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业界新闻     
三大运营商应用商店将融合计费4月23日记者获悉,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应用商店将于5月17日(国际电信日)推出融合计费SDK。届时开发者利用此SDK可以一次开发同时发布到三大运营商的应用商店,且打通三大运营商应用商店的话费支付,直接覆盖全国十亿手机用户。此外,中国移动互联网基地、中国电信爱游  相似文献   

2.
国内动态     
130手机话费查询服务又升级(薛冬)为了让用户能及时地掌握手机话费支出情况,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采用新技术对计费系统进行了半年多的升级改造,投入实际应用后,使手机话费查询的服务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该系统改变了传统的计费方法,实现了完全的实时话费处理和新型的业务管理模型.据了解,北京130网新的计费系统是以单一主机系统为核心的完全集中式结构,是真正的综合业务系统,并具有线性增长能力和良好的扩展性.采用了客户、账户、业务三级业务模型,实现了多家银行的集中化实时联网,支持传统营业厅、联网代理商、语音、Internet、短讯等多种…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 为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近期,江苏移动推出“话费误差 双倍返还”服务承诺活动,好对客户错收的话费,在规定时间内由移动公司将错收的话费以双倍返还给客户。通话费用问题向来是移动通信消费中最敏感问题,由于很多错综复杂的技术原因,计费差错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很难完全避免。中国移动始终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通信计费系统,长期以来,投入了大规模的资金和人力,同时制定了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使自动化计费准确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次江苏省移动“话费误差双倍返还”服务承诺活动,正是基于国际领先的精确的计费系统及已具备的方便、灵…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AppStore的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手机客户端、应用内计费、渠道合作和用户评价在AppStore运营中的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发现通过这四方面的应用,应用下载量和AppStore的收入规模都有很大的提升.本文也由实例分析阐述了在AppStore运营中需要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林蓉 《电信快报》2003,(11):14-15
应用认证计费指网络用户使用各种有价信息服务后,把费用结算到一个统一的账号内。应用认证计费可为ICP提供代收费渠道,实现用户、ICP的资源共享。文章主要介绍应用认证计费的发展背景、技术实现类型及其安全技术保证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各类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性,智能性,可交互性等特点,智能手机的APP开发应用正被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环节。智能手机均配有麦克风,扬声器,通过这两种设备结合讯飞语音SDK可实现人与智能手机的交流,并完成一些特定的操作。文章研究的是如何在DELPHI XE开发平台上加载讯飞语音SDK来创建基于安卓的手机的语音APP应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交通专网计费系统的改造和应用,达到了完善计费系统的目的,方便了专网对话费的灵活管理与统计,形成了一套先进实用的信息系统,保证了专网运行的稳定性和用户话单数据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刘丽美 《电信技术》2002,(11):53-54
话费纠纷一直是用户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矛盾焦点所在,减少和解决话费纠纷可以取得用户的信任,提高运营商的信誉,为运营商蠃得用户。若要解决话费纠纷,首先要保证计费的高准确率。随着业务的发展,计费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详单中有必须向用户收取话费的话单,有与其他运营商结算的话单,有来话和转话的话单,有智能网的话单,有17909和17908的IP话单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话单。这些话单一般是掺杂着存放在各个TP中,倒出计费带后由计费部门进行分拣。当发话端局送的主叫号码或网间的某种信号不规范时,就难免会产生计费差错,…  相似文献   

9.
对于《家庭电子》2000年第10期《电话未通也计费的三种情况》一文,笔者有以下补充。电话未通也计费也叫超短时话费。如果用户查看话费的详细帐单,就会发现其上有几秒、十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超短时计费。一般用户都会问:这是怎么回事,谁会打一个只有几秒的电话? 超短时话费的产生与现代通信的终端设备多样化有着  相似文献   

10.
电信世界里的霸王条款实在是让人寒心。不说远的,就在7月的上海,《上海电信“红色律动”营销活动规则》中的预存话费说明第5条就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条款:“本协议有效期内,如果‘小灵通’的资费标准或计费方式发生变化,则按照新的资费标准或计费方式进行计费”。这些条款最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智能手机的病毒风险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中国正式启动了3G商用化,这必将给3G网络、智能手机终端带来迅猛发展的机遇,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移动通信用户转向3G网络,而更加智能化的手机也将为广大用户带来新的通信感受,但智能手机与传统手机相比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更大的风险。文中简要地介绍目前智能手机面临的病毒风险,针对目前手机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攻击方式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相应的防范手段,最后介绍了手机云安全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12.
RFID技术在手机支付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琼  施涛 《电子测试》2009,(6):49-52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支付作为第三方电子支付手段的市场空间正在迅速扩大。RFID技术作为手机支付的核心,本文简述了移动手机支付的基本概念,RFID的工作原理,功能及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分析了RFID技术在手机支付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制约因素,并针对RFID技术在手机支付发展领域的广阔前景,从加强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完善手机支付的安全性,健全手机支付信用体系及协调手机支付产业链等方面提出相关方法建议来促进手机支付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手机安全交易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手机增值服务业务日益繁荣,手机支付也成为一种流行的支付方式。执行效率和安全性是手机支付的两个关键问题。根据手机支付金额的不同,提出不同的手机支付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应的3种安全支付模型:极小额安全交易模型、小额安全交易模型和大额安全交易模型。同时,分析了这3种支付模型的执行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语音通信工具,目前大部分的手机都还可以集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阅读、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钱包等多种应用功能于一身,手机支付也成为了一种满足用户需要的重要应用功能。同时,急速增长的移动电子商务交易作为手机支付发展的根本动力,促使手机支付的产业链日益成熟。本文将从手机支付的分类、商业模式、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用户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来完成支付业务的需求更加普及.但是,随着移动支付规模的大幅增长,移动支付业务各个环节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更加不容忽视.文中对移动支付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当前主流安全技术的解决方案,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保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施涛  王琼 《数字通信》2009,36(1):90-92
简述了移动手机支付的基本概念和RFID的工作原理及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分析了RFID技术在手机支付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制约因素。针对目前RFID技术应用的发展制约因素和瓶颈,从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手机支付的安全性、手机信用体系及手机支付产业链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智能手机和无线通信技术高速发展,为大量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以地图服务为基础的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其中Baidu Map由于有着丰富的功能,提供多样的应用接口,更加方便开发人员调用,越来越受到他们的欢迎。Baidu Map现在使用的是SDK3.0版本,在以前版本上做了修改。本文研究了在Android平台上如何实现新的地图加载过程和地址编码的转换,为使用Baidu Map SDK3.0进行相关Android应用开发的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魏秉国 《通信技术》2008,41(6):167-169
手机电池的充电过程是手机使用,设计中应考虑的重要环节,在该过程中实施智能化控制,对延长手机的待机时间、延缓电池的使用寿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中结合手机电池充电的典型电路,对手机电池常见的平滑直流充电、带续流功能的平滑直流充电、PWM脉冲宽度调制充电等方式中涉及到的快充、慢充、饱和识别的智能化控制作了理论上的论述和剖析,对进一步优化手机充电电路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经济与科技飞速进步的背景下,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无线充电系统能够较好地提升电能转化的效率,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充电模式,应用磁耦合技术较好的摆脱充电线和充电接口的限制影响.文章系统性地介绍了磁耦合共振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模型,结合手机无线充电的优势和现状,详细分析了该技术在充电系统中的设...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音业务的饱和和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移动数据业务越来越成为运营商业务收入的主要增长点,由于现在的预付费用户占移动用户的绝大部分,因此GPRS实时计费系统就成为了必需而且非常必要.本文对实时计费系统的设计方案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