周边城区为案例,综合分析季节性风环境、热环境共同作用下的老城区街巷舒适性的影响因素。采用实地调研和物理环境数值模拟技术,以风热环境为依据,通过不同的局部改造对比分析空间要素与风热环境耦合关系,对实验区域做出风热环境优化比较,总结了老城热岛效应的内在因素,并提出建立城市风道、减少密闭空间、增加迎风导向、点式化优化等局部改造策略,为老城更新和规划提供优化和决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广州市老城区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以及旧区管网改造的特点,通过选择合适的管材和合适的施工方法方案,设计与施工互相配合,尽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日后养护维修的频率。 相似文献
19.
义乌市的旧村改造存在着以下特点大部分已审批的规划为城中村改造规划和拆迁安置区规划;旧村改造及拆迁安置工作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旧村改造基本是“自下而上”,而拆迁安置则是“自上而下”的;旧村改造工作往往是分期进行,并且拖延时间极长。应采取降低建筑密度、提高容积率,鼓励开发商参与等措施来提高旧村改造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以本土设计理念为依托,结合隆福寺地区的城市设计研究及隆福大厦改造设计,梳理记录该地区发展演变的历史线索,并以此为样本,阐述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之间,不同时期城市记忆的沉淀与积累对城市形态与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