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谭镇中  何彬 《中国陶瓷》2008,44(4):70-71
艺术中的含蓄美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审美历史文化背景,作为造型艺术中的陶艺,我们也应该注入民族的审美理念,使我们创作出的陶艺作品,既有物质内涵,又有精神内涵,使二者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现代陶艺这一要素的运用较之以前已明显增多,为城市景观设计的艺术内容与形式增添着眩目的光彩。在各类景观环境中,现代陶艺的身姿如影随形;这些现代陶艺作品正以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存在于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中,而这一语言形式的存在和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思考的内容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陶艺创作中的媒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文伟 《陶瓷学报》1997,18(1):56-60
本文通过对现代陶艺、传统陶艺与一般纯艺术的主体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进行比较,阐明了泥与火对陶艺创作审美想象的影响。认为陶艺家在客观世界中不可能一次就看清完整的陶艺作品,而只是觉察到或寻找到了媒介的审美因素,产生了创作冲动,然后是一个不断思考和选择的过程,分析了陶艺风格的形成与媒介特片的潜在关系,强调充分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媒介审美特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紫砂陶艺传承了数百年,比起人类烧制陶瓷的历史显得不值一提,但其独特的材质,优良的艺术传承,却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了耀眼的光彩。当代中国陶瓷造型艺术经历了西方文化狂风骤雨式的洗礼,很多古老的技艺纷纷被遗忘到了历史的角落,在世界著名的陶瓷品牌中,并没有任何东方陶瓷的身影,这是文化艺术竞争的必然经历,但却并非代表着未来将会一成不变,紫砂陶将承担起当代陶艺文化的重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发展前行,最终也将屹立在世界陶艺的舞台之上。  相似文献   

5.
李琪  张天福 《陶瓷研究》2012,(2):79-79,83
尽管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陶瓷最早的国家,有着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历史,但我国现代陶艺起步较晚,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才使得从事陶瓷艺术学习创作的人群有了朦胧的认知。直到世纪之交才开始慢慢走入普通大众视野之中。如今,做陶人仍在走着艰辛和坎坷的路,他们的作品仍不能为大众所普遍欣赏与理解,甚至有些前卫的作品或被人视为怪诞,或仍被归入工艺品的  相似文献   

6.
正现代陶艺经过十九世纪后长时间的探索摆脱传统陶瓷艺术的束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态,在这个过程中,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为艺术种类间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契机。因此雕塑的造型手法和语言也在有意无意中被应用到陶艺创作中来,这不仅只是因为艺术间的相互渗透和艺术家的介入,而是在于陶艺与雕塑在一定程度上所具有的共性所产生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通过阐述现代陶艺与雕塑的共性及相互融合的必然原因,从而总结出在陶艺创作时如何正确对待雕塑语言的借鉴和转化。  相似文献   

7.
李士强 《佛山陶瓷》2022,32(2):54-56
中国现代陶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早在陶艺发展初期,就有一批陶艺创作者希望将其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纳入到当代艺术体系下,从而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归属工艺美术范畴下的陶瓷艺术.然而,随着艺术观念的转变,现代陶艺强调的艺术本体语言的问题在当代艺术这里已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当代艺术的追求也不同于现代艺术所维护的以往的审美理念,而是要求超越审美层面介入对现实社会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由此,对于陶艺创作而言,如何把握陶艺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以何种方式介入到当代艺术创作中,就需要我们客观、冷静地思考.  相似文献   

8.
《陶瓷》2017,(10)
所谓残缺是相对于完美而言。在生活中,我们都力求避免所谓的残缺不全,都期望事事圆满,然而事实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时间不能永远定格在美好的瞬间,因此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然而在艺术当中,法国雕塑家罗丹却曾说过"残缺也是一种美"。在艺术创作中,将残缺的理念融入到作品之中,突破其完整的形体,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使得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更大的升华。在传统雕塑中,我们都知道断臂维纳斯与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像,维纳斯因为其残缺不全的身体而给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巴尔扎克像因为被截断的双手而变得更加简练。我国的现代陶艺在继承了传统陶艺技艺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现代陶艺在精神上追求自我内在的表达和个性的反映。在物质上追求泥土、釉料、柴火等的浑然天成。在材料方面,追求突出材质的特性,综合运用多种材质。在造型方面,不再像传统陶艺中一味地追求作品的完整与完美性,甚至有意识的突破形态空间,成就作品在造型上的残缺之美。在装饰方面,突破传统的装饰技法,现代陶艺创作中突破的运用表面肌理装饰与釉料的缺陷之美进行装饰。笔者对现代陶艺造型中的残缺之美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陶艺创作中的模糊思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永康 《中国陶瓷》1995,31(6):34-35
陶艺创作的模糊思维,即是人们在陶艺创作中,对创作对象类属边界与性态不确定的思维,它包函着某种非智性幻觉成份是意识的非确定性的幻觉的若明若暗的投影.在陶艺创作和生产中(手工)模糊认识比比皆是,修坯师傅修坯时只凭手指弹坯而不用量具来判断坯体的厚薄;大型陶瓷雕塑坯体的内力结构没有通过计算,施釉的厚薄没有仪器测定,通常只是以转盘的转数来估计厚薄;烧成制度不用测温仪与气氛仪测定和控制温度与气氛;陶瓷造型设计家只是凭感觉用线条来赋予造型的感情与性格;用不同形状富有灵性的泥块组成的现代陶艺,有时能体现了美的真蒂;陶艺家不会用陶瓷工业生产的规格来进行创作,表达意境和塑造形象;“艺术评委”只是凭感觉来评定艺术作品的高低优劣.也即是说,人们在陶瓷艺术和技术中认识活动的多样性、有效性、深厚性,并非单纯来自明晰、精确的认识形式和表达形式,相反,各种模糊思维形式和表达方式,在陶艺创作和技术活动中,有时更具广泛、完善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陶艺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面貌与其新材料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从泥料语言的创新、釉料的丰富面貌、火的语言、陶瓷材料与其它材质的结合以及与影像的邂逅——陶瓷的跨界几个方面展开,客观叙述了近年来新材料对现代陶艺带来的影响,同时也反思多元化艺术环境里的陶艺创作更需要关注到作品的内涵,创意能让作品超越材质本身引发观者更深层意义的心理共鸣。  相似文献   

11.
黄胜 《陶瓷学报》2002,23(4):266-268
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雕塑得到迅速发展。雕塑创作已经进入中国当代视觉艺术的前沿,雕塑语言的创新正在由架上的实验走向公共空间,而成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本文对现代雕塑如何融入公共艺术空间,在公共空间扮演的角色,以及公共环境对现代雕塑的要求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陈三梅 《中国陶瓷》2002,38(6):51-52
陶瓷艺术教育创作始终与中国的开放时代同步。艺术教学始终强调应用型创作的主导作用。立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成果所构成的当代文化背景之中,以培养有艺术个性,有创新观念和艺术设计人才为最高目标,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艺术交流中形成独标陶瓷特点和学院特色。  相似文献   

13.
胡晓洁 《江苏陶瓷》2009,42(3):20-22
纵观历史,人类在创造劳动工具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人类艺术以两个大系平行向前发展,一个是亿万劳动群众创造的民间艺术,这是人类本源艺术的发展延续,另一个是职业艺术家和画院学院的艺术,这是由前者派生的。民间艺术以其题材的丰富性,时空的永恒性,材质的原发性,内蕴的含蓄性等艺术精神为现代陶艺的创作注入了一股源泉。  相似文献   

14.
论陶瓷美术诗情画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少倩 《中国陶瓷》2001,37(6):55-58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陶瓷美术中的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等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描述。其主要内容不仅对中国陶瓷美术,同时也对其他艺术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吕氏春秋》是成书于战国末期的一部集体性著作,其中不乏大漆种植、用漆计划、用漆制度、用漆科学等珍贵农业史料。笔者拟就《吕览》之用漆农业史料为切入对象,并结合出土的战国与秦代时期的漆器,阐释其用漆制度与思想,以期解析战国秦代漆器艺术繁荣背后的经济制度、农业技术与艺术文化等一般性社会发展动力,为古代农业与古典工艺文化的现代转译提供一种农业史与工艺史以外的诠释视角。  相似文献   

16.
江文 《中国生漆》2011,30(1):41-43,53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漆的民族,中国古代漆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美术史、工艺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曾经是中国人观照自然、器以栽道的传统艺术,在20世纪文化主流化进程的迅猛变化和现代艺术观念影响下正面临着形式与内涵观念的缺失、异化,如何能使漆艺创作在当代语境之下寻求和建构当代价值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戴建平  许龙春 《中国陶瓷》2007,43(10):66-68
通过对英国数代陶瓷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的分析与评判,揭示了英国的陶瓷艺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尤其是对鲁帕特的艺术创作思想作了深刻的评析,本文最终得出结认:英国陶瓷艺术家的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个人主义思想个性。  相似文献   

18.
民间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青花装饰纹样所带呈现出的抽象大写意无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探寻民间装饰艺术让人们从抽象美中挖掘其中的魅力这对于我们今后的陶瓷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总结艺术创作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深刻而系统地论述了陶瓷艺术创作反映文学题材的法则,提示了此方面的艺术规律,能有力地促进陶瓷艺术创作。此文虽以陶瓷艺术创作为例,但其基本理论对于中国画、木雕、石刻、泥塑、刺绣等艺术均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